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我院教授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布。由我院贾桂霞教授领衔,何恒斌副教授、高雪老师参与完成的《短生育期及高抗百合种质创新和高效繁育技术》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大东流苗圃、云南万丽花卉有限公司3家单位共同完成。
图1 贾桂霞教授在试验基地做百合杂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次提及“卡脖子”问题,并特别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
百合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连续6年在我国切花销售额中名列首位。但是,我国百合的主栽品种种球95%以上依赖进口,自育品种推广困难,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颠覆性品种。大多数百合品种的成花龄为3年左右,其品种培育和种球繁育技术被荷兰等国家牢牢控制。深入挖掘我国的百合资源,聚合优良性状,培育短生育期、高抗的百合新品种,创新品种培育和繁育策略,成为改变百合国际产业格局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提高百合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以12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支撑,经过9年的系统研发,在阐释百合品质性状、挖掘优异种质、构建高效育种及种球繁育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找到并建立了我国百合育种的优势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2 短生育期百合新品种‘红晕’
主要创新点:(1)系统研究百合种质资源,挖掘优异种质;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上首次解析新铁炮百合的早花机制;评价百合的灰霉病抗性,筛选高抗种质。(2)创新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杂种的体细胞加倍与野生百合的胚加倍)相结合的百合育种新途径,在国际上首次培育短生育期(播种后当年开花)且花色丰富的高抗新品种群;优化百合胚拯救技术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优异种质和品种。(3)创立高效的百合鳞片培养系统和百合脱毒籽球的规模化生产系统,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京津冀林下经济、现代都市农业和乡村振兴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栏目进行了报道。
图3 短生育期百合新品种‘骄阳’
据悉,2020年共有104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其中农林类7项。获奖成果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集中展示了北京科技创新的高水准和新突破,体现了科技奖励政策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图文编辑:韩冰芸
责任编辑:李昊霖
审核:李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