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急性脑卒中:细胞治疗有戏了吗?

徐俊主任解读 干细胞者说 2022-07-07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干细胞者说”,选关注,即可订阅本科普号。本刊号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人生小哲理
 
干细胞者说

世间万事到最后

往往都是

一道选择题







正文

与糖尿病、骨骼等其它系统疾病的干细胞研究相比,脑卒中的干细胞治疗只能说是“才露尖尖角”。

【解读文献】

Update on cell therapy for stroke

Cynthia L Kenmuir, Lawrence R Wechsler

DOI: 10.1136/svn-2017-000070 Published 22 May 2017




概述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Cynthia L Kenmuir、Lawrence R Wechsler两位教授对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干细胞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并对细胞给药方式、剂量设定、细胞的类型、疗程、脑梗死体积及部位的选择等进行了讨论。

苏格兰大格拉斯哥南方总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牵头的PISCES研究是世界上首个全程监控的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致残患者的临床试验。作为开放标签、单一剂量、剂量递增的一期临床研究,入组11例平均年龄68岁的患者,卒中发病中位时间为32个月(慢性期),NIHSS评分≥6分,中位数为8分(6~10分);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中位数降至4分(3~9分),有能力同意参与神经外科手术。12周胎儿的大脑皮层组织样本培养的CTX0E03多能神经干细胞系通过c-myc生长因子基因进行永生化处理,永久保持干细胞特性。c-myc则通过他莫昔芬(4-羟基三苯氧胺)化学控修进行饰制,撤销修饰后可以使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神经细胞系。立体定向将干细胞注射到大脑壳核区损伤部位,而不是替代死亡的脑细胞。随访2~4.5年后,几乎所有受试患者大脑功能有少量改善,无细胞相关不良事件,仅手术和麻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于参与试验的老龄患者,出现神经手术和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2期临床试验是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非对照的二阶段试验,发病时间在2~3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射单剂量环CTX干细胞,随访12个月以上。

2016年Stroke杂志发表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Gary Steinberg牵头的Sanbio临床研究结果,纳入18例平均年龄61岁的慢性期脑卒中后6个月~3年的患者,对脑部的卒中损伤区域微创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SB623细胞(采集自两名健康捐赠者的骨髓),并通过实验室培养加以修饰以增强功能。术后通过脑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价定期评估。手术进行1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出现改善迹象,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最高可改善11.4分。Steinberg指出这些改善可以持续1年以上,部分患者持续超过2年。然而,SB623细胞仅能够存活1个月左右,之后患者运动功能持续改善的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其后续工作“改良干细胞(SB623)对缺血性卒中导致的慢性运动障碍的疗效”随机、双盲、多中心IIb期临床对照研究(NCT02448641)正在招募中,拟入组156例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同时也对中国患者开放。其他亚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也在陆续开展,其中,静脉注射MSCs的MASTERS TRIAL研究中期结果显示,90天主要终点事件(mRS <2, BI>95, NIHSS >75% improvement)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post hoc分析表明,在24~36小时内排除rt-PA/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给予同种异体来源成体干细胞Multistem有更好的转归趋势,且1年随访更明显。而入组120例亚急性脑梗死,58例接受静脉注射异体MSCs的InveST,以及颈动脉注射MSCs的RECOVER-Stroke研究同样显示结果阴性。



点评

截止至目前,多项干细胞治疗慢性及亚急性晚期脑梗死临床试验均有较好的细胞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其中Sanbio和PISCES两项研究均为阳性。而遗憾的是,尚缺乏国内同领域的类似研究。

上述局面有望很快得到改观:2015年2月26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干细胞研究作为《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部署6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获得国家及省市各级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经费支持,仅科技部十三五专项经费将有近30亿元人民币。2017年6月1日公示的“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共计拟立项达43项,国拨经费数总计9.4亿元,其中获资助超过2000万元的项目达27项。

而且,国际业内同行对中国的干细胞研究观点逐渐正面:2017年5月31日Nature杂志网站报道称,“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来自中国郑州的外科医生将在帕金森患者的头骨上钻孔,并将大约400万个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获得的神经前体细胞注入进患者大脑,而紧随其后的是一段长期的临床随访”。这似乎是过去十年时间里,国际主流媒体第一次没有以负面的态度评价中国干细胞临床研究。既是中国首批通过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也是世界首批基于公共干细胞库和细胞配型进行的人类干细胞临床研究,又是全球首个基于配型使用的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和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建立在前期扎实的工作基础上,周琪院士领导的北京干细胞库团队十年磨剑,自主创新,以药物GMP为参照,面向临床应用建立的200多株临床级胚胎干细胞系对临床难治性疾病“亮剑”。2017年5月11日,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官方杂志Stem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北京干细胞库建立的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建系规范和质量评价标准。



展望

与糖尿病、骨骼等其它系统疾病的干细胞研究相比,脑卒中的干细胞治疗只能说是“才露尖尖角”。在我国干细胞研究迎来绝佳时机,更应该严格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谨慎地开展实验研究,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推动干细胞临床转化健康发展。





【解读专家】



徐 俊

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脑科中心主任

功能神经中心主任

神经医学研究所所长

大连医科大学/扬州大学硕导(科研型)

江苏省333卫生拔尖人才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扬州市突出贡献专家

南京市中青年行业学科带头人


简介: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2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后(3年),主要从事认知障碍和神经免疫/遗传疾病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部省级课题18项——累计经费500余万;发表SCI论著21篇,中文核心期刊10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江苏省预防医学科技奖(二等)、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出版科普专著2部。


—  END  — 




本文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公众号,2017-06-07 。解读专家徐俊。 



干细胞者说

 - 科普  情怀  责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