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穿了跟没穿一样,胸型赞到爆!天然乳胶,性感到让男人腿软!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亮:加强科研失信惩治 铲除阻碍创新的“毒瘤”
公共治理
2022-11-22
视觉中国供图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科技部等22个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下称《规则》),修订2019年出台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一步细化相关程序要求,使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更加有章可循和规范可行。
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科研失信行为,成为阻碍科技创新的“毒瘤”,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科研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引导科研人员遵守科研规范准则,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规则》新增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并明确了这些违规行为的具体含义,使调查处理更有针对性和实操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借助于新技术新形式,科研不端和学术失范也出现新形态新苗头,并日趋有组织化、复杂化和隐秘化,甚至形成了一些难以铲除的“黑产”“灰产”。这就要求学术“打假”与时俱进,针对新型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技术手段,避免科研不端行为蔓延和扩散。
《规则》坚持宽严相济,明确了从重处理的7种情形和从轻处理的4种情形,教育引导科研人员主动纠错,避免一错再错和铸成大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惩罚不是目的,而只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既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和问责,也要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应有权利,避免惩戒不当导致负面影响。
不论是否故意,科研失信行为都是学术界不能容忍的行为。对此,各级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知道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并肩负起举报举证责任。在坚持“零容忍”和高压惩戒的同时,社会也要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主动承认和纠正错误,从而避免事态扩大,从早从小解决问题。
当然,查处科研失信行为不能满足于“打地鼠”式的事后追惩,否则可能陷入难以跳脱的恶性循环,科研诚信文化也难以真正建立起来。一些科研失信行为之所以屡屡出现,与一些基础性科研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并发挥作用有很大关系。比如,涉及人的调查、实验等研究,在很多学科尚未建立科研伦理审查机制,导致一些科研活动前期把关不够。
在科研失信行为惩戒方面,要特别关注一些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大案要案,真正做到惩戒面前人人平等,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并藉此契机进一步宣传强化科研诚信。有关部门不应采取“功过相抵”的和稀泥姿态,或者掺杂科研诚信以外的干扰因素,否则会让很多人对科研失信抱有侥幸心理,导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科研诚信文化遭受侵蚀。
学术界传统上以同行评议等自律规则为主运行,由外而内的监督不应取代或弱化科技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净化。在加强外部监督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科技界的自律自净能力。要坚持破立并举,在破除科研失信的同时,弘扬和树立科研诚信。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回归和强化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研人员的信任,为科研诚信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扫码关注更多
2022.09.16
●
马亮:哥伦比亚大学排名数据造假,大学排名有意义吗?
●
马亮:“拆栏透绿”,让北京的公园活起来了
●
消息速递|马亮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谈过度防疫层层加码问题
●
消息速递|马亮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谈基层社区青年人才问题
●
消息速递|马亮暑期调研南通生态环境治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