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 民主法治建设,让这个50年代建成的小区焕发新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期【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法星一起走进长寿路街道武一居民区,看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旧小区如何从昔日“大杂院”变成如今环境优美的规范化小区。
走进长寿路街道武一居民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草木茂盛的绿化带,绿化带中蜿蜒着一条健身步道,居民们在此散步、休憩。此外,粉刷一新的墙面、宽敞整洁的道路,一点也不见老旧小区的陈旧、脏乱,任谁都看不出,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
从昔日“大杂院”变成环境优美的规范化小区,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通过多元化治理、区域化整合,武一居民区组建了一武益实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加强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倾听民意,加强民主自治
武一居民区共1415户,3600多人,小区内还有一所小学,因为建设于上世纪,未考虑过停车的问题,导致“不明车辆”占堵,救护车、消防车进小区屡屡“遭阻”,特别是学校上下学时间,接送孩子的行人与车辆混做一团,造成了极大地安全隐患。
改造前后对比照,点击图片显示改造后
就跟《围城》里说的一样,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谈起以往上下学的场景,居民颇为感慨,“多亏了‘一武益实议事会’,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居民所说的“一武益实议事会”,其构思来自小区居民朱伟琪,由武一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长风物业、楼组长、党员、群众等多方力量组成,充分发挥社区民主协商功能,引导居民参与自治共治。
为了让小区业主再也不用为停车位发愁,武一居委会依托“一武益实议事会”多次召开居民联席会议,提出了“一进一出”的构思,即车辆通过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离开,并通过“缩减绿化”拓展车位。
因为整个过程充分倾听民意,让居民参与其中,所以从始至终未有任何投诉、信访。“一进一出”项目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居民拍手称道。
改造前后对比照,点击图片显示改造后
以法拆违,营造法治环境
除了“一武益实议事会”,武一居民区还有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了社区达人参与其中。”武一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表示,里面有两名退休法官,一名退休律师,“加强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业力量。”
在社区治理中
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武宁路某号底楼有一间违建房屋,居住着一名年近八旬的老太,该小区双号房屋综合改造启动以来,该老人对违建拆除的通知视若罔闻,拒不搬离,要求享受“动迁分房”待遇。
为了确保综合改造的顺利进行,党总支、居委会连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几名代表共同参与,调查该事件原始资料,梳理历史记录,查询老太相关亲属经济及居住情况。
此后,党总支、居委会再次约谈老太,为其解释相关政策、分析利弊,人民调解委员会代表上门与老太摆事实、摊证据、论法规,党总支、居委会唱“白脸”,调委会唱“红脸”,历时近三个月,终于做通了老太的思想工作。
拆除中及拆除后对比照
为了维护社区居民合法权益,营造更加优良的法治环境,2019年,武一居委会还与申蕴和律师事务所签订了长期的居村委法律顾问协议,制定有关的法律咨询制度,由律所指派专职律师每月20日定期到社区坐班,接受居民法律咨询、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满足居民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
环境不断优化,居民幸福感也不断提升。现如今,武一居民区民主法治氛围愈发浓厚,遇到问题,居民群众也更善于运用民主与法治思维解决。
虽然外表看去,武一居民区依旧是个老小区,但是内里,它早已换上了民主法治的“新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