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余雁冰 刘 冲: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探析
* 本文系四川省 2021 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 U-S 协同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G2021-825)的研究成果。
学校、家庭和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建立三者之间交互式的合作格局,是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均强调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2023 年 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职责定位与相互协调机制。三者之间需要交流合作与对话沟通,发挥育人合力,其实质是建立三方协同的交互式合作关系。
一、三方分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困境
当前,校家社协同育人在实践路径方面仍面临三方主体分散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各主体协同意识存在偏差,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和规范,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尚需完善等方面。
(一)各主体协同意识存在偏差
校家社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平等合作。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1] 三者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责任意识、育人目标存有分歧。责任意识方面,由于学校是承担育人职能的专门机构,一些家长持有“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的观念,与学校的交流或协同流于形式;有学校认为,“学校办学不需要家长”“家校合作是学校和老师的分外工作”,[2] 排斥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有的社区缺乏教育资源供给意识,未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支持作用。在此情况下,家校社协同多从学校立场出发,以学校集体活动为主导,[3]家庭和社区被动卷入家校社协同,协同效果不佳。育人目标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致的育人目标是校家社协同的前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育人目标,但校家社具体的育人目标常有差异甚至异化的情况。有的学校仍持有知识本位的教育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家庭在教育方面重物质轻精神,以功利的成绩为目标;社会教育也存在多种形式的缺位情况,校家社难以建立起畅通平等的协作机制。
(二)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和规范
从校家社协作体系的一般建构来看,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4] 学校、家庭、社会分属三个不同系统,若没有制度化的组织机制协调和规范,三者之间难以联合,各主体的教育行动处于离散状态,无法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发展尚处于通过个人影响或组织影响来发挥作用的阶段,[5] 通常以校长、教师或者家长组织为主体进行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家委会是最普遍的家校共育组织,一般由学校组织建设和实际推进,但各学校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各异,标准化和规范性不足;且现行的家委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拔标准不公正,例如过度强调家长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等因素;二是代表性不合理,没有选取代表不同家庭类型的家长;三是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缺少与社区的合作。[6]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家委会在履职尽责方面有所不足,影响家校合作质量。概言之,在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校家社协同可能流于形式,无法达成育人目标。
(三)评价与监督尚需完善
评价是政策定位后的指挥棒,校家社协同合作能否达成育人目的,关键在于相关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强有力的评价监督是相关政策要求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当前,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还未被完全纳入监测评估体系,[7] 评估的目的取向、方案框架与内容指标均尚不清晰,[8] 未形成强有力的评价监督体系,难以确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政策要求是否落到实处以及育人效果是否理想。
二、交互式合作: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路径突破
面对校家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交互式合作路径强调校、家、社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协作,强调构成有序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系统,是扭转校家社协同育人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的内涵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协同学理念在教育领域运用的成果。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效应,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作用,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同时,子系统之间的合作也会产生新的结构与特征。在协同学视野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为一个育人子系统,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协同效应,构成协同有序的育人系统。“交互”一词起源于计算机领域,一般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情境中,交互通常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流,[9] 交互过程的参与主体数量不限,可分为人与物、双人以及多人之间的交互 [10]。在校家社交互式育人系统中,交互则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包括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交互行为,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符合协同育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内涵特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作,发挥育人合力,达成育人目的,以构成有序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系统的道路,是摆脱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困境的关键。
(二)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的特点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具有交互主体性特点。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本质上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家庭、学校、社会在交往、互动与沟通中生成共同的“理解”,以达成育人意识与理念的一致,并通过协同合作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合力,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主体性意味着家校社三方的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三方地位和权利的相互承认,以及一致认可的目标和共同规范。
沟通贯穿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过程中。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互合作的桥梁,也是交互合作得以扎实推进的重要动力。由于育人立场、方式、内容等的差异,在交互式协同育人过程中,校家社需要通过沟通进行观念碰撞与融合,达成协同育人的一致性认识。沟通也是校家社协同育人过程中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基于沟通结果调节育人行为。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生成过程,校家社协同育人以动态的运作方式发挥育人合力,促进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程度。[11]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个体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场域,内在包含着伴随人的发展过程的各类社会关系,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水平。协同育人内容方面,学校教育通过课程引导发展方向,家庭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基础,社会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资源和价值观导向。协同育人功能方面,家庭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个性化发展,社会教育在社会化发展方面贡献较大,而学校教育则同时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三者的育人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三、一体三翼: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路径实现
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路径困境,基于对交互式合作路径的内涵分析,本研究探索了“一体三翼”的合作路径。“一体”即坚持校家社“三位一体”,“三翼”指交互式合作的三条实现路径,即组织机制、家庭指导和评价体系。
(一)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家社“三位一体”交互合作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交互式合作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理念,三方在共同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沟通交流形成稳定一致的育人价值观和育人目标,进行目标一致的育人实践,聚焦儿童的生长需要、自主性发展和道德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校家社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协同一体,共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潜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了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家社“三位一体”交互合作格局。
在“三位一体”交互合作格局中,学校、家庭、社会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基于共同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协同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会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开放学校资源、邀请社会人士到校授课、聘请校外辅导员等方式促进学校教育社会化。家庭有义务做好学生的学业辅导,积极与学校沟通,通过家长委员会等渠道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儿童进行成人成才教育。社会通过社区教育组织开发、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进行针对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利用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等校外场馆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企事业单位与家庭、学校合作,面向儿童开展积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承担服务学校与家庭的社会责任。
为保障校家社“三位一体”的交互合作效果,应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学校是“三位一体”的中枢,有责任发挥关联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家校之间可灵活安排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座谈会、家长会以及日常谈话、线上通知交流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且要注意就学生发展情况与家长进行专门沟通。另一方面,在地方教育部门的协助下,以学校为基地建设线上沟通平台,不仅供家校之间及时、便捷的沟通,还可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社会相关人员可通过平台了解学校教育状况,与家长、教师保持沟通,持续开展、调整社会教育活动。
(二)建构校家社协同育人组织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指导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专门组织指导和监督家校社合作状况,制定规章制度与实施计划,以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例如,美国有些地方设置了“家长教师联合会”,由家长、教师、社区代表人员组成,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组织;新加坡的“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则是全国性的家校社协同组织,协调促进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合作。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有责任建立校家社共育组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发挥育人合力,而不应把家校共育职责简单化地委托给家长委员会。应公正、严格地制定家委会成员选拔标准,组织成员应由具有代表性、能为校家社共育做出贡献的家长、教师、社区人员构成。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校家社合作计划方案,为校家社合作提供实施依托。共育组织联合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组织,组建专业、稳定的指导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在交流、共享中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落实。例如,旨在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汇爱家校社创意社群”,设立了“家校社联合会”这一共育组织,制定《“汇爱”家校社联合会工作办法》,组建专家指导队伍与家庭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组织效能。[12]
(三)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校家社交互式合作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发挥主阵地优势。[13] 首先,学校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引领、管理、协调全校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计划与方案,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及社会资源,保证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顺畅进行。其次,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与指导,增强教师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最后,学校应设置家庭教育专题课程,帮助家长获得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重点指导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可面向不同年级家长开设特需课程,例如,面向低年级家长开设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的课程,面向高年级家长开设关于重视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的课程。
《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各级政府应依法履行家庭教育工作。[14] 社会化家庭教育指导从时间、空间上弥补了家庭教育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不足。在推进校家社交互式合作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已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配备相关专业指导人员,为所属辖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家庭,对特殊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针对性指导,辅以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有的地方建立了家庭教育信息共享线上平台,充分整合可供家庭教育参考或使用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快捷、方便地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知识,并且创设线上咨询途径为家长答疑解惑。一些社区学院、开放大学等社会学校也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在更大范围内提高群众的家庭教育水平。
(四)完善校家社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评价应由各级校家社协同组织与学校共同推进。校家社协同组织制定并发布合理有效的校家社交互合作育人标准,建立示范性的校家社合作实践框架。例如,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全国第一份省级《家校合作工作标准》,明确了县和学校的家校合作示范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学校也应建立适合本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机制,让教师、社区指导家庭,家长助力学校、利用社会资源,社区服务家校的交互式合作落到实处。例如,“汇爱”创意社群创立的“汇爱甜甜圈”评价体系,从“角色担当、家庭贡献、汇爱盟友”三个方面对家校社合作进行评价。[15]
校家社交互式合作路径旨在通过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三方的交互合作中落实校家社协同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67.
[2][4]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十年家校合作实验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9):68-75.
[3]吴重涵,张俊,王梅雾.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J].教育研究,2017(1):85-94.
[5][6]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28-33.
[7]罗良忠.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04-105.
[8]边玉芳,周欣然.我国70年家校合作:政策视角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6.
[9]杨九民,李丽,刘晓莉,等.在线开放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11):61-68.
[10]吴联世,夏利民,罗大庸.人的交互行为识别与理解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11):60-63.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12][15]朱燕芬.“汇爱”家校社创意社群的育人行动[J].人民教育,2022(19):50-52.
[13]窦媛,乔东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1):34-39+74.
[14]边玉芳,田微微,梁丽婵.家庭教育指导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22(20):26-32.
◆ ◆ ◆ ◆ ◆
【作者:余雁冰,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冲,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德育》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何蕊】
【中国德育新媒体中心】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3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