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钟思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钟思雨 中国德育 2024-04-1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2VSZ155)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战略举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变”与“不变”是什么?建设过程的教学主线是什么?建设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建设的总体环境是什么?如何辩证看待其育人实效?这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由此,灵活处理经与权、学与用、量与质、小与大、短与长这五对关系,秉承“顶层设计—教学主线—课程质量—教育环境—育人实效”策略逻辑,将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崭新视域。 

一、经与权的统一


“经”决定建设的稳定性,“权”保障建设的开放性,二者集中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同向性与梯度性、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教育方法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决定教育目标的同向性。“立德”规定着各类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树人”规定着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国际竞争中大国博弈的新要求,也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新要求。这要求一体化建设要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国家认同强化的诉求,在方向上保证不同学段的教材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的一致性,致力于塑造国民共性和“我们感”,在行动上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推进教育使命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的德育设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然而,不同学段的认知特性又规定着教育目标的梯度性,表现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2]须确保,因为其保障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政治性是首要特性,保证思政课教材政治引导功能的有效发挥;科学性侧重于教材内容的谋篇布局,旨在解决“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3]问题;时代性是教材先进性的重要彰显,旨在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情况和时代要求,提升教材的社会价值与实践价值,为学生带来时代感和现实感;可读性是检验教材实效性的重要依据,重在将文件政策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简明扼要地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还要与时俱进、适时适度地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体现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教育方法的共通性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法贯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始末,教育方法的独特性又要求引入图解式、场景式、互动式等教育方法。 

统筹“经”与“权”的关键在于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循序渐进指知识点和价值理念按照一定顺序和步骤渐进延展。螺旋上升指涉事物上升发展的非线性、周期性的状态。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就是说,新内容扬弃了以往内容,在迂回曲折中呈现出前进性。循序渐进揭示“序”,螺旋上升重在“质”,两者规定学习主题或核心范畴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情境下恒定出现,且其在知信行方面层层递升。这一变迁呈现出认知由浅入深,情感由弱到强,由意念到信念信仰的升华,由被动转向主动践行。由此,既要意识到“拔节孕穗期”“播种育苗期”“萌芽发展期”“茁壮成长期”等阶段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保证各学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跨度合理、平稳衔接,克服“脱节”“倒置”等缺乏连贯性现象;又应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内容,通过逐条分析现下标准与知识点的适恰程度,纵向删除整合表述雷同的、不符合该学段学生特点的内容,横向观测核心素养在不同章节的编制排布,体现对学生认知及能力培养的层次变化趋势,在“否定之否定”高水平重复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与实践。 

二、学与用的统一


“学以致用,既是一种良好的学风,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在。”[5]学与用的关系,是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贯穿学用相长的主线,协调好真学与真用、活学与活用、勤学与勤用的关系。 

真学与真用的关键在于“真”,即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学习与实践的对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运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规律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上下功夫”[6]。要引领学生把握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关系,主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实践中检验此真理性认识。 

作为一种“科学的真理”,“活”的马克思主义不因时代变迁而僵化。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启迪学生自主求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获得符合时代要求、中国国情、个人境况的科学认识,更为灵活地指导人生实践。 

理论学习上需要勤奋。“勤”不仅仅指肯花时间、懂得付出,更是指乐于钻研、持之以恒、耐心细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引领学生持之以恒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专业理论相结合,激励个体实践融入集体实践的浪潮,在集体实践中更好地成就自身的价值,学用一致,久久为功,引导当代青年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同向同行。 

学与用的统筹,一是应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学”的主动态度转变。这要求教师队伍不仅仅将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二是善于统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7]这里的“有字之书”可理解为思政课教材,将其作为自身探索的“地图”;“无字之书”可理解为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的场景,重在引导学生从经历中获得,培养判断力、意志力、平衡力。在运用“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过程中,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三是应积极营造敢作敢为、大胆试错的社会氛围,为青年学生践行真理性认识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其塑造人生、建功立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量与质的统一


“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既要注重教育‘量’的扩张,更要突出教育‘质’的提高,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8]同理,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也需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须统筹“量”与“质”的关系,达成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一是要实现开齐开足的量与质的统一。所谓“开齐”是要求大中小学将规定的思政课课程全部开出来、落实好,一门也不能少;“开足”要保证规定的学时和学分,如义务教育阶段确保思政课课时占比达到6%~8%的要求,避免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减课时情形发生。在课时的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上,要重点提升课程内容的“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二是要实现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量增长与质的提升的统一。在供给方面,要重点提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资源,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资源,实现量的增长,达成有侧重的“增量保质”。三是对时效性短但撑大容量的教育资源进行“瘦身”,实现有侧重的“减量提质”或“减量保质”。比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内容涉及生涯规划、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可考虑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减少重复教学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手脑并用、全身心参与的劳动过程中强化劳动观念。 

统筹量与质的统一,既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遵循,打好课时设置、课程资源供给、相关课程设计统筹等组合拳,切实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服务于知、情、意、行的统一;又要重视“渐变”的作用,避免量与质相脱离、不同步现象,实现“以量化质”“以质御量”的目的。 

四、小与大的统一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9]这一论述从侧面揭示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打造适合的教育环境,统筹思政小课堂同校园大环境、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关系。 

一是思政小课堂与校园大环境的统一。要深入挖掘、有效彰显校史校训校歌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板报等阵地宣传引导作用,突出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标识标志。优化校园环境,要使校园秩序良好、温馨舒适,一草一木都体现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要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育人文化,将思政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班(团、队)会、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要打造清朗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发挥教育引导和熏陶作用。二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0],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设计德育环节,挖掘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资源,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塑造生活化的教育模式,以“社会母体”审视和反哺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发展,构建“全课堂”空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发挥全社会多元协作、综合育人作用。三是思政小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的统一。守好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传播意识、故事意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有效整合各类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平台。 

统筹小与大的核心在于把握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主次关系。既要重视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发挥思政小课堂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坚持将思政小课堂视为“社会大课堂”实践的前提,秉持思政小课堂为主、网络云课堂为辅的原则;又要以“金课”为龙头带动各地高校共建思政课,鼓励各地高校积极与中小学合力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最大限度延展课堂“半径”,形成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另外,还要注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兼容与边界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存在着非思政课程的思政化改造与思政课程的非思政化改造两种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在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教学中生拉硬扯、强行嫁接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在内容、职能、方式方法上的区别性。由此,继续深化思政课程的改革,须进一步厘清思政课程的功能和边界,建构有限度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哪些是思政课程重点要讲的东西,哪些是其不能承担的任务,从而为课程思政的课程设置提供空间和要求。

五、短与长的统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统筹短与长的关系,协调青少年阶段之短与其发挥作用之长、思政课堂之短与育人效果之长、个体生命之有限与民族生命之无限的内在张力,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 

青少年阶段较之整个人生阶段是相对的“短”。这一阶段是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的发展期,是“第二诞生期”,但学生也处于涉世未深、生理心理尚待成熟的过渡时期,是“第二危险期”。因此应重视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保障生命顺利发展相对的“长”。大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较之整个人生是相对的“短”,但是它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是相对之“长”。思政课所塑造的“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11]可以支撑学生面对人生磨练挫折,其所发挥的效果是相对之“长”;个体生命较之民族生命是相对的“短”,但思想政治教育呼吁有限的个体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之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民族生命的相对之“长”。 

统筹短与长的统一,既要抓住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以讲深、讲透、讲活为基本要求,回应现实问题,寓价值于知识传递之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现实的关切,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又要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勤勉的教学态度、扎实的知识功底、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而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在信息时代,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潭水。“一碗水”和“一潭水”的形象比喻,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渊博的通用知识,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育贯穿学生道德品格、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意识形成与提升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走好知识学习之路、道德养成之路。教师队伍以伟大崇高之人格,同学生的人格交感相荡,彼此的人格才能得到扩充和完善。健全的心灵、灵敏的头脑、激昂的斗志支撑个体生命的向上向善,保证民族生命的长久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新征程上,灵活把握此五对关系,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治国安邦的经世之才、为家庭培养齐家治业的好成员、为个体培养灵魂有根的和谐之人,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60.

[5][6][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96,16,338.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9]“‘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10]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  ◆  ◆  ◆  ◆  

 

【作者:钟思雨,中国传媒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中国德育》2023年第17期】

【责任编辑:刘烨】

【中国德育新媒体中心】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3年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