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关注 | 孩子生病了?这样用药很危险!家长必看
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
近日,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发布了《2016年我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
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白皮书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0余个城市进行调研后统计,去年,0至14岁儿童患者中,接受药物治疗的疾病依次是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肠胃炎等。
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分别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诊的中毒儿童中,因药物中毒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
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致聋。在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
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认同“药名上有小儿字样的药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仅61.5%。
《白皮书》指出,目前零售药店儿童用药的销售存在不安全因素。
7.1%的药品说明书里没有儿童使用说明,7.6%只有“儿童酌减”的相关说明。
在没有提供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品中有20%是处方药。
药店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前,发病时间、用药史、药物过敏史方面少有问及。
对此,《白皮书》建议,出台儿童安全用药零售终端销售管理与规范,加大零售企业一线销售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水平;科学规划销售儿童用药品类,从企业源头控制市场流通的儿童用药品类。
儿童用药离不开医生指导,与会专家认为,要进一步重视和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尊重,针对药企不愿意或无力做儿童新药开发的现状,呼吁政府帮助或支持企业做好这项工作,激励企业开发儿童药物的积极性。
目前,中国儿童药物中以中成药为主,占到68.5%。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表示,中成药药性相对温和,疗效比较确切,适合儿童敏感的体质。中药有数千年的小儿用药经验,许多传统经典方剂现在仍是治疗相关儿童疾病的首选,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少。
关于中药破局儿童用药困境的路径,李连达院士补充说,这需要“政、学、产、研”联动,需要有更多的药企、医院与科研机构形成良性的研发互动机制,积极作为、相互补位。
广东省中医医院儿科专家袁美凤建议家长们在选药时尽量选择专门给儿童吃的药,以及抓住以下五个原则。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医生,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小孩易患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婴幼儿脏器娇嫩,发育不完全,适合使用药性温和、刺激少、副作用小的药物。大多中药都具备这个特性。并且随着中药技术的发展,在服用方法、口感、剂型上都比较适合小儿使用。
(1)药物种类是否正确。
(2)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
(3)是否仍在保质期。
(4)药量是否正确无误。
(5)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小朋友,要记牢,生病不用大人药;爸妈阅读说明书,用法用量要知道。小药瓶,要收好,千万不能乱了套;药丸不是小糖豆,一旦误食惹烦恼。打吊针,口服药,选择哪个才更好;能口服的不打针,根据病情来治疗。抗生素,尽量少,病毒感冒用不到;防止滥用我有责,遵从处方解困扰。医生嘱咐记心头,听话才是好宝宝;合理用药保平安,全家健康乐陶陶。
来源/综合自新华网、中国妇女报、北京日报等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