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彭妮娅: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中国七十年生态教育政策发展研究”(GYI2019004)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全面提升。而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广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文明素养、建立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实际上,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培养强国、报国意识,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和“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行动观,都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践行爱国主义。在教育实践中,可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互相促进。
01可行性分析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二者相辅相成。
(一)内容相通
生态文明教育以认识“大我”“小我”及二者的关系为基础内容,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对“大我”的认识即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对“小我”的认识包含对个体与国家的关系的认识。
第一,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一些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亟须保护和修复,未来需要寻求一条永续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第二,国家由个体组成,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奉献,而每一个个体只有在国家的庇护之下才能幸福生活,有所成就。
第三,我国正处于竞争激烈、关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我们要营造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环境。
这些内容既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又能充分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斗志,引导我们团结奋斗、爱国报国。
(二)目的一致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健康发展,这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旨趣是一致的。
第一,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人们的生态素养,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弘扬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与人民利益最切实相关的民生福祉并教导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一要有美好的环境,二要有坚实的经济,三要有良好的文化。我们应该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以实际行动来营造爱国、爱家的良好氛围。
第二,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奋斗精神。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觉悟与决心。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将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放在首位;要以“四个意识”导航,以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明确未来方向,以不懈的奋斗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践行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国家,要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生态文明教育所需要的奉献意识和斗争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方向契合
基于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谋划,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优化和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国承担起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重大职责,树立起负责任、敢作为、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随着生态文明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教育范围从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拓展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持续多元化,未来发展方向为:扎根家园力行点滴小事铸伟大中国梦,融入国际共助持续发展领繁荣世界潮。同样地,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既要坚定我们的发展道路,也要尊重各国人民的发展道路,要以发展我国经济、弘扬我国文化为本,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和全球文化的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当前国际发展合作的共同任务,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将坚持不懈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国家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四)方式类似
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生态素养和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要通过践行生态行为来巩固和体现。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从思想到行动都要兼顾的全方位教育,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激发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内化的生态意识加速生态文明建设从云端到田间的“落地”;同时,生态实践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和改正问题,促成对生态思想的思考和升华。
励志和践行相结合,同样是适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制胜法宝。正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所说:“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为我们强心、立志、凝气、铸魂的思想引导作用之体现。
“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要求我们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要通过爱国实践让爱国主义精神落地生根,要通过点滴行为让爱国思想萌芽开花。
02路径探索
(一)进一步提升认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爱国思想指引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证明,社会繁荣进步要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基础,人民生活幸福离不开充沛的资源、优美的环境。在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梦蓝图的描绘中,我们应以生态价值观的普及来强化爱国报国的主人翁意识,要以生态文化的浸润坚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方向。
1.学习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造福人民的思想
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遵循文明与生态的基本规律,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负责,对中华文明的子孙后代负责,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富强繁荣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要从良好生态环境是事关重大公共服务、重要民生福祉的战略高度,坚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狭隘政绩观和民生观,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工程作为履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职责。要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循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和谐共处的平等互利原则,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建设祖国,造福人民。
2.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爱国爱家的使命感
生态文明教育能培养个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爱国情怀。
生态文明建设从个体和小家庭着手,奔着造福集体和大家庭而去;
生态文明教育提升的是个体的生态意识,改善的是周围的生活环境,造就的是人人享受其中的美丽地球;
生态文明实践从点滴小事做起,成就的是有关人民福祉的大事业。
培养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应以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爱国情怀的社会个体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当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全部社会个体都具有内化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家国情怀,生态文明行为就会蔚然成风,生态建设社会和美丽家园则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丰富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重在培育、贵在践行。
1.内容上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国情教育、国民教育,生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挑战,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将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融入生态安全教育中,让生态素养和爱国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充沛、互相丰富,营造多维度、深融合、高效率的生态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知识体系。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大体系”的内容深入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2.形式上自由拓展
一方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研究开发符合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让生态文明和爱国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脑袋,让学校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固本、强基。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发挥优秀个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同时还应拓展教育形式,在生态文明实践中陶冶爱国主义思想,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之中,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3.载体上不断丰富
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基于实践的教育,都离不开载体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多个基于生态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截至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已确定了76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生态文化协会遴选命名全国生态文化村441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1个。这些载体都是传播生态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继续发展和丰富,通过保证教育基地数量和提升质量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成效。
(三)进一步巩固成效,增强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保障
巩固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还需要有坚实的外围保障。
1.加强人才和师资保障
《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指出,要把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培育一批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指出,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大局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具体来看,第一,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培养,专设培训项目,引领和推动地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训。第二,建立区域性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培训场所,对在相关基地从事管理、策划、导游、解说等职业的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提升其素养。
2.加强资源和技术保障
“互联网+”和5G建设时代,网络资源是我们要充分把握的资源形式。各类媒体应聚焦、融合生态文明和爱国主义主题,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爱国报国营造浓厚氛围、提供资源保障。
一方面,传播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在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实施新媒体建设工程,构建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将传统媒体建设和新媒体建设充分融合,推进网络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发展,通过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实现生态文明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合和传播,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成效。
◆ ◆ ◆ ◆ ◆
【作者:彭妮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20期】
【责任编辑:刘 烨】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