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缺安全感or叛逆,原来孩子是被反着养大的

2016-05-13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年幼时期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是在汲取和积累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这将成为他们将来可以独立自主的资本。”

本文作者王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方向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或者孩子随着年龄增大,出现各种现实的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未来迷茫,或者孩子叛逆、冷漠等等。这些也许不能被严格定义为“病”,但这些现象的存在的确给自身的生活、人际关系或者亲子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心理咨询室,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很多时候会发现,就是因为孩子是被反着养大的,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至于还会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活。


反养观念一:小时候喂饱就行,长大了再关注教育。


初生的婴儿跟我们交流互动的很少,所以很多人认为婴儿唯一需要的就是奶。小时候只要把孩子喂饱,身体健康长得高,等大一些了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文化知识,不就行了?


育儿教养可不是这么简单了事的。我们在真正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发现:“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道理呢?”“我说的话怎么就是不听。”这些状况的出现,往往让家长想到的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家长的教养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不是一台机器,给他输入指令,他便会执行。孩子也是一个人,除了生理上的身体健康,心理上的健康也同样重要。而且相对于给孩子吃饱饭、不生病,可能心理的过程更为复杂,更让家长难以捉摸。


从出生起,孩子的心理就已经开始发育,因此仅仅有奶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关注、陪伴,需要爱。当一个人刚刚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时,这种爱和关注需要的是最多的。3岁以前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发展自己人格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生命的头三年其实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三年,与吃饱穿暖同样重要的是心理营养是否足够。如果不够,他将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各种方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问题来讨要曾经的缺失。


童年与父母之间的联结也直接影响着长大后“还听不听你的教育”。


反养观念二:越早学习文化、培养特长,以后越轻松。


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和特长必须得靠家长“逼”出来,要不然孩子很难去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坚持下来。小时候让孩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兴趣特长,以后不仅上学可以加分,有个特长跟别人交往起来也能更受欢迎。


听上去真的非常现实并无可辩驳。有位朋友跟我分享过她的经历:小时候喜欢弹钢琴,全家人想尽各种方法“逼”她练习和坚持下来,甚至弹错时还要挨小木棍打一下手。尽管中学时候她也因为可以在同学面前表演而感到自豪,但到大学以后,再也不想弹甚至看到钢琴都会感到不舒服了。


6岁以前是孩子自由自在享受童年的时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人一生都在重复6岁以前的事情。所以这段时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模式将直接影响今后的一生(即使很难被人们意识到)。


该补充心理营养的时候去补充文化知识特长了,势必会扭曲孩子的天性。什么年龄需要怎样的心理营养也是相对固定的,如果错过了,可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弥补。所以看似以后轻松的事情,未必让人如愿。


反养观念三: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就被“套牢”了。


现在社会普遍的观点是,孩子上学以后将是一个让家长最为忙碌的阶段。因为在上学后,孩子的作业(很多学校老师也会对家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能否有好的成绩;再大一些,男孩子担心学坏,女孩子担心安全,这些种种都恨不得让家长对孩子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控。有家长也会感叹:“真是少操一会儿心都不行啊!”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疏远和分离为目的的。这句话可能会让大片的父母感到哀伤。其实这句话正反映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发展规律,也是父母教育子女过程的规律。孩子越小,需要父母的关注度和帮助越多;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干涉将越来越少,最终完全退出孩子的生活。


这个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但绝不是小时候不管,等孩子大了,开始管了,却突然发现想管都管不了了——叛逆,甚至是与父母决裂。其实孩子是在说:“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管我,现在你再来管这么多,我不需要了!”


有的孩子仿佛被“管住了”,大事小事全听父母,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感觉自己就像是父母的牵线木偶,父母不拉线,自己都不知道该怎样动了,对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更是迷茫。


被反着养大的孩子成年当了父母后,如果不觉醒,依然会遵循这种反养方式(即使形式上不同)。


如果之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和关注是足够的,界限是清晰的,孩子会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亲子联结是紧密的,沟通是顺畅的,父母也大可放心自己为孩子树立的正确价值观绝对可以让孩子抵御外来的诱惑。


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年幼时期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是在汲取和积累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这将成为他们将来可以独立自主的资本;随着年龄增大,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成人过多的干涉反而会打压这种自我意识。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能力,远比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我们是要渐渐淡出孩子的生活的。


如果不幸发现真的养反了,那就从现在起,觉醒自身对待孩子的方式,重新与孩子站在一起,一同成长。尽管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

作者简介   王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系统的精神分析学习培训

北京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美国HTT“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父母课程中国首批签约认证讲师


专注咨询领域:

1、亲子关系、儿童教育成长、青少年成长;

2、女性心理发展及个人成长;

3、婚姻情感;

4、人际交流沟通。


【扩展阅读】

1、焦虑妈妈的破解之道——王原

2、我们之间——聊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那些事儿

3、情绪啊,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如想预约王原老师咨询,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欢迎添加小兰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