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人都不跟我玩?”蔡少芬给孩子的回复亮了!
点击上方 ▲ 关注「DrG科学育儿」每周随机送福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
如果你也曾经听过,或者现在正烦恼孩子对你说过的话,“妈妈,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我”、“妈妈,别人不跟我玩”,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很想听听蔡少芬的故事。
在之前的一期综艺节目里,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姐姐汤圆妹妹包子一起参加。在过程中,包子却遭遇了很大的交友挫折,因为其他小朋友,都纷纷表达了对包子的拒绝。包子没有办法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邀请其他人做游戏大家也不响应,甚至有些小朋友还直接说,“我喜欢你姐姐,多过于你。”
6岁的包子很伤心跑去找妈妈,在妈妈怀里诉苦:
“他们都不想跟我坐。”
“他们都想跟我姐姐玩。”
“他们一整天都这样子不理我。”
▼
这一幕很似曾相识,因为每个经历过被朋友拒绝的孩子,都会感到同样的孤单和伤心,那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
蔡少芬在节目里回答了一段话,让我很动容:
“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你主动一点,你做回自己,他们肯定会被你吸引的。如果你还计较,你永远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
这便是蔡少芬的育儿哲学,在社交方面鼓励孩子“做好自己”,而这也同样是我认可的育儿观。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帮到孩子构筑友情地基的关键因素。
“笑容多一点”,记得分享快乐
在培训的时候,导师John Gottman给我看过一份他实验室的研究报告,研究的是孩子之间的友谊是如何产生的。
18对孩子,年龄在3到9岁之间,聚在一个孩子的家里,进行了3次的游戏聚会。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认识,然后一起相处一段时间,研究人员在旁边观察他们的互动方式。报告指出,判断孩子是否合得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孩子能否一起玩游戏,能一起玩多长的游戏。
这听起来恰恰是很难的,因为加入发生了分歧和冲突,要保持笑容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恰恰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的孩子,都能保持笑容多一点的话,就能够提高其他小朋友跟他/她相处的乐趣,快乐能够被感染,同样也能被分享,这也是“笑容多一点”背后的含义。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给大家一个很见效的方法,就是组织游戏聚会(Play Date)。
最开始的时候可以是一对一的游戏聚会,邀请孩子和孩子最想结交的朋友一起。
当你发现孩子跟学校里的同龄人建立了初步的友情关系,那么可以帮助孩子安排一个一对一的,以活动为基础的游戏聚会。比如一起过来烤饼干、骑平衡车、学游泳、或者打保龄球、逛公园等等,只要是孩子们能够一起参加的游戏,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向。
等你观察孩子的社交技能稳步提升了,也可以邀请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参加,甚至可以考虑轮流举行聚会,这次去A小朋友家,下次去B小朋友家,这些都可以成为小朋友固定的聚会安排,也可以让集体的友情关系更加坚固。
像我们前段时间去好友家一起看投影仪电影,这个主题性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好的分享快乐的安排。
▼
“主动一点”,尝试表达开放
我在新书《教养力》的“如何提升孩子的社交力”里,也讨论了这个主题。每一段友情的开端都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迹象会告诉我们,这两个孩子可以逐渐成为朋友。
所以对很多孩子来说,如果愿意主动一点去接近朋友,能够尝试开放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交往过程中,有3方面对一些小朋友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
打招呼
向想要接近的朋友打招呼,是表达开放的一个基本方式。这对于性格比较害羞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难度。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向你说“嗨”,而你因为不好意思而把目光移开,或者什么也不说,或者只是很尴尬地回复,那其实对对方来说也同样会觉得尴尬和为难的,因为不敢直视和移开目光,会让对方误认为,“我不喜欢你,我不想跟你有任何交集”,这个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卡在这个环节,那么不妨试试多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跟孩子一起先在家练习如何打招呼。
你可以尝试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友好的问候?包括眼神交流、热情的微笑,以及大声说出来让对方听到,说出对方的名字同样也是一个很贴心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练起来的。
学会赞美
友情的维系当然离不开互相的欣赏,让孩子学习如何真诚地赞美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平时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每个孩子的特长和角色,积累孩子对其他人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孩子先知道如何去欣赏别人。
接着,就可以跟孩子一起集思广益去优化赞美的方式。低幼孩子的赞美方式不需要复杂,关键是让孩子先积累什么叫“言之有物”,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鼓励孩子说“好球!”、在涂鸦活动中鼓励说,“我喜欢你画的蝴蝶!”,包括平常打招呼都可以尝试说,“你今天的辫子好漂亮”,这些都是孩子能做,别人听起来也很舒服的话。
善意举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让孩子从小能够积累对人善意的表达,这里其实在家里就可以陆续鼓励孩子做起来了,比如帮父母拿个东西,或者吃午饭的时候帮忙收拾碗筷等。
同样,在学校里也是,可以是借给同学一支铅笔,或者帮同学看一个东西,这些行为积累起来,都会让同学感受到你的善良和体贴,都是对友情很大的帮助。
不要鼓励孩子用收买的方式来做“善意之举”,因为通过送礼、送钱或者用各种酷炫的小玩意吸引其他朋友的关注,这绝对不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友情的方法。若父母纵容孩子这么做,那么其他孩子也很难真正用平等的心态来定义彼此之间正常的关系。
其实小孩子之间的情谊更多的是一个感情的双向传递,或许因为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起玩了某项积木,或者刚好是老师分组搭配到了一起,只要把握这一点,你会发现你其实只需要帮助孩子找到让别人、让自己也都舒服的方式来表达善意,就可以让孩子积累起自己的“圈内口碑”。
“你做回你自己”,坚守自己价值
在孩子交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孩子不会仅仅只因为住在同一个社区,或者上同一件学校,甚至待在同一间课室里,就会成为好朋友。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自己的交友偏好,这个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有明显的倾向了。
所以孩子往往是跟他们认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其他孩子交朋友,比如在兴趣、社交技能、学术成就等方面,他们是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我经常跟我家两个孩子做这样子的一个游戏,可以分享给大家,就是叫“重叠圆”,顾名思义,就是画两个圆,分别代表两个孩子,这两个圆是互相重叠在一起,有交织的部分。
▼
把这个圆做出来后,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简单的工具跟孩子讲两个小道理。
第一个小道理是引导孩子去看中间的部分,即重叠地方,就是孩子们友谊成长的地方。我们都需要去问问孩子,“你觉得你跟别人有什么共同点?”这里包括引导孩子去观察另外一个孩子,去思考彼此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来创造出一个共同的经历。
第二个小道理是引导孩子去看不重叠的部分,即每个孩子各自空白的区间。我们跟其他孩子有相似之处,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成为别人的“复制粘贴”,让自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样子失去“自己”的交友方式,会是我们想要的吗?
▼
跟孩子谈谈如果这个重叠圆完全重叠在一起的话,觉得这两个圆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慢慢捋清楚“自己”、“他人”,“做自己”的重要性。
同样,引导孩子去看不重叠的部分,也包括让孩子思考,假如这两个圆一点都没有重叠部分,能做好朋友吗?当两个人互相在画面的另外一端,假如没有任何的连接,那我们是连伸手都够不到彼此。那我们可能有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比如梯子理论,认为只要我永远都在上面,或者资源比别人更多,能力比别人更强,始终比其他小朋友优秀,让别人总是羡慕我,这可以成为一段友谊吗?
▼
再比如斑马线理论,我们两虽然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但是只要转个身,哪怕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人,我们也能通过斑马线相互连接,找到可以发现“我也是!”的重叠地带。
▼
借助图片的帮助,其实我们已经在跟孩子讨论“哲学”话题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办法去跟孩子讨论一些很抽象的话题,比如不要看别人的脸色、比如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什么,甚至不要让孩子认为只要不停炫耀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就能交到朋友。
这里的分寸其实也在于我们如何让孩子明白,原来做重叠而不重复、相连而不孤单,也是我们友谊中很美好、也值得期待的模样。
节目最后,蔡少芬的女儿包子也是在屡挫屡败、契而不舍中结交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朋友。
我们很难去定义孩子的交友模式,或者让孩子的交友方式按照我们期待中的模样来,因为父母始终是没有办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哪怕是交友中犯过的错,这也是孩子人生需要积累起来的经验。
明确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其实才能够抓大放小。因为我们能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自察力”,让孩子明白,友情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高高在上,真正的友情始于平等,始于联系,我们需要发现和培养的那些“我也是”的部分,也需要保留自己的锋芒和价值观,因为这才是我们结交朋友真正该有的模样!期待你留言也说说这话题。
「DrG科学育儿」合作授权转载: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推 荐 阅 读
▼
这个最常见的饮食习惯,原来危害这么大!
▼
孩子打人或被打,全龄解决方案!
▼
宝宝剃光好过夏?枕秃是缺钙?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叨叨还为大家按月龄整理了分月龄育儿
就等你来领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星标 DrG科学育儿
发送 分月龄
就能获得0-3岁育儿知识汇总
轻松躲避育儿误区
长按「DrG科学育儿」,回复 「辅食 」「发烧」「感冒」「咳嗽」 「腹泻」 「钙铁锌 」 「疫苗 」「痱子」「配方奶」「手足口 」「痱子 」等关键词,就能收到更多科普!建议每次输入单个关键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