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九大专业纵览 ——科教报国、追求卓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后,大师云集,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以来,从为“两弹一星”培养尖端人才,到走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暗物质粒子探测的科教报国之路;从创造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到首创少年班、研究生院;从一流高校中“办学历史最短、办学规模最小”,到创造出“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佳话;从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到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科大创造了教育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并以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赢得了“英才之摇篮、创新之重镇”的美誉。



学校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理论与应用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九个专业。这些专业为学校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优秀基础学科,实力雄厚,均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或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被评为A+,或入选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通过在这些学科专业设置强基计划,强化科教结合,发挥基础学科突出优势,培养国家战略拔尖人才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国科大数学专业于1958年由华罗庚先生亲自主持创办。2011年5月,数学科学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首任院长为马志明院士。本学科自创办时起就一直是新中国数学基础学科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中国科大重要创始学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科大“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的目标,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学科研平台,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带动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数学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01

一流的师资力量

Law


数学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全职教授47人,副教授33人,讲师5人,特任副研究员12人,博士后研究员27人,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青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四青”人才15人。学院近年来,学院内先后成立了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分中心、中科院吴文俊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丛上的几何与分析” 基础数学中心;设有“华罗庚大师讲席”及“吴文俊大师讲席”。


02

一流的学科建设

Law


中国科大数学学科是首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首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一级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


数学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已有4人当选中科院院士。


由左至右:严加安院士、李邦河院士、鄂维南院士、叶向东院士


每年的毕业生中,约50%左右获得美国或欧洲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约30%进入中科院相关院所或国内大学继续深造。数学科学学院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英才班计划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与法国科学院、巴黎高师等高校合作,创办了“中法数学英才班”。中国科大数学专业将借鉴世界名校培养数学精英人才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数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03

学科带头人

Law


叶向东,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至198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纪委书记等职务。


长期从事基础数学中拓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以及它们应用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对动力系统的结构及逐点多重遍历定理、熵理论、复杂性层次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该研究揭示了极小系统最大幂零因子产生的机制;证明了遍历distal系统的逐点多重遍历定理;给出Furstenberg不交性问题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引入拓扑Kolmogorov系统新定义并得到正熵系统新的刻画;证明了 Devaney 混沌蕴含 Li-Yorke混沌等。


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叶向东、黄文、邵松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获得第十四届陈省身数学奖;2019年,叶向东、黄文、邵松完成的“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院长寄语

同学们,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份新的机遇,一场新的征程。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将以专业和热情为你们搭建一片学习的宁静天地,一个成长的迤逦舞台。在这里,你们可以领略国际数学大师的风范,可以自由地遨游于数与形的知识海洋,可以去追寻心中纯粹又崇高的理想。欢迎你们加入中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班,让我们一起坚守初心,追求真理,勇往直前,攀登高峰!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培养世界一流的物理学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工程与应用物理系5个科研教学行政系,以及入选国家首批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同时,物理学院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含应用物理学)和天文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物理学、天文学入选“一流学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天文学获评A+学科。



研究方向包含光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天体物理、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学工程、生物物理等11个二级学科。物理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以及下辖的“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从微观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到宏观天文宇宙学、从凝聚态超导物态研究到高维特殊材料量子体系、从液晶等软物质科学到细菌动力学生物物理、从量子光学基本原理到光信息与成像技术、从核磁自旋量子计算到细胞蛋白质成像技术、从加速器实验技术到等离子体聚变物理的全覆盖、广谱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



近年来涌现出以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及跨洲际量子通讯、“悟空号”暗物质卫星科学实验、以及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成果。2001年以来,多项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优质的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现有教员2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万人计划1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级与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人才占比约34%。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理科英才培养体系:“2+X”两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以坚实的大类基础教育为主,后两年侧重学生多学科、跨专业X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在11个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专业选择,在所确定的专业方向内进行深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科教结合、提升原始创造力的理实结合、与科学院相关院所的“科教融合、所系结合”;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机制;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与跟踪模式;以及与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建立的本科暑期研究交流、学期交换等外访交流项目,与和MIT、Stanford、Oxford等大学联合举办“未来科学家夏令营”,开设学分互认课程体系等“走出去、请进来”国际交流培养模式。



以“严济慈英才班”为代表的、所系结合拔尖理科人才培养英才班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果,培养了魔角石墨烯发现人曹原在内的新一代学术先锋



学科带头人


物理学

赵政国,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实验,领导北京谱仪上2-5GeV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结果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收录且被写入教科书。在大型强子对碰机上的ATLAS实验中,为精密缪子谱仪的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对双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发现做出了直接贡献。


潘建伟,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常进,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宇宙高能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相关科学研究。领导实施了我国首颗天文卫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项目,卫星关键性能指标世界领先。


应用物理学

陈仙辉,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超导物理、关联电子体系研究。


杜江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发展了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等量子物理实验技术,结合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的成功研制,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物理的新颖应用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化学

—培养世界一流化学学科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六个单位组成。学科领域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12个学科方向。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首批启动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01

一流的师资队伍

Law


学院现有固定教职工224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含兼任),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教授中各类人才占比高达86%,学院充分借助所系结合优势,广泛邀请中科院所的杰出学者来校授课,举办学术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02

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

Law


学院拥有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2个科技应用平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实验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此外,学院参与建立了3个协同创新中心,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以及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一流的科研平台为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2019年间,学院以科大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Nature、Cell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2017-2019年在JACS和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彰显了强大科研实力。


作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化学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拥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5位省级教学名师。自2010年来,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5项。


03

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

Law


我校化学学科先后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学科获评A+ESI数据显示我校化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特别是在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化学学科在大陆高校化学学科中位列第一。



04

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

Law


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坚持“加强基础、重视数理”的课程体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化学材料及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在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科大校友6位。全球“顶尖一百材料科学家”榜单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5位的材料科学家中,中国科大校友独占其四。上述杰出校友均毕业于我院。



05

化学强基班培养特色

Law


优化成长路径,本硕贯通培养


建立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两段式、长周期”培养。本科阶段实行“2+X”两段式培养:即前两年以坚实的大类基础教育为主,后两年将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多学科跨专业的自主学习。经导师指导修读的课程,所获学分均可用于满足本科毕业要求。强基计划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已修读过的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符合要求的可计入研究生课程学分。


加强所系结合,促进交叉融合


学院将充分依托所系结合的优质资源,以化学前沿和学科交叉为主线,积极拓展化学强基计划学生的培养空间。计划每年组织学生赴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所系结合科技夏令营活动。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设化学交叉学科的专业选修课,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着力培养化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实施多元合作,深化国际交流


通过推进学生的海外研修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派遣强基计划学生前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至少两个月的学习或研究。同时积极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校开设系列课程或讲学,为强基计划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研究、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06

学科带头人

Law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强基计划学生的培养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担,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沿学科交叉的优势,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英才教育、科教报国”,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具备深厚理工基础和科学创新能力的一流科技领域领军人才。


01

生命科学学院

Law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著名科学家贝时璋先生于1958年创建的生物物理系。生命学院拥有优异的办学条件,是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首批启动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授74名,包括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名,45岁及以下的教授超过50%。学院借助“所系结合”优势,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等十余个研究所合作,汇聚了一批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4个研究部,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脑功能和脑疾病、结构生物学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安徽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具备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学科被评为全国A类,位居全国高校前四;5个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具有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



六十年来,生命学院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已培养了一大批生命科学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6名中科院院士、1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和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已培养的本科学生中,平均每400人中成长出一位院士,人才培养成效卓著,全国领先。



02

强基班培养特色

Law



针对生物科学强基班和生物技术强基班,学院将在包括学院和中科院范围内精心挑选德才兼备的顶级学术大师,作为强基计划学生的学业导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各种形式的导师制,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和基础学科前沿。一、二年级为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院将组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科交叉打下良好基础。在三、四年级,将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兴趣和特点,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与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选择、自主选修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开展科研课题的创新研究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实现个性化培养,做到大师引领、个性起航。


优化路径、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基础、前沿、交叉”的特点。生物科学强基班和生物技术强基班统筹安排招生和培养,建立学士、硕士、博士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按照科学认知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形成“科教结合、理实交融、长周期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杰出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未来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国际领军人才。本着重基础、重交叉、重创新、个性化的培养理念,按照“两段式、长周期”的培养模式,学院对“强基计划”学生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课程进行通盘考虑,强基计划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已修读过的研究生课程可申请免修,符合要求的可直接计入研究生课程学分。按照知识结构、范围等因素和认知规律分层设置,实现本硕博课程的全面衔接和贯通。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学院始终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模式。学院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期间将享有公费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国际一流大学和实验室进行学习或参与研究,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竞争力。同时,学院将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系列课程讲学,学生可以与国际一流科学家直接接触和深入交流,更多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进入学术前沿研究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国际专业类赛事,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在直接的碰撞和竞争中不断强化和提升。



03

学科带头人

Law


生物科学

施蕴渝院士,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利用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及计算生物学,研究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动力学与功能关系,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核酸、配基的相互作用。2001至2010 年,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7年荣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学部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生物技术

田志刚院士,免疫学家。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天然免疫学,特别是肝脏NK细胞的研究30余年, 相关研究成果走在国际前沿。2008、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院长寄语

欢迎有志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优秀学子到我院深造!这里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人才培养。中国科大的英才教育,将为你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你们能同风而起,展翅高飞,去追求卓越,实现科教报国的使命担当。





理论与应用力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强基班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发挥力学学科基础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特点,为国家培养能够应用基础科学理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力学类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


钱学森先生塑像


工程科学学院现有教授6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6人。工程科学学院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3项、主持安徽省精品课程3门、5人评获安徽省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秉承与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传统,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作创办了“钱学森力学英才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力学与工程技术人才,成为科教、国防等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13人成为两院院士,10人当选科技将军。自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来,力学学科获得者共79名,其中12名毕业于本专业,占全国总人数15.2%。2011-2017年,我校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有14名获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占总数约15%,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亦居于领先地位。


在近代力学系工作和学习过的院士,其中毕业生包括白以龙、吴有生、徐建中、杜善义、范维澄、杨秀敏、王自强、刘连元、任辉启、陈学东、刘合、陆夕云、汤超


强基计划专业本研衔接情况


力学学科目前主要设置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3个二级学科,在高速空气动力学、非定常流和涡运动、现代光测力学、杂交和非协调有限元、应力波理论、材料与冲击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长期积累。近年来,通过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既巩固了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这些传统重点二级学科的优势地位,又开辟了材料力学和材料设计、生物工程力学、微机电力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学科群体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学术氛围浓郁、综合实力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力学学科。“力学和材料设计”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交叉学科。

学科带头人



1.理论与应用力学:力学攀登者2.核工程与核技术: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和“人造太阳”





核工程与核技术

——铸造大国重器的基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英才教育为追求,面向国际科学和工程技术前沿,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核能战略需求、核电子、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等前沿应用领域为导向,培养具备坚实数理基础、宽阔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卓越领导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领军人才。


由院长李建刚院士、执行院长封东来教授亲自指导,选优配强教学管理队伍,潜心立德树人,坚持红专并进,精耕细作“强基”特色:实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采取学分制管理,统筹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培养计划,研究生阶段可选择学院所有相关专业,涵盖大装置光子科学、核电子学、先进光学技术与工程、加速器科学与技术、核技术应用、等离子体物理、医学物理、聚变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和方向。坚持精英化教学管理模式,遴选一流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小班授课,因材施教;优选年轻教授担任班主任、资深学工老师担任辅导员;选拔数名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学长志愿者,进行朋辈导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实践,设置专属奖助学金。


核科学技术学院创立于2008年,是国内唯一同时依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等多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而组建的学院,具有鲜明的大科学工程背景和多学科交叉特色。目前学院下设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三个系。“核科学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近两次同类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二,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属于其中的A+学科



学院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实验物理、工程物理和核能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优秀年轻学者。现有固定教职人员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3人,教授等正高职称48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46人,国家科技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杰青等10余人,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科院人才计划等20余人。



学科带头人




院长寄语

同学们,你们是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壮丽蓝图等待着你们去描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是培育科技英才的摇篮,愿给予你们一支科学精神的神笔、一副人文情怀的翅膀,助你们翱翔知识天空,成为国之栋梁。这里,一群有理想、有情怀、坚持科教报国的老师们翘首以待,等着同样有理想、有情怀、正青春的你们,携手同行,不辱使命,为筑牢大国重器的基石,勇当重任,扬帆远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对象、报名条件、选拔程序等内容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b.ustc.edu.cn)。


5月31日前考生可登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网站

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358

完成网上报名。


推荐阅读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物理学院——“追求卓越,科教报国”,培养世界一流的物理学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核工程与核技术”——铸造大国重器的基石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培养世界一流化学学科领军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工程科学学院 ——培养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力学领军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数学科学学院——培养世界级数学精英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世界一流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