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立与依赖——理解孩子(及内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

2015-11-24 宋光伟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小兰说
这是工作室资深咨询师宋光伟老师在工作室组织的微课中的分享实录,很清晰的展示了一位咨询师从业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孩子及其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读来让人感受到了坚实的力量,很受感动。在此要特别感谢工作室的助理王雪和沛航的文字整理工作。
分享老师介绍

宋光伟 心方向工作室资深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连续培训课程及长期自我体验;

传统催眠及策略派催眠培训;

焦点解决技术的长期培训及督导;

ACHE (美国催眠认证中心) 催眠师

WMECC (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认证催眠师

分享录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7333rme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分享内容回顾

大家晚上好,我是心方向的咨询师,我的名字叫宋光伟。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这个主题——依赖与独立。谈的主要是我们怎样理解孩子内心成长的过程,我将根据我的经历现身说法,大家将有一个感受性的认识,在我正式分享之前,大家先听一下我分享两首歌。《野子》《鸿雁》大家感受下这里的气氛。

一、对这两首歌的理解和感受

《野子》这首野子的歌,我认为它是野种子的意思,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独立与依赖,谈的是我们内心孩子成长的历程,大家听完这首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你是否也有自己是野花、野草或者野种子的感觉?

当大风越吹越狠的时候,你的心可以越激荡?

你是否也做过自己是巨人,踏着立体踩着梦的白日梦?

你是否也渴望对家人或朋友说,你看我在用勇敢的微笑,你看我在勇敢的挥手?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这首歌时是什么心情?我每次听这首歌,心情都是很激动的,能感觉到那是自己一种感觉独立的坚持,也是一个相信自己生命力的渴望,那是一个向很多人发出的声音——你们看呀!我在这,我行!我想我们每个个体对独立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这种独自的力量,这种坚持,那是我们每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包括孩子,内心都有的感觉。上面这首歌叫做《野子》,那这个歌的旋律和歌词也让我感受到了,每个独立个体的一种自豪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听到这段歌词,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听到歌词或者歌唱者的声音的感受会有不同。大家可能会对野子这首歌中歌者这种撕心裂肺的唱法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试着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尝试体会歌者演唱时的状态,就像我们放下自己既定的思考和认知,去感受我们内心的孩子的感受,他在表达着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撕心裂肺?这种感知是比较重要的。


我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在心方向心分享的群里分享过关于个体心灵成长的目标和方向,当时我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成长的方向是拥有一种持久胜任的能力的“我在、我行”的感觉!今天,我会通过从小的经历、以及十年来我在心理学浸泡的历程、做咨询师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历程,以及背后的所知所想分享给大家,来去跟大家分享如何去理解我们内心中孩子成长的经历,包括这个孩子对于独立与依赖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带有理论的架构,这个理论基于婴儿发展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依恋等理论,还有近两年在做婴儿观察中总结的一些现象。


那我首先从我自己内心的孩子,包括我从小的经历来给大家谈一谈:首先,从这首歌明显感觉一个年轻的生命,有一种一个野种子想要发展成参天大树的,那种虽有小小的不安和胆怯,但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勇敢的微笑和挥手的愿望和其中的力量。这是一个真实生命独立的发展出自己真是抱负、理想和胜任感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伴随着独立与依赖之间纠结过程的变幻。这种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在我的朋友与我的来访者身上也会有所体现,他们内心当中的孩子部分的真实抱负、理想,甚至情绪、感受,最初是被压抑的,但是这种压抑部分会像野种子一样,就算被石头压住,它也会顽强的生长,他要长成他自己!

二、我的一些人生片段


* 虚假的自体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内心这颗种子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我是一个70后,我妈妈生我以后,很快就被检查出来肺结核,因为担心传染刚出生的我,就把我送到了外地的姑姑家。那时的我是那么小的一个婴儿,大家可以想象,特别如果你是一个母亲的话,你能感受到一个婴儿缺少母乳喂养和没有母亲怀抱的环境,这时候一种匮乏与分离的体验,会让小婴儿非常焦虑和虚无的状态。目前,我在做着婴儿观察的这样一种学习,去观察婴儿从出生到两岁的成长历程。我们通过心理学的理论能知道,我们在生命最早期,我们是需要最原初的一种与母亲紧密的连接到一起,在这环节来说,看来我这颗野种子在这一时期的“土壤”应该说不是很肥沃。


接下来,我这颗“野种子”3岁多回到了北京,回到母亲身边。慢慢长大过程中,我被教育并要求做一个听话的、懂事的孩子,我作身为一个男孩子的顽皮、捣蛋的真实的东西就慢慢的被驯化,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学起,我的成绩就很优秀,也乐于助人,会过分的无私地、宽容地去对待身边的老师同学。那现在我们现在知道这可能,或者肯定这是我虚假的自体在支撑了我这个阶段


* 在尚未得到之前,被告知:孩子,你要习惯失去。

大家听我个人的经历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作为小婴儿是有吸允母乳和被妈妈抱在怀里的本能的需求,这个需求需要被看见,那当儿童少年时期的我,体验着某些男孩的任性,甚至我夸大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全能的孙悟空的时候,我也需要被看见,包括青春期开始对性的懵动、独立发展自己的需求,也渴望被老师、家长和社会所看见。但是在我这颗种子里的这些需求没有被充分的看到,在这个部分,我这颗种子是有缺失的。


那这颗种子的真实需求如何被看到呢?那这颗种子,或者说这个孩子,只有去符合社会的道德、纪律、规范的行为,和可以被他人认可的情绪,这样才能被他人看到、接纳,甚至称赞。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被教导,你要听话,你是男子汉你不能哭,你不能说老师讨厌,好孩子不该有愤怒的情绪,当我长大些,被教导,不能早恋。包括会经常听别人说,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像我一样的感受,我的来访者、我的朋友也会有这种,连自己的情绪也要被管制,也需要在他人的许可下,才能够表达、表现,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这让我想起一句诗:在尚未得到之前,被告知:孩子,你要习惯失去。


我这颗种子在这种环境下,我感觉到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我是好像感到高兴,但又不能感到高兴;我好像感到愤怒,但又不应该有愤怒;我好像感到我胆怯,但那不是男子汉应该有的行为。虽然不断听到这种声音,但是每颗种子,包括我这颗种子,对真实生命的展现并不会消亡,它只不过是被暂时隐藏,然后它会蓄势待发……


* 广泛的焦虑

当我是十四五岁青春期开始的时候,这种广泛的焦虑就开始弥散着困扰着我,你给开影响了我的生活、学习。进入高中以后,我开始有了强烈的焦虑、恐惧,并开始有了具体的躯体症状,这时我选择了休学,我的父母、老师都非常着急。我现在想想当时的症状,当时我用这个症状,其实是在表达着什么,这个种子在表达着他的欲望、他的情感,我这颗种子表达的是:我需要被真实的看见。这些症状-我的心里疾病也让我最终走上了心理学的道路。


我在心理学近十年的摸索、成长磨砺,今天我虽然有时候也会感到不少的焦虑,但我发现我内心的孩子-这个种子,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所谓懂事的、听大人规则的孩子,我内心的孩子从要做给别人看,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感受、目标,而走到另外一种状态里面,我已经肯定的发现我心中的种子或者说孩子,已经逐渐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我有信心去寻找我所失去的;

有理想去探索尚未得到的;

有勇气去尝试并改进我的能力;

并且最重要的是,有情怀去面对上述三点都失败时的自己。

三、这个“孩子”如何成长、改变的


* 10年前第一次成为来访者,后来开始学习各种心理学课程,成为心理咨询师。


大概十年前,2005年左右,我开始成为一名来访者,来接受心理咨询,希望改变自己的问题。慢慢地我也喜欢上心理学这个学科,通过学习我也通过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并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走上了咨询师的从业道路。在刚开始时,我就大量的学习咨询师的技术技巧,包括催眠、完型、短程焦点、认知行为等等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会发现当我掌握了这些技能时,我真实的种子感受到的那种愉悦兴奋感,和内心有力量的体验。


* 开始学习精神分析和咨询的挫败

2009年开始,我开始学习精神分析,这其中的关于因果的逻辑,关于怎么理解来访者症状背后隐藏的含义,会让我更感兴趣,同时更加喜欢这门学问。同样在我把它应用资讯实践里去时,却发生了很多问题,就是我会过多的用我过多的主观判断去分析来访者形成问题背后的原因,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是很骄傲、很自恋的,以为我这颗种子已经很成熟,发展出很独立的能力了,然后用精神分析这个武器来解析我对面的来访者,但是我经历了很大的挫败,我的来访者越来越少,脱落率越来越越高,这个时候我的这颗萌发的种子的自豪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我自己选择的精神分析的这条路,带给我的是挫折和彷徨,当时我选择了更刻苦和广泛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得到成长和滋养。


* 后来开始做动力学的个人体验

在这之后,2010年左右,我开始选择做个人体验,这是我们咨询师去找其他更有经验的咨询师去做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我这颗独立的,想冲破压制的,从土壤长出来的这颗幼苗,那它这颗种子经历了风雨的挫折和考验、洗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去学习知识,这些知识带来了滋养,但慢慢更多的我感到来着我身边的老师、同学、同事、体验师、包括来访者,当我们真实的情感联结时我感到了那个种子更饱满的长大的感觉。


* 我的来访者也稳定起来

我会发现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慢慢的我感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我开始可以能够能不那么去想来访者是怎么回事,我怎么去解析他的背后的可能的一些内容。我发现我可以更耐心聆听来访者的一些感受了,我可以慢慢的陪着对方,为他的悲伤而伤心,为他的恐惧而感到不安,我为对方的改善而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微笑。同时,我也在体验着我的咨询师这样的点滴的。这些感受让我慢慢变得平静、稳定起来。


我的来访者也稳定起来,我的复诊率提高了,一切好像变得顺利了起来。最后我会把它归结到一个共情连接的的人性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性过程。这个过程我逐渐看到了“他人”真实的那个种子,那个野子发出怎样不同生长的委屈、呐喊、愤怒、哭泣。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我慢慢的发现了我的来访者不是和我这颗野子一样吗?同样都是需要被看到,被共情的联结,这个共情联结的人性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分一样,我们每个人的这粒种子只要被放在这些环境中,它自然可以生发、长大,并长成自己真实的样子。

字体

四、自体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和运用


* 咨询中的共情联结

因为我的理论背景是偏于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这个背景。按照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我们人类本质的需求,就是需要一个“共情联结的人性环境”,同时在这个心理的环境中我们被别人能看到,别人能理解到,被别人能够滋养到。这个别人就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这种共情联结可能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比较少的,相对于西方文化可能是欠缺一些的。所以可能,我们或多或少的,个体都带有这方面的一些缺失、缺损。那当我们后期进入心理学的这个环境去体验那些内心共情联结的时候,那这个过程也会对我,在我的咨询和生活中带来了一些很大的变化。


我会发现,我的一些点滴的情感被他人所能够理解,所能够回应到。那时候我心中的的那个种子会由衷的感到一种喜悦幸福,一种力量,那同时我也发现越来越有能力去体会、理解、共情到我的来访者,包括我的身边的朋友、家人。那更重要的是,当在我一个人承受一些挫折的时候,可能这时候暂时找不到人可以能够寻求理解,可以寻求共情的这样一个氛围。这个时候,我发现我会有能力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那些需求,和需求背后它的成因。这时候,我是被我自己的某个部分在做着共情的联结,在做着镜映。


* 咨询中的镜映

大家可能有人对镜映这词不太熟悉,那我发了一个图片,图中这个母亲抱着她的孩子正在哺乳,最重要的是你们看看这个母亲和孩子眼神的链接。就是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被母亲抱着,满意的吃着奶。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母亲的眼中,从母亲闪着光芒的眼中能看到自己的存在,那这个过程就叫做母亲在镜映着孩子。


那我会发现,随着我的这种镜映能力的提升,在我的咨询里边,我会更多的陪伴我的来访者,去体会他当下的这种情绪,他背后的需求,他的感受。我会较少的去干预、去解释,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理解、共情的这样一种氛围。那我的来访者,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他慢慢的在自发地成长着,他的种子在慢慢的长成属于他的那个样子。


* 和一个来访者工作的经历

我现在印象很深刻的有个例子,我的一个来访者,几乎我没有对他有个一个什么样的解释,包括他跟他早年父母的关系的一些诠释,他跟父母是怎么样的。但是就经过我这样的陪伴,在四五十次以后,他有一次很深沉的流了泪,回忆起去世的父亲,说出了对父亲那些纠结的情绪和内心最深沉的爱及不舍。


这是一种哀悼,他说出的内容使我很吃惊,因为他说出的内容,完全符合心理学里边对这样一种过程的一种解释。那这个来访者他的这种深刻的爱,哀悼,哀伤,它是一个疗愈的过程。那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到、和他探讨到怎样理解和父亲的这样一种关系。是他自发的,在那个位置上他能够去理解,能够去修通他对父母的怨恨和误解。这个过程是让我很吃惊的,因为我没有做工作,我只是在陪着他,我只是好像在提供这样一种共情的环境,这种阳光、空气、和水份。这个种子自然就长成了一个让我都很惊奇的大树,一个植物。


那同样的,在这样的一个共情的氛围当中,我和其他的来访者,也都在他们的行动、情绪、关系层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会有更积极的一些对自己的爱护,去锻炼呐、休息,然后去比较少纠结于自己内在关系的焦虑。那他们活的更自由,自主。就好像这颗种子在破土而出,在成长成一个他们更加真实的自己。


* 更成熟的、平等的依赖

那刚才我说的这个过程里边,已经经历过了这个种子,这个内心的孩子倔强的、声嘶力竭的想要挣脱,想要寻求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那种过程。他慢慢的变得成熟了,慢慢的去寻求依赖,寻求身边的这种连接。下面请大家再听一段歌曲——《鸿雁》。

听了这几句歌词以后,感觉会跟我们听那个声嘶力竭的野种子的那种呐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那它这颗想生发的野种子,当它独立出来成长完之后,它可能慢慢的也需要更多的连接,更多的依赖,更多的感受身边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包括其他种子和植物和它在一起的这种环境。


那这个就是依赖,这个依赖它不同于原始的那种埋没我们真实的种子的那种依赖,它更是一种更成熟的,平等的一种依赖。在这种连接中,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依赖,更可以说是一种滋养。那么,我也会不知不觉的感到,听到、看到、理解到我对面来访者内心种子的这种心声——这个孩子的声音。这个陪伴的感觉它非常美妙啊!从来访者的变化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喜悦,感觉到他们更稳定、更安全、更愉悦、更有力量。


* 我在、我行的胜任感

同时,作为一个给予他们这样环境的一个角色,一个咨询师感受到了我的这样一个真实的存在。我为我能够专注的看到、听到、感受到对方而感到喜悦。这种喜悦,是我能够胜任,我在我行的这种喜悦。它不同于刚开始野种子想要野蛮生长的这种状态,这种更平静、更稳定的喜悦。大家也可以想到这种类似的平和的喜悦。这种喜悦就想小时候,临睡觉前父母给我们讲童话故事的那种温馨的喜悦;有时,像我们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解出一道问题的那种喜悦;那更像我们和伙伴出去一起旅行、玩耍,陪伴的这种喜悦。


总之,我感受在他人的这种人际关系中,在独立和依赖并不矛盾的这种整合中,我感觉到了,这个过程中,我的这颗种子我在我行的这种胜任感。独立又不失连接的,这样一种更完整的一种满足和喜悦感。

五、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

上面我说的是我的这颗种子和内心的孩子的成长历程,那同时我也相信,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孩子,包括现实的孩子这样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什么呢?首先,小种子——一个幼小的孩子,需要一个更共情联结的环境,需要养育者给我们一个“自体客体”共情的一个经验,一种连接的经验,内心的孩子和现实的孩子从需要一个好的共情的母亲,然后经历恰好的挫折,变成它内心的人格的心理结构,然后慢慢形成一个内心更加成熟、独立,并且和依赖整合的这样一个状态。这个也是精神分析,包括自体心理学所倡导的健康的人格成长的轨迹。


我们内心的孩子,内心的种子独立和依赖的过程,我们更强调的是共情的人性环境,这个共情我是强调的。然而成长所经历的挫折,或者我们说的恰好的挫折,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这个部分我将在11月26日晚上的微课中讲(小编注:参看文末有微课具体介绍,感兴趣可以参加)。


关于理论学习的部分,我现在也在带着网络的小组和地面的小组。经过我们这个小组,都是长期的,至少半年的或者一年的这个历程。我们每周会定期、定时的在一起,去学习、去讨论、去体验彼此的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有认知的、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切身的感受、体验的提升,包括我们的感受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共情联结的环境。这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

六、结语

最后,我对独立和依赖,就是你和我的关系,尝试做个总结吧。内心孩子长大成熟,或是这个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后,既看到真实的“我”,也看到真实的“你”,还能看到真实的“我们”。在你中,找到我存在的意义;在我的存在中,让你获得你的存在的意义。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说的独立、依赖都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个体感觉到一个个体的存在,我们一个人不可能独立的存在在世界上,我们必须靠他人的这种印证,这种被看到而感受到我们自己。同样,他人也需要这种被看见。那我们就可以说,没有“你”就不可能有我,反之亦然。这个世界上有的不是每一个个体,有的是“我们”。


当你的这个种子感受到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我们的时候,那种原始的如婴儿幻想般的我们的时候。我们发现当你看到了我们,你那个种子,你那个独立的孩子,你那个自己也健康的,更愉悦自由的生长出来了。你也看到身边其他的种子也生长出来了,可能你是一颗桃树,他是一棵松树,我们各自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又不失连接,这样成为世界一份子的存在。


好了,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主要是通过我的感受带给大家一些体验和思考。思考背后你经历的状况,你背后经历的独立还是依赖的过程,是一个更早的追求独立的过程,还是更成熟的寻求独立和以来的关系的过程中。我也希望,能通过我十年的体验和做咨询师的经历,来带给大家一些从头脑中的逻辑知识到肢体上的实际体验,这样的一些帮助和一些启发。

问答环节

Q: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A: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上次分享过“我该如何存在?”,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但还是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慢慢的去生活中找到答案。


Q:我们自己怎么去往内看?

A:其实往内看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我们很容易从外界找原因,去外界找改善我们当下不舒服的状况的一些方法,包括一些认知。这个往内看的一个过程,首先,也需要一些他人看到你的一些经验。同时慢慢你会发现,你通过冥想、内观、聚焦的方式去感受一下自己目前身体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胸口有什么感觉?你的脑袋有什么感觉?感觉背后有出现一些什么词汇?这个过程,在我的网络小组里会有一个这样的教学的一个部分。


Q:什么是孩子喜欢的看到?

A: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它如果在我的眼前的话,我就会仔细去观察它,仔细的去看它。那自然能看到它想要被我看到什么东西,这个不是我们靠头脑能想得出来的,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专注于孩子,自然能看到它希望被你看到的东西。


Q: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既定的规则我们应该说服还是强制?

A:这里有个问题,你说规则定好了,但是好像孩子的父亲作为规则的执行者,还是在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这样就是人治了就不是法治了,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其中的人治,你们既不要说服也不要去强制,规则摆在那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总之,我们要向自体心理学鼻祖科胡特说的那样,我们要用一个“不带诱惑的深情,和不含敌意的坚决”去悟一悟。


最后再听一下《野子》。

是你吗?会给我一扇心房

让我勇敢前行

是你呀,会给我一扇灯窗

让我让我无所畏惧

我相信是你,一定是你

学习扩展

1、为了让大家对孩子、不管是婴儿期、儿童期、还是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更理解,也包括理解我们内心的孩子部分,更好的让“孩子们”成长。宋老师将在11月26日晚上给大家带来“恰好的挫折——”理解孩子(及内在的孩子)”的微课,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微课详情。


上次的分享(也就是本篇文稿的内容)由于时间原因主要是强调了“共情联结”这个部分。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即“恰好的挫折”这个部分也非常重要。上次提到对待“孩子”应该有不含诱惑的深情、和不带敌意的坚决。这个不带敌意的坚决结合在孩子经历“恰好的挫折”后将使得“孩子”拥有成熟的心理结构,拥有成熟的在独立与依赖间灵活转换的能力。

下篇的分享将会多聊聊规则、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我们家长或我们心理成熟的部分怎样去看待这些规则和挫折,并结合大家具体实例回答一些详细的问题。

分享将继续在微信群进行,想参加的同学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入群申请流程。


2、宋光伟老师将在11月29日开始带领线上学习小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点击查看:“理解孩子(及内在的孩子)让她们健康成长”线上学习小组



心方向心灵成长工作室

倡导专业关怀 以爱引领成长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实习成长摇篮


咨询热线:010-82359976

微信平台ID:newsoulvip

官网:www.bjnewsoul.com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锦秋家园9号楼405



关注后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相应文章:

书单 |恋爱 | 爱情 | 精神分析 | 催眠 | 意象对话 | 肛欲期 | 婚姻 | 亲子 | 抑郁症 | 死亡 | 拖延症 | 穷养富养 | 心理咨询 | 同性恋 | 共情 | 自闭症 | 焦虑| 分离焦虑 | 婴儿观察 | 危机干预 | 自杀 | 婆媳关系| 沙盘游戏 | 说服 | 全能自恋 | 个人体验 | 丁克| 隐形攻击 | 心理咨询设置 | 释梦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防御机制 | 强迫症 | 倾听 | 罗杰斯| 自恋 | 应激障碍 | 性教育 | 神经症 | 精神分裂| 边缘性人格| 心理剧 | 人格障碍 | 潜意识 | 俄狄浦斯| 强迫性重复 | 临终关怀 | 安全感 | 异地恋 |多重人格 | 断舍离| 分手 | 失眠 | 箱庭 | 假性自体 |神经症| 自我催眠 | 人际边界 | 沉默 | 缘分 | 性取向 | 实习 |咨询师| 更多关键词逐步更新中,回复“目录”可以查看所有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查阅宋光伟老师近期开设的《【心方向 · 微课】“恰好的挫折”——理解孩子(及内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号13810878403,获取更多心理学新鲜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