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喝酒吃海鲜不得痛风攻略》
有的人大晚上正睡觉,突然感觉脚大拇趾关节处火辣辣一阵剧痛,皮肤看起来也有些红肿,疼痛可能过会就能消失,但这种症状接连发作数日,持续几天甚至几周。要是出现这种状况就要当心了,很可能是犯了“痛风”。
疼出个“高大上”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痛风的记载。古人把痛风当成是“高级疾病”,谁要是得了痛风,就说明他高人一等有地位。可到了今天,这种“高级疾病”,怎么又忽然变得“亲民”,人人可“得”了呢?
古人把这种病起名为“痛风”,是在形容这种疼痛来的快,去的也快,像一阵风。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则把痛风当成一种关节炎症。到了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首先发现了规律:痛风患者大都是生活优越的贵族,普通平民反而很少会得。这一规律勾起了人们的虚荣心,痛风从此成为“高大上”的疾病,得了痛风好像还能高人一等,甚至传言得了痛风,还有“不会瘫痪和中风”的好处。古希腊人还在神话中设立“痛风女神”,说她偏爱“杰出人物”,并把痛风说成是“神的疾病”。直到公元3世纪,罗马医师盖伦才发现痛风部位有石质沉积,但他把痛风归结为由关节处的“恶毒液体”引起。
古希腊认为酒神狄俄尼索斯和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的女儿就是“痛风女神”,我看是对酒的爱产生痛风。
得痛风虽说有“面儿”,但毕竟是遭受剧痛。患者常把痛风之痛,形容为“被魔鬼咬住了脚”。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从路易十四、牛顿、达尔文到元世祖忽必烈,都曾饱受痛风的折磨。直到最近的两百年,医学和科学大发展后,人们才明白痛风的真正病因。
痛风人都懂什么叫“被魔鬼咬住了脚”
骨节生“针”
人体内含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不仅能用来合成DNA、RNA,还在调节代谢中起作用。体内的嘌呤,一部分来自自身合成,一部分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嘌呤的代谢,是先转化成尿酸,经血液循环运达肾脏,再随尿液排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嘌呤“收支平衡”,在血液中尿酸浓度稳定。可要是嘌呤代谢紊乱,产生过量的尿酸,堆积在血液中排不出去,就会造成高尿酸血症。高浓度的尿酸,在低温条件下容易析出,结晶呈晶体,有的包裹在关节表面,有的晶体呈针状,引起炎症反应和剧痛,就是痛风了。
痛风疼痛的原因,是尿酸在关节处析出形成晶体,最终引起炎症反应。尿酸的晶体呈针状,锋利尖锐。
人体的关节部位,几乎是“皮包骨头”,覆盖的肌肉少,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就少;而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有限。因此,关节处的体温总比其他部位略低。而在晚上睡觉状态下,人体自动调低代谢频率,体温也比白天低了一档。两者叠加,痛风才总在睡觉时,在关节部位发作。
古人犯了痛风,常会把整个腿包裹得严严实实,用保温缓解疼痛
原是酒肉惹的祸
为什么患痛风的总是贵族名人呢?这其实和嘌呤摄入量有关。相比各项食物,肉类和海鲜的嘌呤含量高,而蔬菜和粗粮的嘌呤含量低,另外酒精能加速嘌呤分解、降低尿酸排出。所以那些顿顿酒肉的贵族们,患病的风险自然大,而粗茶淡饭的平民反而不容易得病。现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痛风早已和地位没了关系。但人们所说的“吃海鲜时喝啤酒会犯痛风”,原因也在于此。
嘌呤杀手:吃有海鲜的麻辣烫还喝汤
虽说痛风和尿酸脱不了干系,但也受遗传因素影响,所以因人而异——有的人血液尿酸超标,仍然海鲜配啤酒,一通胡吃海塞也不得病;也有人各项指标正常,却难逃痛风缠身,都是人体质决定的。可要是得过痛风,那就表明是易患体质,虽说没法治愈,但只要控制嘌呤摄入(每日不多于150毫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病情一般都能控制。
嘌呤含量表 (单位:毫克/千克) | |||
黄豆 | 2182 | 猪肝 | 2752 |
绿豆 | 1958 | 鸡肉 | 2080 |
豆腐 | 686 | 河蟹 | 1470 |
大米 | 347 | 猪肉 | 1378 |
甘薯 | 186 | 草鱼 | 1344 |
菠菜 | 115 | 牛肉 | 1047 |
撰文 | 晓风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9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