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发现:幸福的情侣,真的会有“夫妻相”!找对象可以重点关注一下

月食APP KnowYourself 2023-07-03


策划、撰文 / 二狗子、米兰达

专业支持 / 米兰达

编辑 / KY主创们

 

*本文场景为异性恋语境*

 

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身边合拍的情侣,都长得巨像?!”



回复里还真炸出不少人现身说法。

 

有人说,觉得这种现象和脸型、五官关系不大,在一起时间长了,慢慢就会越长越像。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夫妻相’?”


尽管并不是人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夫妻相”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点都不陌生。

 

比如娱乐圈模范夫妇、婚后十一年依旧高调撒糖的邓超和孙俪,就常常收到粉丝和路人对于他们“越长越像”的惊叹:




不少人嗑CP的时候,也会把夫妻相作为“嗑点”,以此证明双方天生一对。

 

长久以来,夫妻相不仅作为情侣之间“外貌长得像”的表述,更作为一种伴侣间感情状况良好的象征,为人们所憧憬。

 

那么,“夫妻相”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夫妻相是否就意味着双方感情好?没能遇到和自己有夫妻相的人,是否意味着我的缘分还没到?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夫妻相”的科学。

 

 


有一类夫妻相,

源于我们基因的选择



首先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不要犹豫,不要怀疑。生活中确实存在“夫妻相(couple face)”这么一回事。

 

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比起随机配对的陌生人,情侣的脸部相似度会更高(Griffiths & Kunz, 1973; Zajonc et al., 1987; Hinsz, 1989)。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最直观的“夫妻相”。

 

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第一个原因其实是……我们真的选择了一名与自己面容相似的人作为伴侣。

 

事实上,人们的审美本就会偏向和自己相似的面孔。很多人所喜欢的演员、偶像的面容,便是自身长相的精致、理想化版本。

 

2013年,三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Ta们召集了20对情侣,分别拍下了每个人的照片,并根据每个人的脸ps出了不同程度上变形,让情侣双方给ps过后的照片进行吸引力评分。

 

结果发现,即使在有美男美女选项的情况下,对我们来说最有吸引力的,依然是长得最像我们的脸(Laeng et al., 2013)!(点击阅读)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人类的本质竟是自恋狂?

 

其实,我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长相相似的人作为伴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们生活和繁衍后代的本能(Rushton & Bons, 2005)。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听见长辈之间有“孩子像谁”的讨论——言下之意,是在判断父母双方哪一方的基因,更多被孩子遗传下去。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外貌很大程度上是由ta的基因决定的。选择拥有相似外形的人作为伴侣,恰恰能让下一代的基因池(gene pool)变浅。从而削弱父母双方基因的“竞争关系”。

 

所以,为了自身基因的繁衍,我们自然就会找寻相似基因(长得像)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啦(Domingue et al., 2014)~



最后,根据容貌相似度来选择伴侣,其实也是我们寻找与自己性格合拍的人的方式。

 

“相由心生”虽然听上去很玄学,但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从一个人的长相上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并且,准确率还不低(Norman, 1963)。

 

有研究人员就将长方脸和短圆脸的两类人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脸长且棱角分明的人会更热情、更坚定且真诚;而脸短且圆嘟嘟的人,性格则会更克制、顺从,相对来说也更加精明(Squier & Mew, 1981)。

 

研究者认为,脸部肌肉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长期且重复的面部动作,会让我们拥有比较固定的样貌。

 

当我们对彼此还不那么了解时,我们首先便会通过一个人的面相来判断对方的性格(Little & Perrett, 2007)。如果对方与我们的性格相似度高,我们便会更容易将其视作同类,这样的双方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彼此(Koudenburg et al., 2014)。

 

已经有研究表明:当伴侣双方在友善和外向程度方面更合拍时,ta们对自己的关系满意度也会更高哦(Botwin et al., 1997)~

 

不过,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情侣明明五官没有那么相像,慢慢却也会给人以越来越有夫妻相的感觉。

 

这就要聊到另一类后天养成夫妻相的情况——

 



还有一种夫妻相,

是长期生活的结果



另一种“夫妻相”,则与伴侣双方本身的相貌并不那么相关。

 

有些情侣的原生五官可能并不那么相像。然而,我们会因为“双方气质很搭”,而觉得两人有种般配感。

 

这一方面是由于相似的饮食习惯、居住地区、情绪倾向,使得两人的面容趋于相似(Zajonc et al., 1987);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共情模仿(empathetic mimicry)”的作用。

 

尽管我们常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然而,我们确实能根据一个人的面部肌肉结构来判断出ta的情绪



当我们看见伴侣流露出某种情绪时,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模仿对方的脸部表情,并将这种情绪转换到自己身上。这样的过程就被称作共情模仿

研究表明,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伴侣更容易准确观察到对方的情绪,也更容易产生共情模仿(Holland et al., 2020)。

 

长期的情绪暴露和共情模仿,会逐渐改变我们的面部肌肉走向。即便我们和伴侣原生五官并不相像,我们也会因此更容易拥有相似的行为和神态。渐渐的,便会给人一种“两人相像”的感觉。

 

由于共情模仿需要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伴侣双方付出理解彼此的能力和意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夫妻相确实可以作为伴侣之间感情良好的象征。




夫妻相会使情侣的关系变得更好吗?



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夫妻相都被认为是夫妻双方感情良好的象征。那么,“夫妻相=感情好”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确实,在多数的实验和调查中,情侣外貌的相似度都和感情时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像表面这么简单。

 

比如布拉德皮特,似乎就拥有与每一任女友拥有夫妻相的超能力……


  △ 但最后还是纷纷BE
 

Gaunt在2006年针对夫妻相似度做了一个很全面的调查。Ta召集了248对已婚异性恋夫妻,调查ta们的全方位简历(包括三观、人格特性、家庭角色、社会地位、情绪以及婚姻满意度)。

 

结果发现:在关系满意度比较高的夫妻中,并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的外貌相似。比起夫妻之间的容貌是否相似,双方在人格特性和观念方面的相似度更为重要。

 

并且,夫妻相并不能成功预测关系未来的发展,以及关系是否会变好或变坏。

 

也就是说:夫妻相并不是导致亲密关系满意度高的直接结果。长期的共情以及性格相似,才是真正指向好的亲密关系的原因。

 

至于夫妻相,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美妙巧合。

 

毕竟跨界撞脸的公众人物,可多了去……

 



△ 《美 妙 巧 合 大 赏》

 

归因于外物的甜蜜往往如泡影,没有一种特定的“标准”能定义你们之间的感情——有夫妻相的情侣也会分手;没有夫妻相的恋人,也可以长长久久。

 

想让一段感情变得长久而坚韧,最重要的永远是伴侣之间的承诺与亲密,以及你们愿意为彼此的恋情共同付出的经营和努力。

 

△ 2016. 日剧《逃避虽然可耻却有用》

 


点点「在看」涨涨关于“夫妻相”的新知识~


References:

Squier, R. W., & Mew, J. R. C. (198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3), 151–160.

Alvarez, L., & Jaffe, K. (2004). Narcissism Guides Mate Selection: Humans Mate Assortatively, as Revealed by Facial Resemblance, following an Algorithm of “Self Seeking Lik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1), 147470490400200.

Botwin, M. D., Buss, D. M., & Shackelford, T. K. (1997). Personality and Mate Preferences: Five Factors In Mate Selection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1), 107–136.

Domingue, B. W., Fletcher, J., Conley, D., & Boardman, J. D. (2014). Genetic and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ting among US adul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2), 7996–8000.

Gaunt, R. (2006). Couple Similar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re Similar Spouses Happi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74(5), 1401–1420.

Hinsz, V. B. (1989). Facial Resemblance in Engaged and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2), 223–229.

Holland, A. C., O’Connell, G., & Dziobek, I. (2020). Facial mimicry, empathy, and emotion recogni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rrelations.Cognition and Emotion, 35(1), 150–168.

Kocsor, F., Rezneki, R., Juhász, S., & Bereczkei, T. (2011). Preference for Facial Self-Resemblance and Attractiveness in Human Mate Choic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6), 1263–1270.

Koudenburg, N., Gordijn, E. H., & Postmes, T. (2014). “More Than Wor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11), 1517–1528.

Laeng, B., Vermeer, O., & Sulutvedt, U. (2013). Is Beauty in the Face of the Beholder? PLoS ONE, 8(7), e68395.

Little, A. C., & Perrett, D. I. (2007). Using composite images to assess accuracy in personality attribution to fac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1), 111–126.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ed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Rushton, J. P., & Bons, T. A. (2005). Mate Choice and Friendship in Twins: Evidence for Genetic Similar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7), 555–559.

Youyou, W., Stillwell, D., Schwartz, H. A., & Kosinski, M. (2017). Birds of a Feather Do Flock Togeth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3), 276–284.

Zajonc, R. B., Adelmann, P. K., Murphy, S. T., & Niedenthal, P. M. (1987). Convergence in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spous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1(4), 335-346.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