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民族音乐团:展示民乐的魅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灵透明亮的古筝,清脆高亢的笛子,悠长流畅的二胡,是大家最熟悉的几种民乐,也是大家对民乐最深的印象。但民乐,这颗璀璨的明珠,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从“珠落鲲弦”音乐会到“南风引”音乐会,中国科大民乐团一直在向大家展示着民乐的魅力和风采,也受到了科大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今天,就让全媒体中心带你走近科大民乐团,一起来感受民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团
2017年10月28日,中国科大科大水上报告厅,气氛与平日惯常的报告会有所不同。刚刚踏入门口的走廊,就能听到里面传出热闹的乐器声。这是中国科大民族音乐团的音乐会现场,此时,参加此次演出的同学们正做着上台前最后的准备。
这场音乐会的现场座无虚席。随着演出的开始,观众们欣赏了由中国科大民乐团的同学们所演绎的节目:笛子演奏,而后是扬琴、古筝独奏,以及二胡与古筝的合奏等。一场古典而唯美的民乐之旅,在这所以科技著称的著名学府中绽放光彩。
音乐会结束后,全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对民乐团的成员,包括现任团长乔子舜、指导老师刘桂琳等进行了采访。
-1-
民乐团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民乐团的指导老师刘桂琳老师,是民乐团建团时的第一批成员,也是民乐团的第一任指挥。刘桂琳老师介绍道,科大的民乐团,在2002年底初步建立,在2003年开始走上正轨。最早的时候,民乐团第一任团长在BBS上发了个帖子找志同道合的人,几个喜爱民乐的人就凑到了一起。然后大家还四处打听喜欢和擅长民乐的同学,甚至还循着笛音进过少年班学院的宿舍寻找成员。最后终于组成了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团。
就在那一年底,他们第一次以乐团的名义在西区学生活动中心登台表演,还请到了两位省里的专家来撑场。那一次表演,来观看的人很多,打响了民乐团在科大的名声,也坚定了他们走下去的信心。年复一年,民乐团走过了十五年的岁月,规模也逐渐从十几个人增加到现在一两百人,成为科大一个老牌社团。
-2-
在民乐团里都做些啥?
——民乐团的教学与表演
发展到现在,民乐团已经形成了两个成熟的部门:演出部和教学部。这也是民乐团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这里欢迎所有喜欢民乐的同学,有基础的可以去演出部;零基础的可以来教学部,开始学习民乐。
至于进了教学部学习的同学多久可以登台演出这个问题,刘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因人而异、因乐器而异、因时机(演奏曲目)而异。有些乐器相对容易,多加练习,就可以登台合奏。比如阮班,有同学学了半年就已经参加了“南风引”专场音乐会和校迎新演出。还有低音提琴,有同学被带了三四次也就可以上台了。
想表演独奏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民乐团从来不缺少勤奋刻苦的同学。这些年,民乐团的演出质量都非常高,受到各方好评。在校内,民乐团坚持一年办一场专场音乐会,在2015年还举办了新年音乐会。在校外,民乐团受邀在安徽大剧院多次演出,2004还曾受邀赴北京参加中科院系统举办的演出。
-3-
民乐与西洋乐有什么区别呢?
民乐与西洋乐差别既显然,又复杂。显然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听感上,就有直观的差异;同时使用的乐器,也有明显的差别。而复杂的地方也在于这里:如果去掉了这些乐器,换成西洋乐器,这种直观的差异还会存在吗?
乐团的成员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但从他们的介绍中,也可以略窥一二。
首先,在美学追求上,中国的乐器个性较强,在合奏时就显得不够和谐。在过去,这一点饱受诟病,但现在新作曲家反而把这点“不和谐”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一大长处;而西方管弦乐的特点,就是乐器之间非常和谐,甚至被一些评论家指为“太过和谐”。有意思的是,现代新一代的西洋作曲家,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不断追求新的“参数空间”,在某些方面,与民族音乐,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其次,在乐团配置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主要由民间吹打乐和民间丝竹乐构成,早期参照了苏联民族管弦乐。比较来看,中国的乐团多弹拨,西方的乐团多弦乐。进一步来说,由于乐器本身的差别,使得低音部分有所空缺。为了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立体,历代音乐人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民族乐团中引入低音提琴。同时,音乐家们还设计了很多新种类的乐器,例如“革胡”、“拉阮”,不过这些乐器都因种种原因,没有广泛使用。
在
采访的过程中,乐团的成员们在聊天时表现的非常轻松活泼,经常互开玩笑。小编还注意到,指导老师常常和乐团的学生们逗趣,自谓“调侃小辈”。受指导老师的影响,团员之间都以昵称相称,还经常有内联活动哦。
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团队里,成员们在尽享民乐魅力的同时,也收获着相互协作的精神和暖暖的友谊。
来源:中国科大公众号
中国科大全媒体中心出品
采访:章彦博 邵祎康
录音整理:章彦博 陈奕均
文稿:陈奕均
编辑:章彦博
摄影:杨传旺 朱倩 耿鹤嘉
统筹:曾皓、李叶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