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息速递 | 马亮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 谈“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创新”

公共治理 2022-08-12

6月6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

十年来,中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十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


1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强、科技强,是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重要的引领力。


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科技要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等方面着力发挥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


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系列堵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太阳能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等产业规模也居世界前列。


同样,在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形成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使得供电煤耗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已经在全国推广,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26%。


在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也从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100%。


此外,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中心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明显。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9.2%。


2
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基础研究是从未知到已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的过程,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规律、方法、技术路径找到。同时还要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领域作为科研资源配置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科研经费的投入渠道也在不断拓宽,研发强度和投入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甚至赶超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接下来要着重考虑在结构优化和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切实使科研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并激发市场主体在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权限和自主性,特别是要按照科研活动的自有规律进行管理,不能为了管理的便利性而让科研迁就管理。”马亮认为,类似于“杰青”项目实行的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应该加快在其他项目推广,转变基于不信任乃至提防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基于信任和承诺的科研管理模式,使科研人员挺起腰杆和轻装前进。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通过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改革联合基金,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明确出资比例,与企业、地方政府、部门分别保持1:4、1:3与1:2的出资比例,引导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支撑社会经济重大需求的能力。截至目前,已有24个省(区、市)、10家企业、7个行业部门加入新时期联合基金,协议期内吸引外部资金投入123.69亿元,其中今年吸引的外部经费已经相当于中央财政投入的近8%,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3
深挖人才“蓄水池”

在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提高到75.3人年。


十年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还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制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深改委已在今年4月份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针对科技激励工作做出专项部署,对加快完善我国科技激励机制、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马亮指出,完善科技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因为我国的科技激励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和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要想全面发挥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动性,就需要加强和优化科技激励机制,通过科研人员离岗不离职创新创业、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激励更多人和组织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不能让科研活动偏离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睡大觉。


来源:21财经(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时间:2022年6月17日

扫码关注更多
2022.06.17

马亮:混合办公: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

消息速递 | 马亮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E视界》栏目专访,直播连线“如何执行防疫政策‘九不准’”

马亮:守护每一名考生,高考顺利

消息速递 | 马亮连线央视新闻1+1,谈“疫情防控的‘层层加码’”和“‘九不准’政策”

消息速递 | 马亮接受新华社采访,谈“政务服务平台的‘独唱’到‘合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