30岁-35岁:一生中最容易有“失败感”的5年|什么是「成年过渡期」?
策划、撰文 / 匿名
专业支持 / Alex、Nico
本文合作咨询师:龙江晓、王莹、舒舒
前几天,我在外网上,看到描述30+这个年龄阶段的状态的一张表⬇️
《30+年龄快照》
30多岁的我们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这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和身心生活状态,被总结在下面的表格中——
在心理学上,30-35岁这个年龄没有特定的名称,属于成年早期的一部分,是从比较初显的成年阶段,向更成熟的成年阶段迈进的一段特殊的时间。我们把它称为「成年过渡期」,transitional period指的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中,逐渐明确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的人生阶段。
成年过渡期,到底是人生中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呢?这个阶段我们要面临哪些最重要的挑战?如何才能走好这5年?来看我们基于文献综述和心理咨询师访谈,做出的今天的文章——
备注:30-35是一个泛化的年龄概念,在不同个体身上由于心智发展速度有差异,可能表现为年龄前后延展5年。
失败感的起源,是一种“稳定下来”的渴望。
发展心理学说:“The thirties are a decade of permanence.(3开头的年纪是一个追求恒定的阶段)”。如果说成年初显期(18-25岁)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那么到了成年过渡期我们会开始有一种想要笃定地安定下来(settle down)的渴望。随着年纪增长,大多数人的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迫切。
但“安定下来”并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心想事成的事。在追求安定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种种挫折,这些挫折就成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以为自己是“失败者”的证据。想要安定下来而不能,让许多人第一次在生命中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弥散的失败感。
紧接着,很多人会开始陷入一种“不够好的安定状态”里。即在自己不够满意的状态里,安定下来,甚至想要改变却不能。
当人们对安定产生强烈诉求的时候,可能会为了心理上的稳定感,接受一些其实自己并不满意的处境,并主动选择在这样的处境中安定下来——可能是职业、伴侣、房贷——而安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一旦它发生,改变的成本就很大。
而在自己不满意的境地里安定下来后,也会产生无法改变的惯性,从而给人带来挫折感和失败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对于安定状态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不满——“同辈间的对比(peer pressure)”给这种不满贡献了极大影响。
“稳定下来”之后却遇到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这是成年过渡期“失败感”的第二波袭击。
大多数人在成年过渡期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而不是感到满足和成就感。这也是因为在寻求“理想安定状态”的过程中,人们会发起无数次不同的尝试。
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30-35岁是一生中最具有英雄主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完全陷入对生活的顺从,也还没有形成那么多关于自己人生的答案。我们一次次在生活叵测的风险中出发,如同出发要去征战世界的勇敢骑士,满怀着希望寻找自己想象中的伊甸园。
哪怕所有的追寻和探索未能如愿以偿,我仍愿意相信这是一种直面生活风险的英雄主义,而不是因为挫折和不如意,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坍缩到“失败者”的身份中。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在30岁左右,人生会发生一次转变:专注于事业并单身的年轻人开始寻找生活伴侣,而强调婚姻和家庭的女性则开始形成了更多的个人目标。也就是说在30-35岁这个阶段,我们会开始追求人生的第二主题(re-evaluation)。
而这会直接带来一个后果: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自我身份也会开始变得复杂。
在职场中,我们开始期待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会承担更多责任,因而导致职场身份变得比20多岁时更复杂,竞争、资源、管理等概念进入了我们的职场身份。BBC在2010年做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和关系的压力使30多岁成为许多人最不快乐的十年。
而心理咨询师舒舒指出,如果在30-35岁这个年龄段还没有定位到自己的目标工作的话,人们在职场中就会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35岁以后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则是另外一种普遍的焦虑感。
婚育让我们背上了另外一些极其复杂、需要承担极大责任的身份:家庭的供养者、子女的养育者、配偶。2023年2月21日,上海卫健委发布了《上海市2022年度人口监测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海市平均生育年龄为31.18岁。
心理咨询师舒舒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性也开始承担照料家庭、子女的职责。因此男性和女性现在都会在30-35面临“家庭身份和职场身份之间的冲突”。
身份之间的冲突会给生活带来许多现实的挑战,但「成年过渡期」真正的挑战还不在于此。
当多重身份在我们身上“长出来”,并且越长越大的时候,它们带给我们的多重社会角色,就会掩盖住我们的自我,变成我们的“存在”中更加显著的一面——让自我变得暗淡。
相比于35岁以后逐渐适应这种“为了角色生活”的状态,30-35岁时人们所感受到的自我和角色之间的挣扎是最为剧烈的。大多数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把自身的需求“吞噬”了的感受。
这个阶段我们从外界得到的身份,都是不太容易再轻易摆脱的。大多数人只能开始负重前行,却依然试图用各种方式,重新恢复自我,从角色的重负中暂且逃脱。这一阶段婚内出轨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完全不去接纳社会给予的角色,仍然保持故我生活,则会受到社会的攻击和伤害——因为让人在30-35岁开始进入角色,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60多岁以前)都维持这样的角色,对于社会的生产和人口的再生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也就是「成年过渡期的存在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加给每个个体的任务。
而违背这种规则的个体,则会受到被抨击、被排除、缺乏社会对其的支持等一系列“惩罚”。选择不去走过成年过渡期的个体,要有强大的心理,做好准备面对这一切。
而多位心理咨询师(龙江晓、舒舒、王莹)都指出,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搞清楚自己内心的优先级排序问题。在许多身份和角色中,你最看重哪一种,你最希望自己在哪个身份里感受到自我价值?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面对生活的钥匙,需要你牢牢握住,能够在现实中帮我们解决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
而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工作和家庭结合得良好,与之后中年时期抑郁症状减少有关。无论你的选择是工作更多家庭更少,还是反之,我们都建议你还是两者兼备(Engels et al., 2021)。
首先我们想和大家强调的是,有质量的关系——可以不是爱情——对走过这段充满挑战和挫败感的时间至关重要。
2015年的一项研究指出:20岁时,人们“社会互动的数量”可以预测中年时的心理健康程度,但到了30岁,这个指标就不再有意义了。30岁时“社会互动的质量”可以预测中年心理健康的程度(Carmichael et al., 2015)。
如果说20多岁,我们还需要通过认识各种各样、更多的人去拓宽自己的世界观、思考自己是谁的问题,30多岁的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自我知识”,我们有比盲目到处认识人更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来拓宽世界观,比如旅行(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
此时,我们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关系。深度的、双方有良好的信任的关系,在这个阶段能够支撑我们,让我们的挫折和失败感得以诉说,被确认(最最最最最简单的「心理安抚技术」,只要一句话——)和共情。尤其是同龄的朋友,都在面临相似的人生挑战,这种处理多重角色身份的经验是极其有互助价值的。
有几段深入的关系,偶尔在忙碌生活的间隙,或者遇到烦恼和痛苦时能够有质量地沟通,能够帮你更好地度过成年过渡期,迎来你的成熟期。
此外,心理咨询师龙江晓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要拿自己当做满足某一个功能的工具,要看到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不后悔的决定。
由于这个阶段我们追求稳定,有时我们会让渡自我的主体性,甘愿做满足工作需求、关系需求的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状态下的身份和角色会让我们感到空虚——这就是一种自我物化的状态。
在自我物化的状态中,我们实际上在“服役”,服角色的役。一个服役的人,能有什么自我价值感和尊严?更不用说幸福了。
要保持自己的人性,经常觉察和照顾自己的需求。遇到困难时,把自己看成一个英雄而非失败者,也不要让自己陷入麻木。如果已经稳定下来,尝试学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感到满足。自我接纳,正是我们度过这最为艰苦的5年最重要的抓手。
以上。
你如何看待“社会时钟下的年龄焦虑”?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年龄焦虑所带来的烦恼?我们可否将年龄仅仅当作一个数字,或是它对我们的影响始终意义非凡?
来茶会聊聊心事,与KY小伙伴建立深度连接!36城营业中,丰富主题等你pick>>
Engels, M., Wahrendorf, M., Dragano, N., McMunn, A., & Deindl, C. (2021). Multiple social roles in early adulthood and later mental health in different labour market contexts. Advances in life course research, 50, 100432.
Carmichael, C. L., Reis, H. T., & Duberstein, P. R. (2015). In your 20s it’s quantity, in your 30s it’s quality: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social activity across 30 years of adulthood. Psychology and aging, 30(1), 95.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