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在价值链型到平台型的路上

侯宏 侯宏文存 2019-05-12


生态或始于平台如阿里美团,或始于价值链如京东小米。观其演进,前者因开放而不得不封闭,乃平台避免被绕开之必由,后者因封闭而有资格开放,乃释放资源变现潜力之必由。由开放而封闭,平台变重,能力扩张,由封闭而开放,架构打开,吐故纳新。能力扩张之可能,因平台的客户基础提供了试验田,吐故纳新之可能,因价值链能力基础给出了较高的起点。


小米以互联网手机和营销创新而兴,生而具有用户共创的平台气质,但是到了2014年被狠狠地上了一课,老实做供应链做下游渠道,回归价值链本质。进而有所谓生态链,小米小弟的俱乐部而已,包括小米之家等线下店,都只是对小弟们开放,仍不能算真正开放,姑且称其为基于价值链的开放式创新吧。


最近,小米和宜家车和家等基于IOT的合作,向开放更加迈进一步,不再只和小弟玩儿,有底气建立平等合作的战略联盟了,算是成熟了。但这仍不是真正的开放平台,平台是建立规则之后只要不违反就能自由进出,而不是挑选几家一对一的谈合作。还是会继续进化的,我们拭目以待。


京东比小米老个十来年。从04年上线JD.com做自营,是非常传统的价值链模式,到11年开放POP,看似平台思维其实是扩品类思维。2016年开始做的对外赋能,把链上积累的能力对外售卖,这个单一业务模式其实很难说是开放,或平台,因为就是打着开放的幌子让人买单


但对于京东整体而言,说它从一个价值链公司进化到平台公司,问题不大。因为尽管每个业务分开来看不是平台,但京东整体一端连着消费者乃至后面出现的加盟商,一端连着上游供应链,扮演平台角色。并且在B端依托物流,可以做很深。这一点,其实是阿里美团等原生平台企业的努力方向


京东做的是能力开放,小米做的是资源开放。能力是对资源的应用,京东开放的不仅仓储等资源,更是京东管理仓储物流的经验。小米目前资源很多,比如号称连着1.2亿终端,但它自己怎么用这些资源都不清楚,并没形成能力,直接把资源开放。这么说吧,资源开放是双边平台的路子为主,能力开放是产业平台的路子为主,都同时具备两类平台的特征,但有不同侧重。


为什么说我更看好能力开放呢?因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和消费互联网时代不同了,网络效应受到很大限制,不好用。当然AI的技术网络效应值得期待。这是我另一篇文章<有互联网以来商业图景变迁及平台历史表现>的结论。京东当然能力更厚,但小米进化更快,值得期待,会另一步观察。


看起来,大家的大战略逻辑都差不多,殊途同归?当然不是。


战略逻辑是一方面,它会激发正确的战略意图,但最终拼的是管理。生态演进没有边界,但管理能力有边界。这是我为何对小米从15年的挫折恢复过来的经历特别感兴趣,对上市后的组织应对也很感兴趣。


微博上有人问对华为IOT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这个市场很适合华为的风格,只不过需要耐心。华为是有能力的,资源也在补足中,唯组织管理还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这对华为可能跟困难


组织问题和战略问题不能割裂。如果没有足够厚的战略底气,足够明确的战略意图和足够强烈的成功欲望(上下同欲),很难推动代价高昂的组织变革。当然,仅仅有战略底气,并不能确保组织变革成功,因为战略归根到底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组织涉及大量内部纠葛。


但我仍然要强调战略,因为目前我观察到组织的躁动症,即不做战略反思和复盘,仅仅希望通过组织途径实现业绩增长,用组织战略代替业务战略的倾向。这是危险的。


以上分析的启示:首先,生态演进并不必然以平台为出发点,比如小米和京东,都是从非平台起步,努力向平台演进的;其次,揭示了一个新现象,即单个业务可以不满足平台的要求,但整个公司可以是平台式公司;再次,开放只是一种姿态,开放的内容、开放的程度和模式,各不相同;最后,生态演进有路径依赖,起点不同路径不同,而路径依赖的管理能力可能是决定性的。


——————


很多人都知道剑桥国王学院有一块志摩诗碑,刻着最脍炙人口的那两句诗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块碑的旁边的太极型小广场,其他诗句都被刻在地砖上,由不同中国书法家呈现。下面是本诗开头的两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