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3岁网红爷爷】他为什么成为感动沈阳十大人物?东大谢绪恺教授的诗和远方……

请收藏—— 东北大学 2019-04-09

1月31日晚,2017年度感动沈阳人物颁奖典礼在盛京大剧院歌剧厅举行,东北大学谢绪恺获评2017年度感动沈阳人物。

三十而立,你的名字载入史册;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教书育人一甲子,无欲无求无悔;为科学真理立说,为莘莘学子解惑。大师之大,在大学问,更在大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忘初心,不改本色。

一个判据,惊艳了学界;一生守望,感动了时光。青年成名,壮年担纲,老当益壮,你是扎根东大的栋梁。年过九秩未伏枥,犹向东大寄深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32ta02nl&width=500&height=375&auto=0


32岁提出“谢绪恺判据”

谢绪恺是四川广汉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被安排到上海民航局工作两年。应聘来到东北后,1952到东北大学(当时为东北工学院),历任电气工程系讲师,数学系副教授、教授,是当年东北大学控制理论“第一人”,并编著有控制科学早期教材之一《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据谢绪恺介绍,在自动控制科学领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1957年,中国第一届力学会议上,一位来自东北工学院年仅32岁的青年学者,大胆假设,缜密论证,给出了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新代数判据,成果令钱学森、华罗庚等学界巨擘拍案叫好。

复旦大学1959年出版的《一般力学》中,将这个成果命名为“谢绪恺判据”,清华大学教授吴麒、王诗宓主编的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将“谢绪恺-聂义勇判据”与世界公认的两大判据——“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并列,将原有的两大判据变成三大判据,国际控制学界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成果。

提起这次半个多世纪前的会议,谢绪恺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所在的小组共5人,一位哈军工的老教授讲完后,我第二个发言,步入会场时不觉眼前一亮,钱学森先生在第三排正中赫然就座,其后一排偏右的是著名数学家秦元勋先生,我内心非常激动,在汇报自己在线性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一些探索时,渐渐进入角色。”


学校“复课第一人”

正当谢绪恺在学术道路上意气风发地急行军时,却从一颗前途不可限量的冉冉新星,被打成在昌图农村改造的右派分子。在常人看来,这无异于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却不料成为谢老一个人生的新起点。

“回首我的人生,应该以1958年我下放到昌图劳动为转折点。到昌图劳动之前,我每个月能领到149.5元的工资。有一年假期,我翻译了一本书,就赚了3000元稿费。到昌图农村后,我看到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却无怨无悔,质朴善良,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分土豆给我吃,这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在接下来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谢绪恺以对学校最深沉的爱,对学生最虔诚的敬畏,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横跨自控系、数学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的近20门课程,他给数万名学子留下汗湿衣襟的背影。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说,就像大树离不开泥土,自己离不开学校和学生。

1970年,停课搞运动的学生在路上偷偷叫住谢绪恺说,老师,能不能为我们补补课?这句话让他热血沸腾,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风险,在由几个学生轮流“放哨”的宿舍里,谢绪恺开始给学生们补课,成了文革期间学校“复课第一人”。

1994年,理学院刚刚组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69岁的谢绪恺怀着感恩之情,老将出山,在学校最需要的时候,走上了理学院首任院长的岗位。这位早可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老人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披星戴月回到家中,认真思考并规划着理学院的未来。

谢绪恺非常注重人才引进,方肇伦院士就是他任理学院院长期间引进的优秀专家。他认为“站得高才看得远”,倡导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使理学院形成了用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传统。


高数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成名师者,必有大爱。2015年,已年届90的谢绪恺,深感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偏重演绎推理,学生学习起来倍觉吃力。他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写一本接地气的高数参考教材,让学生尽快地手握“高等数学”这块工科“敲门砖”。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

华商晨报

辽宁日报

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群众实践,本不该高居庙堂之上,谈起目前学生们普遍觉得高等数学比较难这个问题时,谢绪恺分析道:“我国现行的高等数学教材品种单一,而且偏重演绎推理,很难兼顾工科学生的特点。如果说数学系学生要学会数学是什么,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会用就行了。”

手写22万字书稿,手绘100多张图表,10余次校稿……2016年12月,《高数笔谈》出版了,虽然只有184页,却让人感觉沉甸甸的。

“我的《现代控制理论》课就是谢老师教的,学生时代我总去请教他,他对学问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忱,一直是我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教授对谢绪恺教授心系学校、心系学生的情怀充满了钦佩之情。

这本书出版后,谢绪恺把全部的稿酬都用于购买这本书,赠送给学生、同事和同行们,还为学生们在书上题写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

校党委书记熊晓梅在谢绪恺教授《高数笔谈》赠书仪式上表示,谢绪恺老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东北大学需要很多支撑,但最重要的就是像谢老师这种甘于奉献、执着守望学校和学生的精神支撑。

在完成了《高数笔谈》的出版工作后,谢绪恺教授笔耕不辍,努力为理工科学子打开一扇通往高等数学的大门,正在写作《高数笔谈》的姊妹篇《工数笔谈》,该书即将出版。

谢绪恺教授丹心育人的事迹被《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并先后刊登在《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成为涌动在东北大学和辽沈大地上一股温暖的正能量!


素材来源 | 光明日报 东北大学新闻网

文字 | 毕玉才 刘勇 王钰慧

图片 | 王刚

编辑 | 周洛琦

责任编辑 | 周洛琦 杨明 王刚

推荐阅读

▶听!东北大学“80后”委员的“大沈阳”情怀和东大胸襟

【重磅 | 卓越的你不能错过】权威解读:东北大学本科卓越教育行动计划

▶【今天,为什么中外媒体都在关注他!】东大王昭东教授应邀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

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寒假,免费好书带回家

▶雾·凇 | 这些你在梦里错过的东大美景


↓↓↓为东北大学,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