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中国科大斩获安徽省多项大奖
2021年4月12日上午,安徽省召开2020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推进会,会议公布了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名单。我校杜江峰院士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共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全省共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
同时,会上还举行了第十五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颁奖典礼,来自14家单位的17位外国专家获奖,我校共有4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包信和校长代表学校参加颁奖典礼。邓向阳宣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17名外国专家第十五届“安徽省黄山友谊奖”的决定》,省委书记李锦斌及其他省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
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为杜江峰院士颁奖
杜江峰院士简介
杜江峰,男,1969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和副校长。
他是自旋量子调控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通过创新发展实验技术和实验装备,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量子科技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3篇、Nature 2篇、Nature子刊16篇、PRL 36篇)。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2018年)、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0-2011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6年)等科技奖励。此外,实现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自2017年以来实现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创造直接就业累计超过200人,累计创造各类税收超过2000万元。
我校获2020年度
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包括
史保森教授团队的
“面向高容量高速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
陈乾旺教授团队的
“纳米功能材料新制备方法探索及其应用研究”
吴东教授团队的
“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新机制、技术及应用的基础研究”单革教授团队的
“新非编码RNA的发现、功能及相关调控“
以及崔华教授团队的
“纳米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
面向高容量高速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
量子信息学科的目标之一是建立高容量高速量子通信网络。该团队围绕提高通信容量的目标开展了高维量子态存储研究,实现了轨道角动量单光子和光子纠缠存储,迈出了构建高维量子中继的关键一步;围绕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目标开展了宽带量子存储研究,实现了宽带单光子及光子纠缠存储,是该方向的标志性成果;围绕连接不同量子体系的目标开展了量子接口研究,实现了轨道角动量单光子态和纠缠态的频率转换,证明了链接不同体系的可行性。
纳米功能材料新制备方法探索
及其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的性能决定着其能否实际应用,而材料的性能决定于其结构。该项目围绕着纳米材料各层次结构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而系统的开展了通过设计合适的前驱体从源头上对材料结构进行调控和通过外磁场对材料形成过程的影响来调控材料结构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制备了有防伪应用前景的磁响应光子晶体、性能优异的类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高活性的单原子电催化剂等,对研发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纳米材料有指导意义。
设计MOFs前驱体,建立了高含量氮掺杂石墨烯粒子聚集体的制备策略,发现内壁氮修饰的孔洞能额外储锂,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储锂性能。
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新机制、技术及应用的
基础研究
超快激光加工技术具有无需掩膜、三维分辨率高、热作用区域小、可加工材料广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微纳加工手段。但是,目前超快激光加工技术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激光加工与某些材料机制不清晰;逐点加工效率低;加工工艺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开展了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新机制、技术及应用研究,发现了超快激光与材料作用新机理,发明了光场调制的高效加工技术和飞秒激光复合加工工艺,并应用于微纳光学、微捕获等。
超快激光与材料作用新机理、光场调制的高效加工技术和飞秒激光复合加工工艺
新非编码RNA的发现、功能及相关调控
该项目致力于发现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新型非编码RNA,研究其功能及功能机理,发明新的非编码RNA研究方法,并且揭示了新的非编码RNA相关调控。发现、命名、研究了一类存在于多细胞动物细胞核中的新型环RNA(EIciRNA)。发现了从裂殖酵母到人均具有的长链非编码RNA 5S-OT(5S rRNA overlapped transcript)及其在人等高级灵长类中进化出的新功能。项目还研究了外源性非编码RNA可能在秀丽线虫中加工产生小RNA(tiny RNA)来调节秀丽线虫生理活动、提供了天然非编码RNA物种间调控的早期范例。团队通过发明一种新的筛选方法,首次筛选出特异针对并可以部分恢复单氨基酸突变蛋白功能(以肿瘤中常见的p53点突变为靶标)的非编码RNA适配体(Aptamer)。相关成果报导了着丝粒区重复序列来源的细胞内源性小RNA(ASAT siRNA)的发现及其在调控着丝粒/动粒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新非编码RNA的发现、功能及相关调控”获奖项目示意图
纳米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
化学发光是伴随化学反应的光发射现象,长期以来化学发光的研究仅局限于分子和离子体系,发光效率低、时间短,限制了其应用。该项目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纳米化学发光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纳米材料可作为催化剂、发光体等诱导液相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强度和长时间化学发光的水凝胶,提出了慢扩散控制的异相催化作用机理。此项成果不仅对化学发光和纳米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临床诊断、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冷光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发光水凝胶的制备及化学发光
我校作为参与完成单位的“复杂系统建模及进化优化方法”等2项成果荣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国际合作奖1人。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是表彰为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科技创新、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黄山友谊奖”
获奖4位外专对安徽和我校的科研教育事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各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中取得重大成果。安徽省"黄山友谊奖"(英文名:Huangshan Friendship Award of Anhui Province)于1995年设立,是安徽省政府授予在安徽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
“十三五”期间,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我校不断健全引智项目体系、创新引智机制、优化引智环境,设立国际学者中心,全方面提升外专服务水平,助力我校国际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发展。全校组织实施科技部、中科院和安徽省等省部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和需求,创新校级引智项目模式,设立“大师论坛”“国际访问教授与英语授课推进计划”等项目,共实施引智项目200余项,引进各类外国专家1229人次。
文章来源:科研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还可以通过消息、私信或者留言进行咨询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抖音视频
微信视频号
哔哩哔哩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重磅发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自强计划”招生简章
清明·追忆 | 在中国科大邂逅最美四月天!
中国科大自主研发低成本软体机器人手臂,轻松完成生活中的操纵任务!
AI打王者荣耀,中国科大教授率学生团队获全国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