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多样、合作 | 谈谈2018“铸星论坛”的关键词

打造学术新星的 微软学术合作 2021-04-28



9 月 6 日,来自国内 10 所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12 位青年教师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参加 2018 年 “铸星论坛” 。他们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 “铸星计划” 的候选人,论坛对他们而言,远不止于一场“面试”,更是与其他青年学者、MSRA 资深研究员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探索未来创新和开拓性研究的良机


此次论坛邀请了 MSRA 学术合作总监马歆、MSRA 首席研究员谢幸博士、MSRA 首席研究员杨懋、MSRA 资深研究员秦涛、MSRA 主管研究员罗翀和 MSRA 学术合作经理石贝贝担任论坛主席。 


合影

年轻有活力:面向青年学者的造星计划

 “年轻、有活力”,这是今年论坛参与者给谢幸博士留下的最佳印象。


据统计,今年的 12 位青年教师,平均毕业时间还不到 3 年,平均教龄更是不到 2.3 年。他们的研究潜力已逐步展现,只待一个更大的舞台。 “铸星计划”即是本着这样的初衷建立:发现和培养新一代青年学者,使其成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更多了解铸星计划,请点击:铸星闪耀 | 听访问学者们聊聊在 MSRA 做科研的那些事儿)。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伟男老师


年轻并不意味着稚嫩和轻浮,相反,在今年的青年学者身上,谢幸博士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态度。来自天津大学的张鹏老师研究的课题为“量子力学和深度学习启发下的语言模型及其应用”。谢幸表示,张鹏的研究很有想法,特别是在外界并不太认可的情况下,他还是能坚持自己的研究,这就是做学术的态度和精神。


天津大学张鹏老师


“铸星计划”自 2008 年推出以来,全国已有 135 名优秀青年学者参与其中,也因而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主力。他们中不乏 CCF 优博、青年千人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更有人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2008 年 “铸星计划” 的参与者、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被相继评为 ACM、AAAI 和 IEEE 会士,包揽了 AI 领域大满贯。清华大学的唐杰教授于 2009 年参与了 “铸星计划”,今年则成功入选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多样与交叉:研究方向百花齐放

此次论坛分为两个分会场,12 位学者的研究课题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视觉多媒体、数据挖掘和社会计算、系统和基础架构等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来自中科院大学的任文琦老师在听了其他同行的分享后感慨,“见识到了很多其他领域的‘大佬’!”南京理工大学张姗姗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觉得这次的论坛给了她了解其他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很好机会。来自中科院的黄群老师表示,此次论坛体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南京理工大学张姗姗老师


谢幸博士则评价:“今年的论坛还体现出了很好的‘学科交叉性’,例如深圳大学廖好老师的研究很好的将物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


深圳大学廖好老师

 

12 位老师的研究课题如下:

 


培养+合作:引领中国研究新方向

论坛伊始,有幸邀请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礼栋博士向来宾分享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和最新成果。周礼栋博士认为,铸星论坛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契机,更是 MSRA 寻求与各位优秀青年教师展开长远合作的平台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周礼栋博士


马歆总监表示,“铸星计划”致力于帮助和培养青年学者进入新的研究领域,带动研究水平进步。这也与很多学者加入该计划的初衷不谋而合。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幸博士


在黄群看来,MSRA 的优势在于既有的实际产品经验和业务场景,可以清晰地了解研究需求,又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大批优秀的研究员。“这是高校和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黄群老师希望在参与“铸星计划”的三个月里,能将自己在网络调度方面的经验与 MSRA 的优势相结合,在指导研究员的帮助下,从拥塞控制、流量工程、新能诊断、错误检测和预测等四个方面改进自己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的冷静文老师也做了很切实的合作规划。他希望通过“铸星计划”,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系统结合的领域展开研究,探索如何更加智能地管理如数据中心这样的大规模计算系统中的资源分配以及调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于微软现有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产品的可能。


而这三个月的合作并不是终点,周礼栋副院长、马歆总监和谢幸博士都谈到了长期的合作,希望通过“铸星计划”和国内优秀的青年学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达到双赢效果,共同开创和引领中国相关研究的新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