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当前,我对互联网医疗的一点思考

李楠 CHIMA 2022-10-28

疫情仍然继续。


之前写了《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之后几天,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甘肃省也确诊了2例肺炎确诊病例,其中1例就在我生活的兰州;二是武汉宣布封城,这既是壮士断腕的举动,也加剧了整个事态的严重性。


这两件事造成的影响很快就传导到我的生活。


在兰州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后,我的电话被打爆了,来电话的人是两个需求,一是觉得自己身体不适,问我该怎么办?二是问我能不能帮忙找点口罩,如果找不到,还有没有其他替代方式?


这让我哭笑不得,我只是一个医院信息化工作者,上面两个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


当然我也理解,随着疫情被确认,在惶恐情绪的笼罩下,很多人会过度反应,选择“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的“遍历”算法,也是一种饥不择食的自然表现。


这时我做了一件事,就是将《肺炎当前,对于“技术向善”的一点思考》文提到的肺炎自我筛查小程序发给了来电话的朋友们。

 

就当是一个产品测试吧,我心想。

 

有点意外,很多朋友做完测试后回复我:小程序不错,很好用,很智能。可是,你能再帮我找个医生问问么?


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太执迷于技术,忽略了同理心。面对身处恐慌情绪的人,你推给他100个小程序也好、1000篇科普也罢,都不如推给他一个真实的人,不管这个人是我这样的“半吊子”还是专业医生,我们都是有温度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这是他想要的。


而对接医患,不正是“互联网医疗”的初衷么?


说到对接医患,我想到一个人,协和医院妇科的张羽主任。张主任工作日在协和医院上班,周末在某私立医院坐诊,她在私立医院的挂号费是1512元。


昨天,张羽主任在微博发声,免费为武汉网友解答妇科方面的医疗问题。一瞬间,她的微博就挤满了留言的用户,基本上每条咨询的留言,张主任都有回复。这也充分说明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急切希望。



在佩服张羽主任的同时,我也想说,别让问诊的“火力”都对准张主任,也别把问诊的场景都放在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络上。

互联网医疗,此时不用,再待何时?!


目前来看,互联网医疗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公立医院建立的互联网医院,我希望这部分优质诊疗资源,可以借助公立医院的官方背书,尽快上线肺炎在线问诊等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互联网医院24小时值班制度。


这样做可以避免大量用户出于恐慌情绪,由线下蜂拥到实体医院,造成人群聚集,既增加感染风险,又分散原本就极其有限的医疗资源。


除了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互联网健康企业提供的在线轻问诊、网络家庭医生等服务。


关于这部分,我先讲一件最近发生的故事。 上周我去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朋友,他刚做完跟腱修复手术。寒暄几句之后,他提到一件事:鉴于手术已经完成,他希望尽快回家过年,节后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呢。但是他又担心离开医院后,跟医生沟通不方便,影响康复。
说完话,他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这好办啊,我说。你下载一个**医生,那里面有专业的网络家庭医生服务,买一个就是了。(备注:我不是替某个品牌背书,而是我本身就给父母购买了网络家庭医生服务。) 他眼神一下亮了,问我:是吗,那挺好啊。多少钱?我说,不贵,一年299。 他的眼神由亮转暗。“噢,299啊!那…算了吧,299我能买不少口罩呢!他略加思索,接着说:要不这样吧,我出院后有啥事就问你,你帮我问问你们医院的医生呗,等我好利索了,我请你吃饭!” 我拼命藏住心里的尴尬,尽量挤出一脸真诚的笑容,说:“没问题,咱俩谁跟谁啊。” 这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人还是更习惯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付费,比如口罩;相比之下,为有价值的服务付费的习惯尚未养成。


所以我有一个真诚的建议: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互联网健康企业,能否将线上轻问诊等基础业务免费,同时将家庭医生包年服务,从299、199降到2.99,或者干脆推出1块钱体验1个月家庭医生这样的服务,让更多的人在最需要医疗资源的时候,以最低的成本先用上家庭医生服务。


有人可能会说,干脆免费不好么?我想说,别,千万别免费。用户不会去珍惜免费的东西。你一定要让用户付款,三块五块都行。用户付过款了,才会惦记着这项服务(毕竟花过钱啊),一有事就去找医生咨询,几个回合下来,他就能感受到有家庭医生的好处了,说不定慢慢的就把有事找专业医生的习惯给培养起来了,这才是我看重的。


最后我想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张新闻截图。文中提到的张劲农医生,是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


出于职业原因,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张医生在被隔离期间,是通过什么方式“隔空”阅片的?


果张医生是通过云胶片等新兴方式“隔空”阅片,那这种方式一定要大力推广,让大家知道先进技术在平时的场景里看似可有可无,但是在关键时刻是可以雪中送炭,解决大问题的。
如果张医生还是通过微信发图、建群等传统方式“隔空”阅片,那也不要紧,此时亡羊补牢,尚且不晚。希望有公司和相应的产品可以尽快补上这个痛点,用技术助力疫情救援。



 一点拙见,希望能聊出点有用的东西,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此文写于大年三十深夜,文章完成时,窗外已经响起了爆竹声。小时候,家人告诉我,放炮是为了吓走妖魔鬼怪,现在听着窗外的爆竹声,想起今晚朋友圈里刷屏的各支赶往武汉的医疗队,心中充满了信心,武汉加油!




作者简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员。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从事信息化工作。



向卫生系统坚守岗位的每一个人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