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人工智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2024-05-02
随着ChatGPT、GPT-4 等大模型的陆续发布,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与应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技术至上的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培养特色更突显出蓬勃生机。


这里有强劲的专业实力和高层次的科教平台——

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智能学部成立,包含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大数据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微电子学院,相关学科实力强劲。据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结果显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TOP3,人工智能专业获评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前5。
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在量子信息、语音和语言信息处理、类脑智能、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科学、智能计算与应用、机器人等方向不断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学校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众多,包括信息与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科大讯飞联合共建)等等。

1

类脑智能


人脑是自然界几亿年进化的高级智能产物,具有超高的智能和超强的鲁棒性。揭示人脑信息处理机制,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获得启发,发展类脑智能技术,是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的最佳途径。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建单位,这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实验室围绕提升我国信息处理技术的类脑程度与智能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

2

语音技术


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让计算机能听、能看、能说、能感觉,是未来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其中语音成为未来最被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语音比其他的交互方式有更多的优势。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充分发挥了研究支撑和产业主导的综合优势,是我国语音产业界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开发平台。目前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语音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语音情感计算与多模态交互研究、空时信号处理、人机语音交互自主机器人等,并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麦克风阵列、AIUI人工智能交互界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

智能网络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分中心是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的四大中心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建。合肥分中心也是首个未来智能网络科学与技术试验装置,为我国智能网络创新成果跨越“成熟度壁垒”提供可复现、可测量、可验证的创新环境。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创办“人工智能科技英才班”,探索学研产结合、理实交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及相关学院合作,联合共建“中国科大-微软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积极与京东、阿里巴巴、华为、oppo、寒武纪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研发关键前沿技术,有效实现学校学习和产业实践的深度结合,建立中国科大-京东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大-阿里巴巴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大-华为“智能基座”育人基地、中国科大-OPPO 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等等。让学生能够同时开展科研与实践学习,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互相促进。

这里有强大的师资团队和广阔的展示舞台——


“佳佳”是中国科大“可佳”机器人团队联合国内合作伙伴历时三年研制的中国首台情感机器人情感机器人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赋予计算机或机器人以人类式的情感,使之具有表达、识别和理解喜乐哀怒,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的能力。“佳佳”具备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躯体动作匹配、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作为中国情感机器人的代表,“佳佳”已经参加了无数社会活动。例如,2016年6月亮相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引起全世界轰动;主持2016“首届全球华人机器人春节联欢晚会”,与黄子忠共同搭档主持“谁是棋王”的半决赛;2017年1月受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接见,并与之对话;2017年4月24日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越洋采访了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凯文·凯利(这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机器人作为记者与人进行交互对话,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科大自主研发的一款机器人柔性手爪,可抓握多种形状、尺寸和材质的物体,获得第21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及学术大会“最佳操作奖”。陈小平教授团队自2011年起开始软体机器人研究,自主研发的气动蜂巢网柔性手臂曾在“第13届国际机器人与仿生学大会”上获得最高奖。



陈恩红教授团队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项目——“面向智能教育的自适应学习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高荣誉。




202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联合组建的瀚海南工队,凭借“撼地者”机器人从海内外15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在以“灾后区域的探测与处置”为命题的锦标赛中摘取首届“智创杯”前沿技术挑战赛桂冠,并获800万元人民币奖励。

2021年10月11日,央视《朝闻天下》以“辅具产业观察”为主题深度报道工程科学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利用生-机-电融合技术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康复外骨骼系统,协助患者完成肢体运动功能重建,开发全自主平衡外骨骼系统,解决康复辅具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性卡脖子问题。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鸿雁队凭借在科大讯飞AI开发者大赛多个赛道中的突出表现,再次获得“十大人工智能新锐团队”荣誉称号,成为会议历史上两度获得该荣誉的唯一团队。




由GeekPwn联合多家国内外人工智能权威企业举办的G-TOP年度极客榜单于2021年在上海展开现场评选,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俞能海、张卫明教授团队的WM_Team战队凭借“AI鉴定师——真实场景人脸深度伪造视频鉴别”项目荣获年度第二名。
学生团队积极参与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手写文字识别等领域的国际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20/2022年的DCASE国际声音事件定位与检测比赛、2021年的OpenASR国际低资源多语种语音识别测评、2020年DIHARD国际说话人角色分离比赛、2016/2018/2020年的CHiME国际多通道语音分离和识别评测、2006~2019年的Blizzard Challenge国际语音合成技术评测、2018/2020年的Voice Conversion Challenge国际话者转换技术评测、2019年ICDAR手写公式识别比赛、2018年ICFHR图文分析比赛、2017年RepEval多类型自然语言推理评测等权威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得了测试指标的第一名
2021年,学生“后浪”团队在第一届“开悟MOBA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大赛”中以全胜战绩取得冠军,获得25万元奖金。在游戏《王者荣耀》的环境中PK算法在不同MOBA对战场景下的应用水平,进行前沿技术的对抗和博弈。
…………

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人才——
中国科大毕业生创办了一批人工智能等方向极具影响力的企业,例如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寒武纪、云从科技、云知声等。同时,一大批校友供职于全球知名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企业或研究机构的重要岗位,例如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百度、普林斯顿大学、UCLA、悉尼科技大学等。雄厚的培养实力、出色的培养成果,中国科大堪称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19年),中国科大校友系创办的企业占我国AI独角兽企业半壁江山。

优秀!全球32家“独角兽”AI创业公司,中国10家,其中“科大系”占近半壁江山

比如(不完全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张亚勤,IEEE Fellow,数字视频


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1978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获得中国科大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牵头筹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曾任百度总裁、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等职。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的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

刘庆峰,科大讯飞董事长,智能语音




1990年从安徽宣城中学考入中国科大,先后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科大讯飞是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022年,长三角2021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十大科技事件”发布,其中包括科大讯飞多语种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

汤晓鸥,商汤科技创始人,IEEEFellow,计算机视觉




从辽宁鞍山一中进入中国科大学习,1990年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先后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商汤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他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创建了数家著名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包括商汤科技,今始科技,旷视科技。

陈云霁、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智能芯片




陈云霁、陈天石为同胞兄弟。陈云霁,于1997年从江西省南昌十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2002年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跟随胡伟武研究员(8611校友)硕博连读,成为国产处理器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陈天石,于2001年从江西省南昌二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6年,陈天石、陈云霁兄弟联合创办寒武纪科技,率先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IP——寒武纪1A处理器,打破了多项记录,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2017年,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初创公司。2020年,寒武纪科创板上市。


周曦,云从科技创始人,计算机视觉




周曦1999年从四川内江六中考入中国科大,硕士毕业后赴美国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师从四院院士(即美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Huang(黄煦涛)教授,并在 2007-2011 年期间 6 次获得智能识别类世界大赛冠军。2015年,周曦率领团队成立专攻人工智能领域的云从科技,该公司主要研发人脸识别技术。云从科技是第一个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工信部芯片平台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梁家恩,云知声CTO黄伟,云知声CEO


梁家恩,1996年从广西柳州进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学习。其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学位。2012年创办专注于智能语音识别及语言处理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云知声。
黄伟,1993年从吉林省吉铁一中考入中国科大,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加入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MCRC)担任资深研究员。在摩托罗拉工作期间,他带队开发出世界上首个手机声纹认证系统,并完成多项语音交互产品研发。2013年底加入云知声担任CEO。
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AGI技术产业化的先驱之一。云知声于2016年开始建立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据此开发了拥有600亿个参数的专有大模型山海大模型,于2023年正式发布,成为公司技术平台云知大脑的新核心。

周靖人,阿里云智能集团CTO




周靖人1994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他是云计算大数据、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等领域的国际级权威学者。曾多次在顶尖国际期刊和会议上 (VLDB,SIGMOD,ODSI等) 发表论文,并长期担任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或主席。就职于微软期间,周靖人博士带领团队研发了支撑着微软必应搜索,Office 和 Windows 等公司产品的高性能大数据计算平台。2016年07月06日,周靖人加盟阿里巴巴集团,任职阿里云首席科学家,总体负责阿里云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机构iDST的科研工作。

闵万里,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




闵万里,1992年从安徽省金寨县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199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硕士,200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IBM Watson研究院及 Google 担任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产业智能专家 ,北高峰资本及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曾任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2017年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军人物。

田第鸿,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




田第鸿,1995年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1999年获郭沫若奖学金。2002年获得中国科大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获佐治亚理工学院信号与图像处理中心杰出研究奖。2014年联合创立了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云天励飞是一家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公司专注于视觉智能领域,以深度学习和新型处理器技术为核心,致力实现视觉识别“端智能”与数据分析“云智能”。他拥有视频编码、处理、传输、人脸检测、人脸及动作识别等领域20余项已授权专利,获思科公司个人成就奖及团队成就奖。

姚新,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人工智能理论




1978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科大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大“大师讲席”教授、计算机系长江讲座教授、软件学院首席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演化计算、智能优化、机器学习等。2003年获选为IEEE Fellow。

李世鹏,原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研究院联席院长




李世鹏,IEEE Fellow。1983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1991年获硕士学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多媒体组主任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10月,李世鹏博士从微软辞职,就职创业公司硬蛋科技的首席技术官(CTO)。他的研究领域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图像与视频编码、高清电视技术、多媒体在无线与网络上的通信与在线播放技术、可伸缩媒体编码技术、应用层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及无线通信与网络等。他是中国科大的兼职教授和博导,曾任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研究院联席院长。
罗杰波,Rochester大学教授,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




罗杰波教授1984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他是IEEE、SPIE和IAPR等国际著名学会的会士(Fellow),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著名国际学者。罗杰波教授曾于“柯达实验室”从事研究长达十五年,并担任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罗杰波教授的研究涉及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医学影像分析、普适性计算等多个前沿领域。近年来,罗杰波教授在社交多媒体研究及其社会应用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松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视觉计算




朱松纯,1986年毕业于湖北省鄂州高中,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1992年赴美留学,师从于国际数学大师David Mumford教授(1974费尔兹奖得主,国际数学界及计算机视觉领域泰斗),1996年获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三次问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Marr Prize一次, Honorable Mention两次)。2010年当选IEEE Fellow。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统计与应用数学家、人工智能专家。2020年以人工智能战略科学家的身份回国组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任院长,同时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周伯文,清华大学教授




1991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博士学位。曾担任 IBM Research 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院院长等职位,负责 IBM 全球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基础研究方面的战略和执行。曾任京东集团副总裁,负责京东AI研究与平台部相关业务。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及产业化超过20年,研究领域包括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知识表征与推理、人机对话、可信赖AI等,及其在产业化、数智化的应用。2020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
胡郁,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智能语音




胡郁,956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自1997年以来,从事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研究及语音数据库建设工作,参与多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部级等重大项目的研发。2008年6月,担任科大讯飞公司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负责领导科大讯飞公司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分析、语音评测、声纹语种、语音信号处理等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的研究及公司整体经营管理,其领导研发的智能语音技术及系统、产品等,分别荣获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各一次,并多次荣获安徽省、部级,合肥市级科技进步奖。

王晓刚,商汤研究院院长,视觉计算




王晓刚1996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2001年获得电子工程与信息工程系学士学位,2003获得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他带领的商汤-香港中文大学团队于2016年和2017年获得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的多项冠军。现任商汤研究院院长,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戴若犁,诺亦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动作姿态捕捉




戴若犁,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于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同时也是其联合创始人。他是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会员和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戴若犁具有丰富的前沿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其研究及工作主要集中在动作姿态捕捉技术,体感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设备开发等领域。其领导研发的“无线高速全身动作捕捉系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在电影特效制作,动画制作及游戏交互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陶大程,IEEE Fellow,机器视觉、机器学习




陶大程于1997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2014年11月当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2015年获悉尼科技大学校长奖章,2015年获澳大利亚计算机协会数字技术颠覆者奖,2015年获澳洲国家科学最高荣誉奖项-(Eureka)尤里卡奖,2016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陶大程教授是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现任京东探索研究院首任院长,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担任卓越访问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悉尼大学数字科学研究所顾问及首席科学家。

杨庆雄,三维重建专家




杨庆雄,996校友。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曾获美国肯塔基大学硕士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电气计算机工程博士。曾任滴滴出行三维重建研究负责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庆雄博士是三维重建专家。他于2010年提出一种叫CSBP的Belief Propagation算法。这种算法非常适用于立体视觉匹配,因为计算复杂度与视差寻找范围无关。CSBP已经成为立体视觉的一种基本方法而被OpenCV采用。

王孝宇,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王孝宇,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统计学硕士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曾于2012年担任NEC美国实验室研究员。于2015年和李佳创立Snap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任计算机视觉领域主席,曾担任国际会议WACV领域主席。王孝宇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脸识别、智慧商业、广告分析、用户画像、无人车、增强现实(AR)、深度学习等。他的学术论文“An HOG-LBP Human Detector with Partial Occlusion Handling”是ICCV2009发表的所有文章里被全世界学者引用最多的文章。
任少卿,Monmenta研发总监,自动驾驶




任少卿,2007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他提出适用于物体检测的高效框架Faster RCNN和图像识别算法ResNet,后者相关论文于2016年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 的Best Paper Award。这两项成果帮助微软在2015 ImageNet,2015 MS COCO Challenge等比赛中获得多项冠军,比赛的参与者包括来自Google Brain,Facebook AI Research等著名AI实验室的若干队伍。

鄂维南,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




鄂维南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鄂维南教授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数据事业的务实发展,人称“大数据院士”。鄂维南是首届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奖、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科拉兹奖、冯康科学计算奖、ACM戈登·贝尔奖得主。他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分布在数学、力学和理论物理的诸多方向,并均有重要的发现和贡献。

熊辉,IEEE Fellow ,数据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熊辉,1990年从江西南昌二中进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学习,曾获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科硕士。2005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熊辉教授一直致力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商务智能、互联网证券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因在大数据/数据挖掘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影响力,熊辉教授在2014年当选ACM杰出科学家, 在2020年当选IEEE Fellow。曾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百度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主任、百度人才智库主任。
肖京,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大数据挖掘、自动驾驶等




肖京,1991年考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1999年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学位。现任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自1995年始研究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挖掘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2015年肖博士归国加入平安科技,负责大数据分析挖掘及人工智能在风险管控、欺诈识别、互联网健康医疗、智能运营、以及个性化精准营销等金融业务场景的研发及应用。2019年10月21日,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文勇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云计算、大数据




文勇刚于1994年考入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1999年获中国科大工学学士,2001年获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200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多媒体系统,云计算平台和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平台和应用,绿色数据中心及智能楼宇。他曾任职于美国思科公司,主持内容分发网络(CDN)产品的研发,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带来超过30亿美元的价值。

袁晶,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副总裁



袁晶,2003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大,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副总裁、语音语义创新Lab主任&首席科学家 。加入华为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微软小冰资深科学家主管、微软人工智能创造事业部副总经理 。2016年,微软学术搜索评选出了全球20位KDD学术新星,袁晶为其中之一。
祝恒书,百度人才智库资深数据科学家




祝恒书,2005年考入中国科大计算机系,师从陈恩红教授,2012年在中国科大攻读博士期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Rutgers大学学习,2014年获得中国科大计算机博士学位。现任百度人才智库主任,百度人力资源信息与智能化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百度内部商业分析和企业人才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工作。2016年,微软学术搜索评选出了全球20位KDD学术新星,祝恒书为其中之一。……
往期回顾:人工智能领域超强天团!报考中国科大的理由又双叒叕+1!




考生在高招中可填报的我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专业包括: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网络空间安全、统计与大数据技术等等。此外,我校学生有多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可在全校范围内自由转专业,被其他专业录取的考生也可在未来转入上述专业学习。


另外,研究生阶段也可以在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与智能学部的相关学科等继续深造


强劲的专业实力、顶尖的学者团队、高层次的培养平台、广阔的展示舞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是你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读好书,来科大!欢迎大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这里学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成为未来的顶尖人才!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还可以通过消息、私信或者留言进行咨询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全网首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招生宣传片《确定》

读好书,来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招生组联系方式来了!

最新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

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等你!

读好书,来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简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