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丨李丹 韩倩:初中生感恩品质培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2014年至今,成都锦江区心理研修室都在进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研究,而感恩是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之一,是一种积极美好的心理体验。以研修室前期对我校七年级学生优势人格的调查结果为依据,我们确定“感恩”心理品质培育为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将感恩品质界定为,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倾向,它不仅包括对他人给予恩惠的积极认知,还包括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和行为表达。
我们在结合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活动,在一年的探索中梳理出了可操作、有实效的策略和思路。
01
感恩品质培育的活动设计
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个体积极品质是可以进行塑造和培养的,通过对积极情绪、积极认知和积极行为的策略开发,实现认知、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由此我们发现,激发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引导个体投入的行为参与和对自我有意义的评价是培育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而感恩品质的培育,也是如此。
国内学者张桂权指出:感恩包括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感恩过程包括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其中识恩和记恩是认知、情感活动,谢恩和报恩是行为表达。心理学家米勒认为感恩是一种个体需要付出努力来创造和保持的身心状态,他提出具体练习感恩的四个基本步骤: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感恩品质方法的研究,我们将感恩的培育聚焦在行为层面的三个主题活动中进行:“感谢有你”“为你点赞”“幸福魔方”。
“感谢有你”活动是识恩的行为表达,学生从中习得主动发现和感知美好的体验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情感,这是积极情绪层面的行为塑造。
“为你点赞”活动是记恩的行为表达,学生从中习得肯定和欣赏他人的正向表达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积极评价,这是积极认知层面的行为塑造。
“幸福魔方”活动是报恩的行为表达,学生从中习得主动表达感谢的人际互动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能动和创意,丰富学生的外部经验,这是积极行为层面的塑造。
三个主题活动既遵循了积极心理品质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培养过程,又将感恩品质聚焦在行为表达中的不同层次,活动目标清晰具体,操作性强,为接下来的活动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02
感恩品质培育的策略
设计出感恩品质培育的主题活动,如何实施和开展活动则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将感恩培育主题活动渗透进教育日常,也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因感恩带来的成长,经过与班主任的交流,我们确定七年级一班作为本次感恩培育活动的对象,并一起对学情、活动操作流程、活动时间保障和活动反馈形式作了细致的交流,共同讨论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日常,有效开展各个主题活动,我们在培育活动的实施中结合心理辅导技术,将每个活动做到趣、活、聚,以积极情绪体验为切入点,结合主题心理活动课,以个人体验、团体分享和行为表达为训练主线,逐步引导学生将感恩情绪感受及行为表达从学会、习得到内化,分阶段、有目标地实施品质塑造。
活动一:感谢有你
在活动前,帮助学生理解本次感恩活动的意义,激发参与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参与行为体验。
活动一的思路是用主题心理活动课破冰,在认知澄清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用行为表达的方式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书写每日感谢记录,引导学生从被动到自觉体验。
培育策略一:“破冰课”澄清认知——感恩主题活动课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1.播放4分钟的记录短片“我的幸福是什么?”,接下来将话题延续,请全班同学谈谈生活中有哪些事会让人感到幸福。
2.呈现积极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幸福感与感恩的研究,强调主动去表达感恩能提升个人幸福感,以及幸福感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意义。
3.介绍感恩他人的具体做法:识恩—知恩—报恩,认识生活中因感恩而幸福的榜样,如无腿勇士陈州。
4.请学生说一说记忆中自己曾经想感谢的人和事。
培育策略二:“时间锚”聚焦美好——每日感谢记录
锚定感受到的美好事物,在固化的时间段,用仪式化的方式记录下来。设计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写下今天内发生的一件让自己幸福的事以及我想感谢的对象;
其二,用1—10分标记当天的幸福指数。全班同学讨论,我们确定了每日记录时间定在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后五分钟内完成。
活动二:为你点赞
在每日记录的基础上,学生发现幸福更多来自于他人的善意付出,对感恩主题有了更多具体化的内容收集。活动二的思路是通过分享会,学生将来自身边的善意和幸福用趣味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积极回应,将感谢他人的行为自然融合进人际互动中。
培育策略:“回音壁”放大感受——分享感谢show
周五下午第三节班会课在教室内进行感恩分享会,每位同学简短分享自己一周以来幸福感最高的事情,并用1分钟感谢show来表达对他人的感谢之意。
感谢show的主题是用自己精心准备的风采展示为他人点赞,感谢他人的善意和付出。内容包括模仿秀、才艺展示、中英文朗诵、现场绘画等等。
活动三:幸福魔方
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感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能自然地表达对收获身边善意的感谢,有了对感谢自发的行动。活动三的思路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感谢用行动来回馈他人,学生在行为上能动性更强,感谢表达方式灵活、自主。
培育策略:“行动波”层层深入——感恩回馈方法多
回馈他人的内容不仅包括可视化的表达,如文字、语言,也包括快乐、关心等情绪层面;更有人际交往中深层次的情感回应,如温暖、陪伴等;同时还包括具体的行为回报,如帮助、礼物等。
感谢表达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了更多的认知和情感参与,学生围绕感恩主题的行为由心而发,创意不断,将感恩内化为了一种稳定的个性状态。
延伸活动:感恩有你
由于感恩活动实施的班级是住校班,学生感谢表达仅限于班级内,周末我们设计了亲子感恩活动作延伸拓展。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内容一:请家长在孩子的记录单后面留下感谢他人的话语,对象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孩子……内容二:孩子为父母送上幸福时刻,并完成五张家庭自拍照。
03
感恩品质培育实践成效
此次感恩品质培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
“感谢有你”活动实施效果: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我们拥有的美好,体会感恩之情带给自己的愉悦,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梳理记录个人体验。时间锚结合了自我对话与外在表达,在积极的班级氛围中,不仅将个体体验扩充为一种集体感知,加深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更在团体活动产生共鸣和归属,提升了行为的动力。
“为你点赞”活动实施效果:在感恩分享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被扩大,幸福分值将学生的内部体验外显化;感谢show既是对他人的积极回应,更是对自己幸福的外化表达。感谢不再是单一的情绪表达或利他行为,更是一种自我愉悦、收获肯定的行为方式。学生在活动环节中自发参与、积极展示,团体氛围欢快,感谢表达丰富多样,情感体验更加深入。
“幸福魔方”活动实施效果:学生将感恩中的积极情绪、积极评价和行动相结合,感谢他人的行为从被动到自觉,并从中体验满足和成就。学生在感谢表达中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积极行为逐渐内化,品质塑造效果明显。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感恩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模式初步形成,校本化的活动体系初步构建。培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体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逻辑,激发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引导个体投入的行为参与和对自我有意义的评价,品质塑造效果明显;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丰富,反馈积极,有较强的延伸性和操作性。
开展“感恩”心理品质培育活动,使得学生的行为塑造层层深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非常明显,对感恩的认识也更加丰富,能习得积极正向的人际互动模式;通过活动,班级的氛围也更加和谐,同学们之间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这项活动切实提升了品德育人的综合实效。
◆ ◆ ◆ ◆ ◆
【作者:李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教师;韩倩,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教师】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24期】
【责任编辑:樊 璐】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