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在党史路上 | 绿色西海固 好着嘞!

2016-08-08 中国妇女报



80年前,在“西海固”的将台堡迎来了“长征胜利会师”,80年后,另一部名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鸿篇巨制在整个“西海固”上演——绿意盎然的梯田,宽阔平整的公路,明亮气派的新居都出现在镜头中,与那段红色历史交相辉映。

就在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将台堡作为在宁夏考察的第一站。


总书记专程到这里,是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而包括西吉县在内,曾经被作为极端贫困代名词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正走在这样一条精准扶贫的征程上。


8月6号,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一行追随总书记的脚步,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记录当地在红色历史交融下的发展。



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西海固,有谁知道你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的刚烈苦难。西海固,若不是走近你,我怎能懂得一滴水的珍贵。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是一个小地方,然而这里曾经旌旗万里,上演了一场振奋人心的红军大会师。巍然耸立的会师纪念碑,记录着红军艰苦卓绝的一段征程。



单家集夜话


正值盛夏,在西吉县将台乡种植大户冯娅红的大棚里,新定植的辣椒长势不错。“到了10月份,就可以上市,这一个大棚的反季节辣椒能卖个七八千元。”从冯娅红的话里,记者能听出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悦。


同样的大棚,冯娅红现在共有60多个。在这之前,不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她,曾经外出打工,也曾在县城摆过菜摊,但总不如意。是当地妇联组织实施的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种蔬菜的冯娅红


命运得到改变的还有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的村民。村里这些年在水、电、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对贫困户实施人均发展一亩粮、一亩菜、一头牛的帮扶措施,使贫困户收入越来越有保障。


村民马克俊至今仍沉浸在总书记到来的激动和兴奋中。他向记者详细描述了总书记坐在自家的炕上,同村干部、党员代表、养牛大户和贫困户代表拉家常的情景。


“总书记都给大家鼓劲,我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马克俊说。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马克俊家庭情况


事实上,宁夏全区一直在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也逐步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固原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50.1万减少到了26.7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477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7002元,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该市决定到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26.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3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县(区)全部摘帽。


“扶贫关键是要把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采访组在宁夏期间,一直全程陪同的自治区妇联副主席高鹏这样介绍。


 在宁夏,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意识,大力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切实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靠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特点。


双羊套村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图画作品


双羊套村的孩子们在上课


关于如何激发贫困妇女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自治区妇联推出的“巾帼脱贫行动”中,列出了包括宣传教育、项目资金支持、发展手工制品等细致的实施举措。而在自治区妇联定点帮扶的西吉县偏城乡双羊套村,“巾帼脱贫行动”更是得到最充分的实施。“不让一个贫困村民掉队”,区妇联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慧琴的介绍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



自治区妇联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慧琴(中)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主席在1936年所写《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这句豪迈之言,已经被确定为宁夏精神,而这句话恰恰也可以形容像周慧琴一样的广大扶贫干部。


80年前,在“西海固”的将台堡迎来了“长征胜利会师”,80年后,另一部名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鸿篇巨制在整个“西海固”上演——绿意盎然的梯田,宽阔平整的公路,明亮气派的新居都出现在镜头中,与那段红色历史交相辉映。


行走故事


满眼的丘陵、黄土,干涸、荒凉而贫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双羊套村,有着“西海固”典型的地貌和气候特征。2015年初,自治区妇联扶贫工作组来到了这里,实施定点帮扶。短短一年半时间,争取来大学生支教团队、为村里的妇女开展技能培训……一件件实事,让这里的妇女和孩子悄然改变——


宁夏大学支教大学生伏宁


脸盘圆圆、一笑起来眼睛就会弯成月牙儿的伏宁,是宁夏大学“晨曦计划”支教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伏宁的家离双羊套村不远。13天前,帮家里干完农活,伏宁就背上行囊来到了这里。


伏宁明白支教对西海固地区乡村的重要意义。她清晰的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复旦大学支教队来到我们村,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特别想走出去看一看”,停留在脑海中的美好记忆,让刚刚结束大一生活的伏宁,立刻决定报名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支教队。
原本只能照顾50个孩子的10人支教队,“实在禁不住家长们的软磨硬泡”,最终收下了70多个孩子。“这里太偏远贫困,留不住好老师。很多孩子上了四五年级,因为没学过拼音,连字都不认识”,但让伏宁和她的小伙伴们高兴的是:“孩子们都很聪明,拼音一学就会。虽然没有学过一天英语,可教她们的英语歌,她们唱的很好听。”
让伏宁揪心的是,前几天,有几个六年级的孩子告诉她,又有几个同学“准备不念书了”。“在这里,辍学后的女孩子很快就会嫁人,男孩子就出去打工,她们又会重复上一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尽管这样,伏宁仍执着的希望:“这次支教能打开她们的心灵之窗,让她们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马小红是双羊套村妇女主任,常年的强日光照射和田间地头的农活,让33岁的她双颊布满黑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右一为马小红。



双羊套村妇女制作的手工拖鞋和鞋垫


家里的男人外出务工,她在家种田、养娃娃、伺候老人,“地上的收成只够家里吃,剩不下什么钱,因为没有文化,地方偏远,也没有其他赚钱门路”。在双羊套,像马小红一样的留守妇女有300多人。
就在不久前,自治区妇联扶贫工作队请来了老师,教她们刺绣和手工编织。七八十人报名参加,短短几天,刺绣编织全部学会。“这样一双拖鞋,能卖50元。农忙的时候,半天能做一双,农闲的时候2、3个小时就能做一双呢”,马小红向记者展示培训班上做成的第一件作品。
扶贫工作队队长、自治区妇联宣传部副部长周慧琴说,准备在10月以后农闲的时候再多办几期这样的培训班,还会有更多的妇女参加进来。等她们再精进技术、提高质量,能批量成产,再帮她们联系商家出售,“会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也是帮她们用巧手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之门”。


行走日记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中央民族大学 田珊檑


宁夏西吉县的早晨,幽静、恬淡,阳光微照,清风徐来,悠闲的几朵白云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神,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八宝茶的香味,25摄氏度,让人十分惬意。一夜的休整,褪去了半个月来的疲惫,简单的早餐后,我们追寻习总书记的脚步,前往西吉县将台堡,开始一天的征程。


 距西吉县城二十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伫立着十米左右高的古城堡城墙,堡门正南面镶嵌着“将台堡”三个大字,相传此地为军事要塞,历经岁月的积淀,残存的土城墙已经褪色,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轮廓。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把长征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将台堡,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来到此地之前,我只知会宁会师,却不知其后还有一个将台堡会师,这次的确恶补了我的历史知识。
西吉县居住了大量的回民,红军达到西吉后,与当地的回民进行很好的交流。在将台堡会师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单家集夜话”。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单家集时,单家集的男女老少们收拾屋子、打扫院落,迎接红军。毛泽东带领红军参观单家集清真寺,与阿訇长谈,只见毛泽东盘腿坐在土炕上,一边喝茶,一边向阿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阿訇则给毛泽东讲解《古兰经》。“注意遵守回民风俗习惯”、“禁止在回民中吃猪肉”等成为红军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阿訇动员回族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回汉兄弟亲如一家”成为西吉回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理念。
看到这里,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在的我学校里,经常有回族姑娘们在操场上翩翩起舞,带给我们无限美的享受;蒙古族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上,男女老少着盛装射箭、摔跤;每年三月三,壮族小伙和姑娘们对唱情歌……这些精彩的镜头,我都现场体会过,这得益于我国的民族政策。八十年前,西吉的回民们与红军亲如兄弟,回族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为红军蒸馒头、熬粥汤,红军则为当地的回民治病,好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今天,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精彩,共同谱写幸福的篇章。
宁夏西吉之旅,让我想起费孝通先生的的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人就好比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各有各的美,穿针引线,将美丽的珠子串在一起才能成为完整的珍珠项链。“单家集夜话”便是这样的美。
离开宁夏的路上,毛泽东与阿訇夜谈的场景,与八宝茶淡淡的香味,填满了我的脑海。“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拖着行李,我低声吟唱着。 


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是缺少了一点的代入感和现场感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前方报道组的视频直播,快点击来欣赏吧!↓↓↓↓↓↓



女大学生行走在党史路上视频直播集
长按我有惊喜!长按我有惊艳!




ps:最新的视频已经发布到网络平台,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欣赏哦!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编辑/肖婷 美编/李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