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题讨论——“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
你好,欢迎关注这个专题讨论,这次我们要讨论的专题是——“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
为什么想做这个专题讨论呢?近几年来,亚隆团体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但所谓的“亚隆团体”到底是什么?它的目的的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帮助?哪些人适合参加这种团体?很多人对此还不是特别清楚。这个专题的目的,就是想对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期望通过这个专题讨论让大家对亚隆团体有更多的了解。
十年前,当我从卡尔·罗杰斯的《会心团体》一书中接触到团体后,这种形式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很想参加这样的团体,在上海到处找,但是都没能找到专业带领者组织的会心团体。后来想自己组织,在豆瓣上也能找到一些爱好者,但种种原因,难以凑到一起。几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很多前辈和同道的努力,各种类型的团体逐步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亚隆团体,美中国际心理学院联合美国欧文·亚隆心理治疗学院引入了欧文·亚隆团体带领者培训体系后,培养出很多团体带领者,也把团体这种形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这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团体,并且可以运用团体来帮助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什么是“亚隆团体”?先说亚隆是谁?欧文·亚隆是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存在主义治疗大师,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现在已经年过八旬,仍然在从事心理治疗和写作的工作。他的《团体心理治疗》一书,已经成为团体心理治疗界首屈一指的经典教材,启发和影响了众多的团体带领者。我们这个专题中的观点,也基本上都出自亚隆先生的这本《团体心理治疗》一书。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心悦诚服的过程,这大概是大家把他在此书中着重介绍的团体称为亚隆团体的原因。它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名字,比较长——“无主题,无结构,异质性,相对长程的人际关系取向团体”,可以简称人际关系取向团体。这个名字有点复杂,以后的讨论中会对这个名字做更具体的说明。这个系列主题讨论中所说的团体,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都是指这种类型的团体。
由于感受到了团体对人的帮助,我们常常把团体推荐给更多的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普通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往往会对团体或者心理咨询有一些误解、疑虑和担心,譬如说可能会觉得有病的人才需要参加团体,或者还有一些疑问。譬如说:
1. 我为什么要参加团体呢?它有什么帮助?
2.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他们又不了解我,我能信任他们吗?他们又怎么可能对我有帮助?
3. 在团体中我会受到伤害吗?
这些对团体的担心和疑问,其实都很合理,但如果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这些疑虑通常并不会直接说出来,因此也很少得到合适的回答。结果常常可能就是因为一些误解而不愿意接近团体,也因此错过了团体可能带给自己的帮助。其实了解这些问题,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而且如果以后参加团体的话,对团体有更多的了解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运用团体。这正是我们做这个系列讨论的出发点,我们想尽可能用普通人的语言,而不是过于专业化的术语来讨论这些问题,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团体,在感到需要的时候走近团体。
这是一个系列主题讨论,总共预计有九次讨论,每次介绍一个主题。我们有意将每个主题分开,这样每个讨论都比较短,也更聚焦。有时候少就是多,期望这种方式能让你对一些关键概念有所了解。也非常欢迎评论和反馈,我们会予以回应,并选择比较集中的问题做成这样的主题讨论的形式,所以你的参与会带来不同。
好了,这次的主题就是“为什么做这个专题”,关于这一点先说到这里,如果你对这个专题感兴趣,请继续关注后续的主题讨论。谢谢!
主题二 关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你好,欢迎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这个专题讨论。今天我们来讨论第一个观点:关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观点还需要提出来说吗?还有人会不以为然,说关系对我就不重要。我以前就是这样的,觉得关系对我并不那么重要。但当我学习了更多,对自己了解了更多之后,我慢慢意识到并非如此。关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这个观点说的是,无论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在意他(她)与别人的关系,关系对他(她)都非常重要。这个看似简单的观点,是人际关系取向团体的一个最基础的假设,我觉得它也是心理治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念,所以我们从这里开始来说。
关于这一点,亚隆博士讲到一个实际的案例:有一位精神科医生带了一个由12位囚犯组成的团体,这些囚犯都是冷酷无情的惯犯,罪行从轻度的攻击性、到性侵犯甚至是谋杀。一开始,带领者也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个团体会是什么情况。果然,在团体开始的时候,组员彼此漠不关心,相互之间没有什么深入的互动,这个团体进展得非常困难,毫无生气。这样的话,团体肯定无法带来什么帮助。为了促进相互之间的互动,带领者出了一个险招。他先单独与每个组员会谈,让组员评价这个团体里其他成员的受欢迎程度。收集了每个人的评论之后,带领者在团体中说他打算公布结果。这个举动引起了团体的强烈情绪,每个人都变得焦虑不安,表明不希望知道结果。有几个成员甚至非常激动,他们担心自己是排名最后的人。带领者因此放弃宣布结果,接着又提出一个相对来说威胁性小一些的建议,要每个人说出自己最在意谁的投票,并且需要说明原因。这次仍然有大部分的人拒绝发表意见,只有少数人冒险做了选择。
这件事情改变了这个团体的氛围,团体不再乏味和沉闷,组员之间开始互动起来,团体变得有活力多了。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关系对人的重要性。这些组员一般都具有被社会抛弃的经验,被监禁和隔离,被公然标记为社会遗弃者。在一般人看来,他们是冷酷的,对人际关系麻木不仁、满不在乎,但事实上完全相反,他们也深深在乎这些人际关系。
没有人真正不在意关系,哪怕是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在意的人。心理学家认为,人对关系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是强有力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正因为它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形成,但因为时间久远,我们可能常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关系对人的影响是什么?下次接着来谈。
这次介绍的观点是:关系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对你也不例外。这个观点带给你的是什么?
主题三 关系塑造了人,人又塑造了关系
你好,欢迎继续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这个专题讨论。上次说到关系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也说到正因为重要,它也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那这个影响是什么,又大到什么程度呢?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观点:“关系塑造了人,人又塑造了关系”。
我们来看心理学家做的一个试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曾在美国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所谓“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研究,他们先在学校做了一番调查,调查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学生名单。他们告诉这些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显示最具发展潜力,而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并有意安排了一些学习不好的“差生”。8个月后,重新回到这个学校调查发现,奇迹出现了:名单上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名列各班的前茅,包括原来所谓的“差生”。这种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别人觉得你行,你就行“,反过来也成立,“别人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你可能也知道这个试验,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试验的呢?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试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试验所发现的东西,那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但实际上相互影响的程度比想像中的大很多,也深很多,这个影响甚至是根本性的。人际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是由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决定的。这些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父母老师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在这个试验中,教师们看待学生的方式,真正影响到了孩子。这里教师们实际上是“误认”了那些学生,包括那些所谓的“差生”,认为他们具有发展潜力的,这个“误认”却真正影响到了这些学生。说到这里我们不禁需要想想,我们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是哪些人,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有我们又是谁的重要他人,我们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又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我们都知道,没有关系就没有人的诞生,从关系中孕育出人的身体,现在看来不仅如此,关系也塑造了人的内心。关于这一点,可以再延伸一点,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沙利文认为,一切心理障碍都可以从人际方面去找到原因。这一点也是人际关系取向团体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表明了团体的广泛适用性。因为这种团体,正是以改善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为焦点的。
虽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和困扰,但这些问题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难以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导致了其他心理上的问题,解决了人际关系的问题,其他问题就自然得到了解决。这个观点可能有些极端,你不一定同意,然而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这是很有意义的。
关系塑造了人,关系对人的影响很大吧,但这还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故事的另一部分是,人也会塑造关系。一个人的人际信念会通过他的行为传递给别人,并且影响别人的行为。还是拿刚才那个实验来说,如果那个差生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信念,给自己贴上了一个差生的标签,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不行,行为上表现得自暴自弃,而他的这种行为会让别人觉得他就是个差生,不可救药,从而放弃对他的帮助。而这又更落实了他自己对自己的判断。
一开始是别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决定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接下来,他对自己的评价,又会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心理学中这叫自我应验的预言。比较起来,这后半部分的影响甚至比前半部分更为深远。因为人们一次又一次塑造了自己的关系,却很难看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循环。因为它自我应验,相互牵制,所以也很难打破。这是为什么人难以改变的原因。如何才能打破这个自我应验的怪圈呢?我们下次再来讨论。
这次讨论的观点是:关系塑造了你,你又塑造了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洞见,你觉得呢?
主题四 打破自我应验的怪圈
你好,欢迎继续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专题讨论。
上次说到关系塑造了人,而人反过来又塑造了关系,这是一个循环。有时候回头看过去的生活,会发现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陷入在这样一个自我应验的怪圈中,这是一种很让人感到挫败的经验。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个自我应验的怪圈呢?来看一个团体中的案例:一位中年女性,在她的生活中,同事朋友每个人都觉得她人很好,但似乎又都不够亲近,没有特别好的朋友,关系似乎总停在表面上,总觉得有些距离。家庭关系也是这样,跟她先生之间总是像隔着一些什么。她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一切,而他先生却先提出来离婚的要求。她很困惑,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的了,为什么别人还是对她不满意呢?
在团体中,她慢慢发现了答案。在团体刚开始的时候,跟平常一样,她可以很快跟大家建立一些关系,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模式又出现了,关系到一定的程度,就停在那里了,无法深入。通过组员间不断的反馈,她慢慢了发现问题。有组员说她很虚伪,从不说出自己的需要,也从来不表达负面的情绪,总是一副笑脸。这让他们不想靠近她。一开始她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奇怪,她自己心里的想法是,她总是照顾别人,为什么别人还不领情,反而说她虚伪呢?后来她慢慢意识到,在关系中她总认为别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而她如果提出自己的需要或者表达自己的负面情感的话,就会破坏关系。所以她一直以一种讨好的方式与别人交往。
她努力地以这种方式维持关系,但没想到这样的结果却与她期望的完全相反。一方面别人觉得她有点乏味、不真实而不想靠近她,也因为她没有需要而习惯性地忽略她。另一方面她自己其实也不满意,因为一直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她心里面也隐藏着委屈和愤怒。这些其实都暗暗地在破坏关系。
在以往的生活中,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模式,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模式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人会直接跟她说我不喜欢你,因为你看起来很假。在团体中第一次有人这样告诉她时,她非常惊讶,甚至觉得别人不可理喻。但恰恰是这个反馈给了她一个打破这种僵化的、受限制的关系的机会。
为什么她之前没有看到这些,而在这种人际关系团体中可以做到这一点呢?这是因为团体不同于一般的社交活动。在一般的社交关系中,甚至是在很好的朋友或者家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很少会相互表达彼此之间的真实感受,这使得每个人的人际模式不断的自我应验,因此很难打破。刚才说的那位女士,从来不知道她那样的行为居然被别人感受为虚假。正因为听不到真实的反馈,所以她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因此也很难被打破这个循环。
团体则提供了打破这种僵化的关系模式的可能。为什么呢?简单的说是因为团体中相对安全,这种安全感来自带领者和团体设置营造出的一种氛围,团体的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交集,还有基本的保密原则,还有带领者营造的一种坦诚的氛围等,使得组员可以去探索彼此的人际模式,而不用担心现实的关系破裂。这与一般的社交关系很不同。而且团体中特别提倡相互之间的真实反馈,这样我们可以得知别人对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于打破一个人自我应验的人际模式至关重要。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打破自我应验的怪圈”,而要打破它的话,其关键第一步就在于看到自己的关系模式,并且还有看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团体可以帮助你看到。
“看到”非常重要,是改变的第一步,然而,仅仅是看到还不够,还不代表着就能改变。很多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问题,但却没带来什么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下次要讨论的主题。
好,这次就先讨论到这里,谢谢!
主题五 改变发生在体验之中
你好,欢迎继续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这个专题。前面说到看到虽然很重要,但仅仅只是看到还不能促成改变,那怎样才能改变呢?今天我们接着来说。这次要说的观点是“改变发生在体验之中”。
有一次活动中,有一位参与者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什么都知道啊,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我知道所有的道理,但我就是没有改变。” 不知道你听了有没有同感。这位参与者说的,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什么都知道,但是还是没有改变。这也让人觉得很无奈,久而久之,甚至连改变的动力都失去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亚隆博士提出一个观点:他说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内在人际模式的改变,都不是发生在解释和内省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有意义的、此时此地的关系的体验中。前半句可能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内省促成改变。但是看起来,仅仅是内省还不够。改变需要真实的体验,情感的体验。理性层面的知道还不足够,在真实的体验中知道才行。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心理学家做个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外面贴上“氰化钾”的标签(大家都知道氰化钾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一点点就能让人致命),然后试验者当面把一些糖粉放到这个瓶子里。这一切都是当着大家的面做的。接下来让人去品尝瓶子里的粉末。结果很多人拒绝去品尝。这似乎难以理解。因为从认知的层面来说,每个人都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是瓶子外面“氰化钾”的标签,让人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就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使得人不敢品尝这个瓶子中的粉末。
从这个试验里,我们看到了情感的力量。我们似乎很难用理性来说服自己不要恐惧,是恐惧这样的情感而不是理智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我们的人际模式也一样,它并不只是一个认知模式而已,这些模式中都饱含着情感体验。上一次说的那位中年女性,她的模式是在关系中无法提出自己的需要。仅仅是知道了自己的这种人际模式,并不足以让她能够改变这种方式。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模式中也是饱含着情感体验的。在她小的时候,当她提出自己的需要时,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责骂,她体验到的是包括失望、屈辱,甚至还包括愤怒在内的复杂情感。因此,她把提出自己的需要与这些糟糕的情感体验关联在了一起。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使得她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就像上面那个实验中,虽然知道瓶中不过是糖粉,但情感上的恐惧让人不敢去品尝。
情感上的恐惧如何才能克服呢?仍然需要在情感层面的体验才能实现。在团体中,她有机会冒险去尝试一些从前带来糟糕感受的行为——在关系中提出自己的需要。这些新的行为对她并不容易,会让她触碰到那些不舒服的假设(别人会忽略或羞辱她)和情绪(屈辱和恐惧)。通过不断的、实际的体验,一方面她可能会发现这些情绪并没有那么可怕,另一方面她也可能别人并不想她想的那样。这些真实的体验,慢慢地把她从僵化的人际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她更自由一些。
她需要一个环境来松绑,也获得这种体验和新的理解。现实的生活对她来说太真实,风险太大,对关系破裂的担心让她无法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关系中的另一方因为习惯了相互之间的模式,也难以帮助到她。团体里则比现实生活中安全,在团体中到体验就像是在游泳池中练习游泳一样,不会出什么危险。当她在游泳池中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并且掌握了新的游泳技术,她就可以在真实的大海中去游泳了。
这些理解和改变并不是发生在思想层面的,而是发生在更深的情感层面。她并不是被说服而改变的,而是这些真实的体验(非言语层面的体验),让她得以打破从前的行为模式。那些模式,也不是别人告诉她的,而是在体验中形成的。
每个人的人际模式,基础都是情感,都是由情感来驱动的。因此,虽然从理性的层面上,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但这些道理并不能说服我们的情感,因此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一定要触及到真实的情感才行,而这种情感体验发生在真正的关系之中。在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则是一种真实的关系。改变发生在这种真实的关系和体验之中。
今天讨论的观点是:“改变发生在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知道很多道理却没带来什么改变,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主题六 “欧文·亚隆”团体的目的与形式
你好,欢迎继续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这个专题讨论。
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团体相关的一些观点,现在是时候说说什么是欧文·亚隆团体了。我们之前提到过,亚隆团体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字,它更正式的名字是“无主题,无结构,异质性,相对长程的人际关系取向团体”,今天我们来细说说这一长串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对团体形式的一个说明。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在说这个名字之前,先得说说这种团体的目的是什么。亚隆先生认为,这种类型的团体的目标是:在一段时间内(最少也需要几个月时间),既缓解症状,也要产生性格上的转变。注意了,不仅仅是缓解症状,性格上的转变是终极目标。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有那么容易。对,的确不容易,但并非绝不可能。改变需要一些条件,不仅仅需要个人付出努力,同时也需要环境的支持。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缺乏一个有助于成长的环境。生活中的环境可能本身就是造成问题的因素,不仅不能提供帮助,反而是一种阻碍。而团体提供了一个促进改变的环境。
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我们接着来说这个名字里有几个关键字,无结构、无主题、异质性、长程,这几个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设计的形式。
先说无主题和无结构。那先举个例子有主题有结构的例子来说:假设有人召集了一个研讨会:研讨的题目是关于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那么很明显,这个活动是一个有主题的活动,这个主题是“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活动开始后,主持人说,我们这个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会者相互介绍,第二部分是每个人就这个主题发表演讲,第三部分是分组讨论,最后是总结。这就是结构。这四个部分一说,我们就很清楚每一步要做什么。所以,这个研讨会就是有主题,也有结构的。
而无主题、无结构,就是既没有预设主题,说大家一起来讨论某个问题;也没有规定的结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那在活动中我们要做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不确定的,谁都很难预测每次活动到底会讨论什么,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形式呢?因为在这样没有预设主题,也没有结构的情况下,每个人才会自然展现出他自己的人际模式。而人际模式的自然展现,正是团体开始工作的前提。假如是有结构有主题的活动,譬如说一个讲座,大家只要做一个听众,在某些环节做一些规定的参与,那么参与者的人际模式是很难显现出来的,那也自然也难以去改变它。这是无主题、无结构的原因。
再来说异质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参加团体的人,并不具有某种共同之处,年龄、性别、背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都各不相同。团体的人数一般在6~10人之间。这样的构成,使得组员相互之间的互动非常丰富,可以反应出各种不同的方面,从而帮助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说长程,长程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就是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团体一般是每周聚会一次,每次90分钟左右。参加团体至少需要参与半年。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比较有效果。这是因为这种团体的目标不仅仅是缓解症状,还期望促成性格的转变。人际模式的形成由来已久,习惯已久,认识它和改变它都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努力。认识到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低估改变的难度,只会带来更多的挫败。下次我们会专门再来讨论关于团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人际关系取向。这也比较直观,就是说这个团体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人际关系方面,而不是解决其它方面的问题。譬如说一个人面临失业,他想在团体里讨论如何找工作的事情,如果团体花了很多时间在讨论这方面的话题,那么这个团体不是很有效。大家提的建议不一定能真正帮助到他,而其他参与者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这时候,更有效的做法,是关注这位组员人际方面的问题,看看他之所以在前面的公司都待不长久,是不是跟他的人际模式有关。而这方面,是这种团体形式最能带来帮助的领域。
我们之前也说过,很多问题其实都可能与人际关系问题有关,所以聚焦于人际关系,不仅仅是最好的利用了团体,同时也可能自然为解决其他问题带来帮助。
欧文·亚隆团体的正式名字是“无主题,无结构,异质性,相对长程的人际关系取向团体”,关于这个名字,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其中的每一个词都是有意义的,是对团体活动形式的一个概括。
今天先说到这,谢谢收听!
主题七 团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你好,欢迎继续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上次说到团体的目的和形式。这种人际关系取向团体的目标是性格的转变,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目标,困难当然在所难免。这次我们就来说说团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当说团体的目的是性格的转变时,对这个目标,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态度,一种是认为这不可能,人怎么可能改变。另一种则是觉得终于找到了托付,参加团体就能改变对吧,好,那我就参加。如果要比较的话,相对而言,我会觉得第一种更成熟一些,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至少充分意识到了改变的困难。而且,面对现实,看看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不得不说,大多数时候,人都没有改变。
虽然性格的改变是团体的目标,但没有人能打保票,说只要你参加,就能达到这个目标。认为改变很容易,这种态度必定会遭遇挫败。可以说第二种态度最终的结果常常是第一种态度。
要改变的是根深蒂固的态度和行为,这是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任重而道远用在这里特别合适,贴切,任重是说,这绝非一件易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道远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期待改变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
所以,开始之前对困难有一定的认知和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不那么容易被挫折击败。那团体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从来没有参加过团体的人来到这样一个无主题、无结构,全是陌生人的团体,你很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焦虑,这跟平常的学习活动都不一样,没有人告诉你要做什么,没有人告诉你答案。当试着相互之间给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为难,无论是听到别人说出他对你的印象,还是要你说出对他人的印象,这都是我们很不习惯做的事情,会因此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还可能会感到挫折感,对带领者的感到失望,因为带领者并不会按照组员期待的方式提供答案。
有了这样不舒服的感受后,有些组员会很快自己做出判断,认为带领者不好,这个团体不好、无效,然后什么都不说就离开团体。但事实上,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可能正好是因为触及到了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这时候,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做法,不是沉默的离开,而是把这些感受说出来。对带领者也好,对团体也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能比较困难,但却是对你最有帮助的做法。
要让团体真正帮助到自己,亚隆先生说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1. 在团体里真诚分享对自己和其他成员以及对带领者的感受,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则;
2. 不要太快给团体下一个定论,也不要因为不舒服就匆匆离开团体,给团体一定的时间,坚持参加十二次以后,再做评价。
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也有可能带领者的确有自己的问题,导致团体的无效。那还是可以遵循这两点原则,也许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会改变一些看法。当然也可能不会改变。但亚隆先生并没有说无论如何你都要待在团体里一年甚至更久。十二次之后,你仍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相信这会是一个更成熟的决定。
这次讨论的是关于团体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内容有点枯燥,但确实很重要。正视困难,才是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这个主题先说到这里,谢谢你的关注!
主题八 哪些人适合参加“亚隆”团体?
你好,欢迎继续收听“欧文·团体为何能帮助到人”。上次我们介绍了人际关系取向团体的目的和形式,这次我们来看看哪些人适合参加这类团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加这种团体。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是非常初略的说说,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一般来说,在成员入组之前,带领者都会做一些入组访谈的工作,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确定报名者是否适合参加团体。需要说明的是,团体的种类非常丰富,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团体,还有教育型团体,短期问题解决型团体,各种类型的同质性支持团体等等。每种团体都有它最合适的人群。不适合参加这种团体,并不是说也不适合参加其他类型的团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团体,这样帮助才会最大。
相对来说,人际关系取向团体是一种强度较大的团体,因为其无主题、无结构和异质的构成,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而面对别人的反馈,审视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挑战。那什么样的人适合参加这种人际关系取向团体呢?基本的条件是:有意愿有能力检视自己的人际行为、暴露自我,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也愿意给别人反馈。也就是说,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愿意反思和交流。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参与者需要确保可以稳定的出席团体活动,如果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保证出席率的话,也不建议参加。
还有,正在经历生活危机的人不适合参加这种团体,他们更适合个人治疗,家庭治疗或者支持性治疗。因为团体的目的并不是解决某个紧急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相对长期的、性格方面的改变。
这次我们讨论了哪些人适合参加亚隆团体,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其实综合前面对团体的介绍,参与者可以对自己做一个评估,看是否适合参加这样的团体。当然也可以与带领者进行访谈之后再做决定。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谢谢你的收听!
主题九 关于团体——听听组员怎么说
你好,欢迎关注“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这个专题。
今天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期了,通过前面几次讨论,我们简单介绍了亚隆团体的形式、目的和基本的工作原理。这几个概念,这些都是我们觉得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期望这些讨论能帮助你对团体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你打算参加亚隆团体的话,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应该也会有所帮助。
团体到底能带来什么?没有什么比组员的话更恰当的表达了。
“内心的洞察一直在发生……我并未注意到自己有多么大的变化……但我似乎看到以往未开的大门现在打开了。”
"如果要我说明到底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我必须要说的是,我开始更像一个‘人’了。我开始对自己有另一个比较清楚与明确的‘定位’。我看到自己有某些实在不令我高兴的地方,但它们是我整体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我及他人接受的。我开始‘有’了自己,这个自己,在这个成人世界中,有时感觉像一个小男孩,他有许多的害怕,这些害怕阻碍了他活得自在与充满活力,他不敢与别人真正的交往。当我开始为则会个小男孩承担起责任时,这个孩子开始长大,而且变得强壮,或许他也不能再依附着我了,所以远离了我,我从此成为自己"
“在团体中,我学得了一些实际的经验,我对人们有了更多的信任,我知道其他人内心是喜欢我的,我知道我与他们分享了真实、美好,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存在。我对未来的人们有更多的希望,因为如果我们可以像在会心团体内那样‘碰触’彼此,那么‘救赎’就会在我们中发生,将我们从孤独的、死气沉沉的存在状态中,转移到人类活力泉涌的道路上。我可以真实地对人们说‘是的’,因为我可以深深地感受与觉察到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丰富的爱之泉源,只要我愿意投入,去叩开它的大门,使之向我敞开,并对他人呈现。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它常常会因为我们的自卫与害怕而隐藏起来,但我也知道它已经在对我们开放,而且会对我们继续开放,这,就会让所有的一切不再一样。”
“你们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简单而单纯的回答是,我的‘内在我’改变了。我现在不仅是用耳听,我是在用心聆听,我会听到以前所听不到的东西……我非常喜欢它。结果是什么?我觉得一切都有趣极了。……”
……
好了,我们的讨论到这里要告一段落了,让我们以一位文雅的组员的一段非常优美的、很有存在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这个讨论吧。关于团体,她是这样说的:
我们各自都是黑暗中的一条船,
虽然无法泊港,
然而,看见其他船只航行的灯光,
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慰藉。
这个专题的名字是“欧文·亚隆团体为何能帮助人”,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如果这个专题能对你有些用处的话,那将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
~原创内容,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欧文·亚隆团体带领者
正念团体带领者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非商业性质的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化名。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账号“ylttsh””;对于商业性质的使用和出版,请通过ylttsh@163.com代为联系原作者。
[近期黄勇团体沙龙信息]
【团体沙龙】迷你密集团体 黄勇
【沙龙时间】2016年7月17日 13:00—17:00
【沙龙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737弄汇翠花园5号楼701室(地铁1/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1号口)
【沙龙费用】沙龙费用:100元/人。三人及以上集体报名,80元/人。
【报名方式】短信:“姓名+日期+场次”到18616791671 邮箱:“姓名+日期+场次+手机号码” ylttsh@163.com
欧文•亚隆团体微信公众号: ylttsh(即“亚隆团体上海”拼音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