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新闻丨2019年“京林杯”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计竞赛中期评图圆满结束

2019年“京林杯”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计竞赛中期评图于5月8日上午在垂花门举行,到场嘉宾有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董惠女士、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郭竹梅女士、AECOM景观设计总监黄剑女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石景山分局科长陈静女士。

一、课程背景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其纵贯京津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辐射影响南部功能拓展区,是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主轴。然而当前永定河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差、河流断流、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永定河综合治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选定区域位于永定河“平原城市段”首端,“阜石路至京良路”3个区段,共23.27km。河道两侧研究范围自定,规划范围参考各段红线图,可根据研究及规划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区段1:阜石路—莲石西路,6.86km;区段2:莲石西路—京港澳高速,7.41km;区段3:京港澳高速—京良路,9km。

二、课程目标

  课程以“城市双修”为背景,聚焦生态环境修复、城市功能提升、特色风貌塑造3个主题,希望以此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和重建为契机,加强城市与河流的联系,带动城市片区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形成“山水城”的良好格局。

三、评审过程

  首先,林箐老师对四位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并对研究生STUDIO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次中期评图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设计课程中的学习探索,结合老师的指导与专家的建议,从更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也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对北京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所启迪。随后,许晓明老师对课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各组开始依次汇报本组的规划方案,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规划成果。

 1A:“城市对话荒野,人工与自然共生” 

  第一组以“城市对话荒野,人工与自然共生”为题,设计回应了场地特征,以荒野景观为一种粘合剂,综合统筹雨洪、生态、人与城市四方面的关系,打造通自然的京城西大门、蓝绿交融的永定山水廊、荒野气质的富活力人居,最终实现“弹性应对雨洪危机”、“优化提升生态价值”“承载游憩体验需求”“灵活匹配城市发展”,规划提出“荒野+”的概念,分为荒野+雨洪安全、荒野+生态保护、荒野+人的需求、荒野+城市景观结构,并将这四种荒野落到规划平面上,最后还对实现上位规划指标进行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展望。

1B:“山水新城,绿网织城”

  第二组以“山水新城,绿网织城”为题,大力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对接北京市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相关楔形绿地等绿色空间要素,探讨以河流廊道修复带动城市片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策略与途径;挖掘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低质用地和废弃地,注重首钢园区等废弃棕地的更新再生;改善区域出行条件,消除现有通行障碍,优化片区的慢行交通体系;合理规划配置应急避难体系,减少城市风险。

2A:“蓝绿交织,林水相融”

  第三组以“蓝绿交织,林水相融”为题,以“蓝绿交织,林水相融”作为主题,利用场地已有的水资源(永定河),绿色空间资源(园博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历史人文资源(宛平城、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探讨以河流廊道为核心的景观体系与游憩体系构建。实现水脉,绿脉,文脉,游脉,四脉合一,以绿养水,以水养人,以人护绿,以文兴游,打造蓝绿交织,林水相融的永定生态文化走廊。 现状调研分析总结出水质待提升,场地地块被交通割裂、与周边隔离封闭,历史文脉传承断裂等问题,通过“活水”、“醒绿”、“串游”、“点文”四大策略,在蓝绿之间共塑有机生长的活力组团,兼具休闲娱乐、郊野游憩功能。以实现自然生态循环、长所精神的再生和历史文脉传承。

2B:“文·水·绿——空间格局思路下滨水生态游憩体系的构建”

  第四组以“文·水·绿——空间格局思路下滨水生态游憩体系的构建”为题,做出了研究思路框架图,包括前期分析和场地综合分析,前期分析包括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用地分析,场地综合分析包括自然资源、交通分析、建筑分析、公共设施、文化空间、水空间、绿色空间、使用人群分析,前期分析将可用地进行了提取,得出用地策略和用地规划,场地综合分析根据策略矩阵将问题总结,进行总结得出SWOT分析,并得出目标定位、规划策略,进一步得出规划方案,还进行了详细的分区规划,最终实现文、水、绿的空间格局,落实“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要求。

3A:“蓝绿共生、城水相融”

  第五组以“蓝绿共生、城水相融”为题,通过河流水动力模型的模拟,得出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淹没范围指导分阶层设计,通过软件将各影响因子叠加得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育区、隔离防护区、风景游憩区,并给出各分区的设计原则,得出生态保育、生态修复、休闲游憩为规划定位。在多维度河流连续体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河流的功能性概念,从水生态功能(即断流河道生态修复、河漫滩生态栖息地营造、河流廊道形成、地下水补充等)和水弹性功能(即枯水期、丰水期和洪水期多种情景下河道弹性稳定)两方面结合四个维度,提出构建多功能多维度河道连续体的策略。

3B:“近自然河流修复——城市与自然的再连接”

  第六组以“近自然河流修复——城市与自然的再连接”为题,重新赋予城市河流作为城市自然连接点的身份,平衡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以河流生态修复为核心,打造区域蓝绿生态走廊,视线城市与自然的再连接,从而带动城市边缘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目标。将汇报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场地概述、上位规划解读、现状分析、规划目标与策略及总体规划。

  六组同学依次进行方案汇报后,各位专家老师对每组各具特色的汇报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大家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此外,专家们还对本次设计中涉及上位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重要部分进行了讲解,并结合实际工作给出建议,强调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原则下,风景园林设计师应坚守绿色空间,通过规划设计,为公众营造优美宜居的生态及生活环境。

  最后,刘志成老师对专家们的珍贵意见和授课教师的长期指导表示了感谢,对同学们在这个阶段中的努力和进步表示了肯定,也提出了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完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

四、未来展望

  至此,“永定河河流廊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中期评审大会圆满结束!在完成了对于永定河地区的规划之后,下一步同学们将对规划内的核心地块展开设计,让我们期待六月初夏再聚园林学院,相约“2018-京林杯-永定河河流廊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竞赛”最后的盛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