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赵佳晶 傅淳华:教科书中的国家之美及其教育意蕴——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赵佳晶 傅淳华 中国德育 2023-08-29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Photo by 郑 无忌 on Unsplash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1]这一目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理想的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美育。[2]而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教科书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是应有之义。由此,本文立足于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深入分析,阐释其中的国家之美及其教育意蕴,为相关美育实践的整体开展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内涵解读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得到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诠释,可从包罗万象的自然美、生动感人的社会美、多姿多彩的人文美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一)包罗万象的自然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质兼美、具体生动地展现着我国包罗万象的自然美。其中,有赞颂祖国壮丽风光的散文,有描绘山川四时之景的游记,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记叙文,更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古诗文……无论是锦绣河山及其变化产生的自然风光之美,还是花鸟虫鱼、草木瓜果展现的自然生态之美,都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为例:该文充满童真童趣,读着这篇课文,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春景跃然纸上。它吸引着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并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会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二)生动感人的社会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涵盖了大量反映我国人民和谐共处、寄托高尚情操等社会美的素材,主要分布于以下三大领域。 

1.公共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公共生活领域的社会美主要着眼于公民道德之美、公共精神之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3]而青少年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群体。为此,小学语文教科书承担着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培育学生公共道德感与责任感的重要职责。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为例:文中所描绘的家乡人民勤劳自律、无私奉献、和谐相处的美好行为与品质,正是对公民道德之美、公共精神之美的诠释。通过对其进行审美欣赏与感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情感体验,涵育学生的高尚人格。 

2.个人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描绘个人生活中的社会美时,多以写人叙事为主,讴歌所写人物在个体生活中体现出的高贵品质,也往往寄寓着作者深深的情思。对此类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体会,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为例:该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信守诺言的故事,表明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更是形成社会美好风尚的重要条件。教材选编此文,意在使学生在品读与鉴赏宋庆龄人格之美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 

3.职业生活领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职业生活领域所聚焦的社会美,主要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展现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选编这些有关职业生活层面的社会美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小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知识学习与能力修炼,并树立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白求恩医生坚守阵地、临危不惧的品质,正是个人在职业领域所展现的社会美德与伟大精神。教科书中此类课文或使学生如沐春风,或令学生潸然泪下,都能成为学生审美欣赏的对象,激励学生持续展开道德学习、提升道德情操。 

(三)多姿多彩的人文美 

“中国古代的‘人文’即文明教化,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易·贲》),现在所谓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人文美”即人类文化中科学的、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成分,是国家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扮演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角色,其中各种体裁的课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彰显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内涵十分深厚。可从古代与现代两个维度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文美的内涵。 

1.古代人文之美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代人文之美的探讨,主要落脚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在统编小学语文全套教科书中,有大量以古诗文和古典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其所具备的深刻文学意蕴、生动典雅的艺术美,是作者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中,古诗文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很大比重,共124首,为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例如:《示儿》《从军行》等凝聚着诗人执着、热烈的爱国激情,《静夜思》《泊船瓜洲》等表现出羁旅漂泊的诗人浓浓的乡愁,《梅花》《蝉》等寄托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在艺术美上,这些诗歌往往高度凝练,具备鲜明的节奏韵律和浑然天成的独特意境,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细腻,极具感染力,能够将学生带入多种审美意象组合成的、极具艺术魅力的审美境界。 

古典小说也是古代人文美的重要体现。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古典小说是由古代经典小说改编而成,其蕴含的情感、道德、审美、精神等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在艺术美上,这些古典小说塑造的人物生动传神、鲜活逼真,故事的情节曲折跌宕,营造的意境独特而丰富,表现手法细腻多样,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等。通过这些经典的滋养,学生可以获得文学与艺术上双重的审美满足,并将深邃的文化意蕴内化为自身丰富的精神财富。 

2.现代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人文之美,与古代人文之美既相区分,又有共通之处,其主要以现代诗、儿歌和现代散文等文体形式呈现。儿歌如《场景歌》《田家四季歌》,极富生活气息与情趣;现代诗如《小小的的船》《繁星》,短小精悍却给予学生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无论是儿歌还是现代诗,在艺术美上,音韵独特和谐、节奏跳跃明快,都具备意象与情感交融的意境美。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繁星》为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下”三组结构和谐的具体意象,营造出无比温馨、恬静的意境,给予学生强烈的画面感与无限的遐想空间。 

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散文都是经过了编者筛选的精品佳作,包含了描写性散文、叙述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说理性散文这四种类型。在艺术美方面,教科书中的现代散文语言清浅优美、内容丰富充实、结构和形式灵活多变、修辞手法准确多样。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为例:以排比的句式开篇,奠定了全文缠绵、惋惜的基调,文章末端连用的几个反问句渲染强化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与无奈,令学生读罢深深沉思、回味,审美情感得以激活。 

二、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育意蕴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育意蕴丰富,可从其可能的旨向与实践的路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旨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5] 因此,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立意甚高,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文质兼美、饱含深情的文本,尽显我国的自然生态之美、社会风气之美、人文多样之美。学生在感知与鉴赏国家之美的同时,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得以激发,并获得道德上的唤醒、情感上的共鸣、审美上的愉悦。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6] 

1.育成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美”与“德”相辅相成,这一关系决定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自然之美的渗透对学生生态伦理观念与情感起着培育与塑造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也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生态恶化、自然污染、资源危机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困境。因此,欲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落实生态伦理教育是必然选择。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乎自然与生态的文学作品俯拾皆是,如六年级上册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这类文章不仅呈现着自然之美,更蕴含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的观念,启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2.培育学生的社会和谐观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以人为核心展现的社会美,无论是同学、朋友、乡邻之间真挚的情谊和相互帮助、彼此尊重的社交活动,还是个人诚信、善良、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专注细致、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忠于人民、献身祖国的伟大情怀等,呈现出的都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相融相依的和谐之美,如《人民的勤务员》《谈骨气》等。这些社会和谐之美体现着社会共通的审美情感与价值追求,不仅期望带给学生温暖、舒适、愉快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社会和谐观。 

3.激发学生的人文创造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8]如前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文之美多姿多彩,文体丰富多样,具备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相通的美学特质。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诗歌为例:我国的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文还是现代诗歌,其情感美丰富多样,高度凝练的语言风格也独具魅力。将诗歌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人文创造意识,使学生自觉继承我国的诗教传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诗歌,从而推动我国诗歌文化的长足发展。 

(二)实践的路径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着眼于充分展现教科书中的国家之美,并发挥其可能的教育意蕴,主要依赖于以下路径。 

首先,榜样叙事。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榜样叙事无处不在,如许多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事例。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文中父亲了解鸟、关心鸟、爱护鸟等行为,有力地向学生展现了人与大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可有效引导学生爱护动物、关心自然,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其次,成功激励。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国家之美进行呈现时,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为例:詹天佑在工作中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获得了“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伟大称号。学生在深感震撼与钦佩的同时,也会受到莫大的激励与鼓舞。 

最后,情境熏陶。着眼于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呈现及其教育意蕴的发挥,情境熏陶也不曾缺席。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诗表面上含吐不露,却将主观之思与现实的客观之境两相融合,营造出极富感染力与魅力的意境。如此生动的情境画面,可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熏陶、感悟诗歌的思想情韵,进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创造意识。

三、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未来建构


着眼于国家之美的更好呈现,以促进相关美育实践的整体进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尚有诸多可改善之处。

(一)增强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时代特质 

国家之美的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国家之美的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新时代的国家之美。换言之,在国家之美渗透进教科书的过程中,应注重国家之美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就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内涵而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成就了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国家的科技美无疑成为 21 世纪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但经过统计与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科学知识的选文不少,而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选文仅有七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生活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进一步普及,让科技产品的使用者趋向低龄化,小学生的视野也因此扩大。如果教科书的选文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科技之光闪耀的时代相去甚远,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生热衷于探索未知的事物,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新奇缤纷。然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科技创造的选文寥寥无几,难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之美的探索欲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想象力。因此,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渗透,不仅要结合历史情境,还要关注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契合新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年龄与接受能力为基础,增强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时代特质。如此,便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经验,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二)完善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表征结构 

依前文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内容、层次多样,为美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基地”,但国家之美在教科书中的表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就本文具体谈及的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表现领域来说,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三方面均有所覆盖,但社会美、人文美的内容居多,还应适当增加自然美的内容,如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游记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美风光的向往与期待,吸引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去感受、探索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提升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自豪感。就国家之美呈现的形式来说,除了以语言、形象、情感、意境等形式呈现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加入了大量生动、丰富的插图。精美的插图固然会提升学生对国家之美的直观感知,加强学生对国家之美的理解,但个别选文出现了插图数量过多、插图与文本内容契合度不高、生搬硬套、插图趋于卡通化和模式化等问题。事实上,插图应更多用于辅助学生的学习,虽然不可或缺,但也不能滥竽充数或喧宾夺主,否则势必影响学生对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相关文本的阅读感知与审美体验。因此,在借助插图呈现国家之美时,编撰人员应仔细斟酌插图的数量与质量,做到插图与文本的比例平衡、内容契合,实现插图对国家之美呈现的画龙点睛之效。同时,插图的选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特点,可适当增加留白式及补充式插图,努力调动学生与插图、教科书互动的积极性。如此,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读图时代所需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细腻、灵动地感受国家之美,进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以达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三)强化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教学实践 

2020 年 10 月 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学校美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9]。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的美育意蕴,发挥其可能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情操与人格品质的健全完善,从而落实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此外,教师在进行教科书中国家之美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应当加强与实践的联动。例如:在课堂上,针对反映国家之美的、具备一定情节性和趣味性的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以如此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国家之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总而言之,作为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应当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丰富、适宜的实践活动,实现教科书多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29.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22-06-05].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4]方道新.让人文之美光照语文[J].安徽教育,2006(12):26-27.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6]胡继渊,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4):32-36.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2-06-12].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

◆  ◆  ◆  ◆  ◆  

 

【作者:赵佳晶,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傅淳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德育》2023年第2期】

【责任编辑:何蕊】

【中国德育新媒体中心】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3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