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鳐鱼我变成移动厕所…这鳐鱼到底是个啥?
爱看一些有点怪的吃播的朋友们,有没有刷到过吃“鳐鱼”的,有刺身,有腌制的,腌制还分几级,甚至还吃鳐鱼肝和鳐鱼鼻子——
不要担心,这个姐是真爱吃
图源:YouTube@ONHWA
不过吃过的网友都表示——
所以鳐鱼究竟是何方神圣!
什么是“鳐”,要说很久
其实“鳐”这个概念很模糊,既可以作为包括诸种鳐、魟(hóng)、鲼(fèn)在内的整个下孔总目的统称,也可以用于泛指犁头鳐目、电鳐目、鳐形目这三个亲缘关系并不算近的大类群,还可以特指鳐形目下属的物种。
如果单说狭义上的鳐,那么所指的便是鳐总目下属的物种,相较于其它软骨鱼类群而言,鳐形目算得上是“循规蹈矩”,所有的鳐形目均为严格意义上的底栖性鱼类,它们都有着宽扁的体盘和细长的尾部,而且常常喜欢“卧沙”。既然都是一个目的,那形态差异一定不会很大吧?哎,还真未必。
1
犁头鳐目
Rhinobatiformes
犁头鳐目的代表物种——犁头鳐和锯鳐总容易被人误以为是鲨鱼。它们的躯干呈略扁平的流线型,有着清晰的背鳍及上歪尾,若不是位于腹面的鳃孔暴露了它们的真实身份,外行人看到它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鲨鱼。研究证据表明,犁头鳐事实上是处于鲨和鳐之间的“过渡类群”。
犁头鳐目的代表物种——圆犁头鳐Rhina ancylostoma,乍一看确实容易被误认为是鲨鱼。图源:©hectorbara
隶属于锯鳐科的锯鳐大概是整个下孔总目中最容易辨认的类群了,其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吻端长长的吻锯。由于形态上太过独特,锯鳐甚至曾一度被划为独立的锯鳐目,直至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才证明其实际上与犁头鳐的关系更近。
锯鳐科——小齿锯鳐Pristis pectinata
图源:©John Dickinson
而狭义上的“犁头鳐”,事实上是犁头鳐科、尖犁头鳐科和蓝吻犁头鳐科三个科的统称,除了吻端没有像锯鳐那般修长的吻锯外,它们的外观与锯鳐十分相似。从顶部看,犁头鳐的头部轮廓像耕地的犁,这正是“犁头鳐”一名的由来。
犁头鳐科
琴犁头鳐Rhinobatos rhinobatos
尖犁头鳐科
澳洲尖犁头鳐
Rhynchobatus australiae
蓝吻犁头鳐科
蓝吻犁头鳐Glaucostegus typus
滑动查看犁头鳐三个科
但犁头鳐目中也有一些比较“叛逆”的物种,比如说梳板鳐科及南犁头鳐科的一些物种长得便更像“常规”的鳐。这些物种相较于锯鳐和犁头鳐而言更加特化,已演化出更为扁平的体盘;但比起真正的鳐类,它们对底栖生活的适应仍差了一截,相对粗短的尾部、明显的圆形尾鳍及背部发达的背鳍便可以证明这一点。通过生殖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区分两者:所有的犁头鳐目物种都采用相对先进的卵胎生方式生殖,而真正的鳐形目鱼类,则是完全卵生的物种。
梳板鳐科——斯氏梳板鳐Zanobatus schoenleinii
图源:©Andy Murch
南犁头鳐科——斑纹南犁头鳐Trygonorrhina fasciata
图源:©Andy Murch
2
电鳐目
Torpedinidae
电鳐目可能是下孔总目中最为著名的一大类群了,身为现存三大强电鱼类中最为繁盛的“名门望族”,电鳐的分布范围遍及全球各地的海洋生境。
鱼如其名,电鳐最为著名的特征便是由鳃肌特化出的发电器官,可以通过在瞬间放出电流来捕食或是自卫(点击这里跳转电鳐专门篇)。而电鳐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其酷似凝胶的松弛肌肉,配合上裸露的皮肤,其质感十分柔软,摸上去仿佛在Rua史莱姆(bushi)。此外,电鳐的眼相对较小,头部、胸鳍及躯干愈合为肥厚的体盘,再加上短短的尾部,这些特征使得电鳐比其它下孔总目鱼类而言更为“憨态可掬”。
软趴趴的,史莱姆一样的东京方电鳐
狭义上的电鳐包括电鳐科、双鳍电鳐科及睡电鳐科三科。
电鳐科
云纹电鳐Torpedo marmorata
双鳍电鳐科
舌形双鳍电鳐Narcine lingula
睡电鳐科
澳洲睡电鳐Hypnos monopterygius
滑动查看电鳐三个科
和犁头鳐目一样,电鳐目里也有“另类”,那便是不会发电的团扇鳐。一直以来,团扇鳐科的分类地位都存在争议,其曾一度被归入犁头鳐目,而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则证明团扇鳐事实上和诸种电鳐的关系要更近。团扇鳐的背部有发达的结刺,乍一看和鳐类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未退化的尾鳍及未完全愈合的吻软骨,还是足以将其与真正的鳐区分开来。和犁头鳐目一样,电鳐目的物种也全部为卵胎生鱼类。
团扇鳐科的代表物种——汤氏团扇鳐/Platyrhina tangi。©Joel Sartore
3
鳐形目
Rajidae
说完了各种不正经的“鳐”,咱们再来说说正儿八经的鳐——鳐形目的成员们。相较于玩各种“放飞自我”的魟和鲼,鳐形目的物种要相对“保守”一些:所有的鳐形目物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底栖性鱼类,它们喜欢趴在柔软的泥沙质海床上,与世无争地大嚼着小鱼和无脊椎动物等猎物。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形态上玩点花哨的……比如说:
扇鳍丝尾鳐Pseudoraja fischeri ©Lindsay Marshall
没错,这个穿着“大拖鞋”的,是鳐。
平指鳐Dactylobatus armatus ©Lindsay Marshall
没错,这个长着俩小翅膀尖的,也是鳐。
图氏深海鳐Bathyraja tunae ©Lindsay Marshall
是的,这个脸长得和压扁了的牛头梗一样的,还是鳐。
这时候你可能要发话了:到底要闹哪样啊?这些全是鳐?别急,鳐形目多少还是有些共同特征的,它们都有着相对粗短的尾部,较为明显的背鳍,以及前端特化成趾状的腹鳍——你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用“脚”贴着鱼缸缸壁蹦跶的小可爱,就是幼年的鳐鱼在用腹鳍展示它们高超的地面技巧。
小jiojio蹦啊蹦啊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魟和鲼,鳐的尾部没有修长且边缘带锯齿的毒棘。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鳐靠的是尾部短而尖锐的结刺——这些结刺,使得鳐的尾部可以发挥“狼牙棒”一样的功能,一旦感觉到有可能的威胁靠近,它们便会挥动起尾巴,给来犯者狠狠地回击。这显然不够致命,但挨一下够疼好一阵子的……
波纹鳐尾部的结刺,其大致呈列状排列,用于自身防御。©Bárbara Serra-Pereira
鳐形目是鳐总目下属四个目(上面讲的3个目+鲼形目)中唯一会产卵的类群。其卵表面覆盖着由角蛋白构成的坚韧卵壳,内部的胎儿靠卵黄囊获取营养。有意思的是,一些大型鳐类的卵鞘往往体积巨大,其中会包含数个胎儿。鳐卵的孵化周期因物种而异,其中尾棘深海鳐的孵化周期甚至长达1290天!这一数据无疑令其它脊椎动物望尘莫及。
分布于北大西洋海域几种鳐类的卵鞘,由于其形态方正,因此也被戏称作“美人鱼的小钱包”。©The Shark Trust
尾棘深海鳐/Bathyraja parmifera的孵化周期长达1290天,是孵化周期最长的脊椎动物(PS:这怀的是哪吒吗?!)。©Joel Sartore
臭臭的鳐鱼到底是什么?!
鳐形目一共分为四个科——无鳍鳐科、单鳍鳐科、吞鳐科及鳐科。
1
无鳍鳐科
Anacanthobatidae
在这其中,长相最怪异的莫过于无鳍鳐科的物种。这一科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高度特化的腹鳍前端,乍一看上去酷似分节的腿,十分滑稽。而“无鳍鳐”的名称则来源于它们彻底退化消失的背鳍。无鳍鳐主要生活于水深150-1725m的深海海域,这导致平时我们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无鳍鳐科的代表种——美洲无刺鳐/Schroederobatis americana,注意其特化分节的腹鳍前端,在活着的时候,无鳍鳐会利用其在海床上爬行。图源:©robertsondr@si.edu
2
吞鳐科
Gurgesiellidae
接下来再来说说吞鳐科,这一科物种的鉴别特征同样在腹鳍处,吞鳐科的腹鳍形态似乎在走两个极端:其中一些物种物种腹鳍前后部之间并没有显著的深缺刻,远远看上去仿佛是一体的;而另一些不仅具有缺刻,腹鳍上部还相当发达,甚至出现与无鳍鳐类似的分节情况。吞鳐科的物种相当神秘,时至今日,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十分有限。
吞鳐科的代表种——单鳍吞鳐/Gurgesiella dorsalifera,可以注意到其腹鳍并没有明显的深缺刻,但在吞鳐科中,这一特征也因物种而异。图源:©Fischer, L.G.
3
单鳍鳐科
Arhynchobatidae
单鳍鳐科这个名字事实上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并非所有的单鳍鳐科物种都只有一个背鳍。相比之下,这一类群在英文中的名字——“softnose skate(软吻鳐)”显然要更加贴切,因为这一科下属物种的吻软骨都较为纤弱,有些种类的吻软骨甚至退化消失,因此它们的吻部捏上去非常柔软。单鳍鳐科中有很多物种是鳐总目的“深潜冠军”,其中一些物种甚至可以出现在水深3000m左右的深层带海域。
来自单鳍鳐科的灰白深海鳐/Bathyraja pallida最大栖息深度可达3280m,是鳐总目中栖息深度最大的物种。图源:©Orlov, A.
4
鳐科
Rajidae
压轴出场的,是我们所最为熟知的鳐——鳐科的物种。这一科的物种有着发达的吻软骨,尾部通常较为粗短,在形态上变化很大。
分布于北大西洋海域的背棘鳐/Raja clavata可能是最为著名的鳐科物种了,其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的捕捞历史长达数千年,至今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图源:©Xaime Beiro
鳐科鱼类通常更喜欢栖息在温带的浅海海域,因此相较于鳐形目的其他类群,它们与人类的交集要更多一些。早在数千年前,欧洲沿海的人们便开始捕捞和食用鳐科鱼类了,而这样的习惯在全球范围内绝不算是个例。但近年来受过度捕捞影响,如今鳐科的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需要我们人类加以保护。
美白令鳐Beringraja pulchra是东亚地区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它在胶东地区被称为“老板鱼”,而韩国人痴迷的“臭鳐鱼”也是由它制成。斑鳐和美鳐是现在主要吃的,不涉保。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里,一定明白为啥鳐鱼那么骚。因为鲨鱼、鳐鱼这类软骨鱼类都骚!尤其是不新鲜的时候。鱼类不论生活在淡水还是海水,都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渗透压,否则一些日常的生理功能就没办法正常运作。软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方式比较独特,主要依靠血液中大约2%浓度的尿素来维持。也就是传说中的“用皮肤尿尿”。
区分鳐、魟、鲼,我也会头疼!
鳐、魟、鲼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清晰,只能算大致的形态归类。
在不考虑特例的情况下,简而言之,尾部较短且有明显的背鳍及尾鳍的底栖下孔总目鱼类是鳐;尾部延长且具毒刺,体盘呈圆形或近圆形的底栖下孔总目鱼类是魟;尾部极细长且具毒刺,体盘菱形的中上层下孔总目鱼类是鲼。
说完了鳐,我们将要面对形态更为多变,分类更加复杂的魟和鲼,有关它们的故事,请听下回分解……
撰文 | 洛澜
微信编辑 | 赵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