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微课 | 刘争光:心理学专家解读当代青年的“民族自豪感”

·思政微课·

浙江大学师生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宣讲思政微课,赓续红色血脉,讴歌发展成就,展示青年成长,弘扬时代主题,以浙大声音、浙大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在华夏,何其有幸

当代青年“民族自豪感”

的心理引领



刘争光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特聘副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刘争光,一名来自心理学系的专业老师。今天我的微课主题是:生在华夏,何其有幸——当代青年“民族自豪感”的心理引领。


想必每位同学都对今年的冬奥会印象深刻。有副画面在我脑海一直挥之不去:23岁的护旗手闫振,在奥运开幕式升起国旗的那一刻,流下了两行热泪。后来当记者采访时,这位年青人说道“当我站在场上的那一刻,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自豪,我们升起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骄傲,在冉冉升起的旗帜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听到这里,我深受触动,决定给我的青年学生们从心理学角度讲述这一关键词: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是个人价值和中华民族整体意象之间的心理归属和情感绑定。我们都知道:人类都具有群体属性,需要找到归属感,当代青年也需要找到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也就是民族自豪感。今天我们要分享在民族自豪感方面,当代青年值得思考的两大问题。


首先,民族自豪感的短暂性和持续性问题。以观看冬奥会为例,大家或许有这样的体验:当天晚上看到中国短道速滑队夺金那一刻,内心无比自豪和激动,浑身充满力量,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心情又回到了原来的波澜不惊。这种民族自豪感彷佛一颗流星短暂地在你心中划过,甚至没留下什么痕迹。为什么呢?


其实,心理学上认为自豪感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内心情感。人们对所发生事件的认知评估,是这种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认知评估分为浅层次评估和深层次评估,只有深层次评估,是与个人价值和意义深度关联的,才会诱发更为持续的情感。这就提示当代青年,对国家大事要保持关心和关注,深度地认识这些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国家大事与自身价值追求关联起来,才能获得持续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够持续激发自己奋斗的热情和行动的动力。


心理学认为,民族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具有可传染性的特点。情感传染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体验的传递过程,个体可以将其情感体验传递到他人。这就启发我们的当代青年: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多与朋辈共同经历或参与一些国家的重大活动,并且有意识地将自身积极情感体验向他人表达出来,感染他人,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从而将积极情感汇聚成流,形成磅礴的正能量。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情感只有转化为行动,才更具力量!青年是时代的追梦人,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当代青年不仅要产生民族自豪感,更要将民族自豪感转化为行动。作为浙大的青年学子,更需要将持续性和群体性的民族自豪感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切实行动之中。


我希望并坚信,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满怀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真正做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我们都会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感慨:生在华夏,何其有幸!








编辑 | 浙大青媒 Maria

全文审稿 | 浙大青媒 孤弦矜雪

责任编辑 | 杨珍 叶盛珺


往期回顾


思政微课 | 钱锦远:为国民经济建设而读书


第五期“爱在苗疆”公益助学活动正式启动!


浙大青年学习二十大,共话使命担当


浙江省团校赴浙江大学调研青马工程实施情况


院系排行榜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