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班的第二个月,我懵了……”——记防疫一线的金海街道社区工作者们

上海奉贤 2023-07-03
关心奉贤大小事,关注“上海奉贤”一手掌握!
距2019年12月30日官方通报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例已有两年多,两年来,是无数社区工作者、疾控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是被“围困”在疫情中的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才织成了上海疫情防控这张“看不见的网”,才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显得相对有序。

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也是重要关口。居民区书记们冲锋在前,带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保障了社区千家万户的平安。


“我才上班第二个月,我当时都懵了”


“以前没有经历过基层工作,第一次参与疫苗普查,才知道要精准统计到每家每户,接种了第几针,哪位居民第三针时间还未到,什么时候可以接种。”李琳坦言,“当我面对恒盛三个小区2935户居民时,脑袋瓜瞬间嗡嗡的~”


统计完了,还要通过短信、电话提醒居民尽快完成接种,遇到无人接听,被当作骚扰电话也是常有的事。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工作量大带来的落差感,让“基层小白”李琳深感困惑和焦虑。

去年12月降温的第一天晚上,还下着雨,李琳和同事上门通知疫苗接种。居民们的无情拒绝和不予理睬,让李琳心里不太好受。“无奈、心酸……各中滋味大概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她道出了心声。

然而,当敲门敲到88弄7号1501室徐师傅家时,他开门便说道:“那么冷的天还下着雨,你们怎么还在跑楼通知。晚饭吃了吗?快进来我给你们倒杯热水,暖和一下。”


不解和委屈在白开水里消融了,暖意涌上李琳心头,这一刻,辛苦和忙碌都有了意义。


居家观察的人困在里面,他奔波在外面


清晨6点45分,本该在金海街道三长村上班的支部委员费丹推着电瓶车走向金水苑居委,小小一辆电瓶车,篮子里,把手上,挂得满满当当。匆匆换上志愿者马甲,与同事打了个招呼,他便走出去“送货上门”了。疫情刚开始的那几个月,他成了每户居家隔离观察的家庭在外的“荣誉成员”。

手机来回震动,消息轮番闪现,“取件码已发,在小区西门”“天然气充个200”“我家需要一条鱼、一斤五花肉和一把小青菜”……他迅速“接单”,安排好先后,就出发“采买”。


“这栋5楼那家,再过两天就隔离期满了。那栋6楼的,昨天刚去做过健康登记,我前天来给他们送过快递。”这些画面在他的脑海中一遍遍闪过,上午跑了8个单子,还剩6个下午继续跑。

他已经记不清,这个楼梯来过几回,那户家庭去了几次。也许只有那些居家观察的家庭,记得他跑楼梯的脚步声,记得他急促的敲门声,记得,费丹来过这里。


“若有战,召必回!”军人本色从未“稍息”


“朱阿姨在家吗?你的快递我们取来了,已经消过毒,放门口了。”爬到6楼,殷春敲开一户居民家门,“阿姨您好,最近家里有外地来沪的人吗?如果有的话务必要向居委会报备……”他不厌其烦跟遇到的每一个居民嘱咐这段同样的内容,做好登记,接着又去敲隔壁住户……


齐贤村两委班子成员殷春是一名退伍军人,虽已褪去戎装,军人本色却从未“稍息”,责任担当也从未放下。疫情一来,他又投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战场。

轮流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送餐及提供防疫物资,细心观察他们的居家状态,再三叮嘱居民做好自我防护,积极宣传安全知识,这是他在新一轮战役中的“每日任务”。

防疫形势严峻的时候,殷春和同事们就一直奋战在一线,每天早上8点忙到晚上7点,午餐就在小区里简单吃点泡面。“由于任务紧,来回吃个饭要花个把小时,所以就不回了。”殷春说。


早在疫情的哨声吹响的那一刻起,那份融入血液的家国情怀早就“立正”了。


撰稿:李琳 唐霞 于华(金海街道)

编辑:戴君文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