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学者 | 一个讲了二十年的故事,一项改变了一批人的奖学金
2020 年“微软学者”奖学金已开放申请!获奖者将得到科研资助基金、研究院实习机会以及与图灵奖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详细申请方式参见文末~
荣获 ACM、AAAI、IEEE、AAAS、IAPR 人工智能会士“大满贯”的首位华人学者,首位当选 AAAI 程序主席的华人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29 岁获评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杰青……这些光环都集中于同一个人: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周志华。
倘若把时针拨回到二十年前,1999 年,那时的周志华还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念博士一年级。彼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叫“微软中国研究院”,扎根中国尚不到一年。
也正是在那一年,一项名为“微软学者”的奖学金,将周志华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系到一起。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微软学者”发掘、鼓励了一大批亚太地区计算机领域的优秀博士生开展研究工作。他们的成长,也正是亚太地区计算机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 年,第二十届“微软学者”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洪小文(后排最右)、副院长刘铁岩(后排最左)合影
一笔对年轻人的投资
1999 年, “微软学者”奖学金正式设立,获奖者将得到科研资助基金、研究院实习机会以及与图灵奖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奖学金专门面向低年级博士生,这是一笔对年轻人的投资——在科研起步阶段,微软期待用最好的资源帮助他们实现科研腾飞。
虽然已过二十年,周志华依然对当年面试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似乎跟张亚勤博士、沈向洋博士、黄昌宁教授聊了聊自己做的事和科研价值观、方法论,在张宏江博士和李劲博士那里做了几道数学题、智力题,郭百宁博士那里是在白板上写了一个小程序,跟李开复院长是一起午餐边吃汉堡边聊。”第一届“微软学者”的面试,是让候选人与研究员们一一面谈。
第一届“微软学者”合影,周志华为后排左四
周志华认为自己比较“赚”,在博士低年级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继而得到了两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
“那时国内科研经费很缺乏,别说学生,连老师都很少有机会出国开会。”周志华说,即使是他开始在南京大学当老师后的好几年内,经费也只够每年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得到“微软学者”奖学金的支持参加国际会议,帮助周志华拓宽了视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决定毕业后进入学术界工作。
“当时学校出国开会的人少,所以回国后我还被安排在学校做公开报告。余凯(地平线创始人)告诉我,他听了那场报告之后到宿舍找我,从此踏上人工智能之路。”可以想见, “微软学者”给予周志华的机会,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时的一批年轻人。
1999 年暑假,通过“微软学者”提供的机会,周志华在研究院实习了两个月,导师是张宏江博士。“研究院给我们的待遇好,科研也是直接跟大牌研究员。”周志华说。
两个月的实习虽短,对他的帮助却延续数年。“当时在学校查找国外文献很困难,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互联网,看到的资料常常是别人做完了 4、5 年的成果,这后面若干年别人在做什么只能靠‘猜’。”周志华说,“当时在研究院第一次接触到 IEEE 数字图书馆,大开眼界,我带了很多论文回学校。我们学校大概是 2004 年左右有 IEEE 数字图书馆,在此之前,这批文献就是我最重要的‘食粮’。”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涛也对当年获奖后的经历印象深刻。2006 年获得“微软学者”后,秦涛又很快获评微软亚洲研究院最佳实习生,并因此获得了去美国访问和在比尔盖茨家参加烧烤晚会的机会。秦涛记得当时的气氛很轻松,盖茨穿着休闲装,大家围着他提问,秦涛则提了一个关于“红海”和“蓝海”的问题。
除了去盖茨家做客,秦涛的美国之行还包括参访美国微软总部,那里的资深研究员不仅与到访学生交流了科研、产品的具体问题,还分享了他们关于整个信息科技领域的认识。对于年轻人,这些经历都弥足珍贵。
预见学术潜力
在“微软学者”的评价体系中,论文数量并非最重要的标准,学生的学术潜力则是更为核心的要素。
从学术新人到面试官,秦涛得以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这项奖学金。“当年获得‘微软学者’,让我更加坚定了做研究的信心。”现在的他则更理解了背后的选拔标准:“看重的是研究的影响力。有些同学论文数量很多,但没有一个聚焦的主题,那还不如有些学生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这种就会觉得特别了不起。”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使命一脉相承,“微软学者”保有着“推动计算机科学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初心。“这些获奖者都是‘明日之星’,希望他们以后能在学术领域深耕,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对科学研究对社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这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 秦涛说。
“微软学者”对学术潜力的预见已有许多案例。在第一届“微软学者”的“明星班“中,周志华、谢幸、周昆等在当下闪亮的名字都赫然在列。这份对年轻人的投资,已经反哺全球学术界。
2009 年“微软学者”、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副教授 Yuichi Yoshida,在时隔八年后又夺得 2017 年“微软研究奖(Microsoft Research Award)”。这是日本情报处理学会(IPSJ)所设奖项中对于年轻研究者最有声望的奖项,微软日本 CTO Akira Sakakibara 在授奖时如此评价,“Yuichi Yoshida 正在引领的研究是如此重要且有趣。”
Yuichi Yoshida(中)获颁“微软研究奖”
最右为微软日本 CTO Akira Sakakibara
“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微软学者’提供了很大帮助。” Yuichi Yoshida 说。作为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他是京都大学的顶尖学生,但他仍需要一个推力。
“‘微软学者’让我不用再为差旅费担忧,同时,当你申请一份研究工作,‘微软学者’就是你能力的绝佳背书。”“微软学者”甚至还成为了他作为一个“好儿子”的背书。Yuichi Yoshida 说,他的母亲将获奖证书挂在家里,向左邻右舍炫耀。
“微软学者”还成功帮助一些人定义了自己的潜力方向与心之所向。
Jun Kato 本将自己定义为“在学术界或产业界都能找到乐趣的人”,所以硕士期间,他曾在日本微软做软件工程实习生,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实习助理。
但“微软学者”让他的天平倾斜了。2012 年获得“微软学者”后,他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对他而言,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实习经历,在这里,他的研究视野变得更大——他不仅能与自己所在的人机交互(HCI)领域的研究员合作,这样的合作还拓宽到编程语言(PL)领域。此后,他又来到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实习,跨领域合作也在这里被延续。
Jun Kato(前排中)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期间,
同组同事为他庆祝生日
两段实习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的论文被 ACM UIST 2012 和 ACM PLDI 2013接收,这两大会议分别是人机交互和编程语言领域的国际顶会。
此外,“微软学者”提供的科研资助基金帮助他做出了出色的科研成果,相关论文不仅被人机交互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 ACM CHI 2013 接收,还获评大会的荣誉奖。
“微软学者”带来的这些经历,让 Jun Kato 决定走研究之路。“都试过了”的他从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日本国立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这里,Jun Kato 继续着他实习时找到的人机交互、编程语言跨领域研究。他也见证了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人机交互与编程语言的跨领域互动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优秀”鞭策“优秀”
“传承”是这二十年间绕不开的关键词。前辈学者们的斐然成绩,“微软学者”自带的耀眼光环,鞭策着一代代获奖者不断向前追赶。
在 2011 年的“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大会上,硕士二年级的岳焕景第一次了解到“微软学者”。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与多媒体组实习的她,看到“组里的兰翠玲师姐、天大的郝强师兄都获得了这个奖项,洪小文院长给他们颁奖”,心里非常羡慕。
岳焕景想不到,当时还在科研中挣扎的自己,能在两年后将“微软学者”收入囊中。
2013 年“微软学者”岳焕景
她的导师们在其中提供了重要帮助。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的孙晓艳,鼓励岳焕景沉下心来一步步前进,她们一起讨论问题、设计实验,奋战到午夜,更有时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的吴枫接力,在后半夜帮助她修改论文。终于,岳焕景在博士一年级就做出亮眼成绩,她提出了基于云的图像编码与处理方法,在多媒体计算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岳焕景仍记得获评“微软学者”后与图灵奖得主共进午餐时听到的一番话:“我相信现在你们能拿到这个奖,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做得出色”。“微软学者”让她对科研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勇气,这也间接促使她回到母校天津大学任教,继续科研工作。
多年来,韩国首尔大学副教授 Bohyung Han 也在持续推荐自己最优秀的学生申请“微软学者”。“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奖学金项目,它不对获奖学生及其导师施加限制,而且毫无保留地提供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在内的好机会。”Bohyung Han 如此阐述他持续推荐学生的原因,“‘微软学者’更是唯一一个由顶级国际公司设立、用于支持韩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奖学金项目。”
Bohyung Han 参与 2019 “合作创·研”年会圆桌讨论,
探讨“如何培养计算机科学家”
Seunghoon Hong 是 Bohyung Han 推荐并获奖的学生之一。“微软学者”对他的重要价值在于,为了撰写申请使用的科研陈述,他第一次深入思考了自己的长期科研目标,并与导师 Bohyung Han 讨论,“对于低年级博士生,这是一段很棒的经历。每当我尝试去解决新问题,它都让我从更大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研究。” 他说。
Seunghoon Hong 是“微软学者”中不少见的“二战上岸”学生。2013 年,他首次申请但并未成功;2014 年,渡过了科研挫折期的他带着新的工作成果再次申请。
他依旧记得自己的紧张与窘迫,即使这已是他第二次参加面试。讲解 PPT 时,他竟读了一份错误的手稿,直到 PPT 播放至第三页才发现。面试官们用轻松的气氛带领他化解尴尬,并帮助他重新开始展示。渐入佳境后他才发现,与其说是面试,这更像是一场学术交流,他可以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分享自己的学术思考,即使这些思考还“杂乱无章”。
2014 年的获奖帮助 Seunghoon Hong 说服自己:我正在进步,我研究的是有价值的问题。这为他的科研提供了很强的正向驱动力,“‘微软学者’鼓励我在新的研究问题和环境中追逐更多挑战,是它塑造了今天的我。”现在,他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担任助理教授。
Seunghoon Hong 上台领取“微软学者”奖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与“微软学者”缘分历久弥新的周志华,已有七名学生获奖,而他的夫人姜远,也是 2002 年“微软学者”奖学金的获得者。
2016 年“微软学者”夏应策和 2018 年“微软学者”吴郦军是秦涛组内的两位实习生,他们也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博士生。“我们也鼓励研究院的实习生申请‘微软学者’,对他们,我们有更高的期望。”秦涛说。
秦涛(左)与夏应策(中)合影
“‘微软学者’是优中选优,这些亚太地区最棒的年轻学者有无穷的能量去互相激发,所以我们为获奖者建立了社群,期待将为他们提供的帮助拓展到很长的时间维度。” “微软学者”评选委员会成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马歆说。微软亚洲研究院还特别组织了博士生论坛,邀请“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提名奖获得者以及高校推荐的其他优秀博士生参加,为这些最优秀的同龄人搭建了激荡思维的平台。
二十年间,来自亚太地区 50 余所高校的 429 名优秀博士生被授予“微软学者”。“看到一代代‘微软学者’不断成长,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了耀眼成绩,我们深感自豪。期待与大家共同见证‘微软学者’项目与亚太计算机领域的下一个二十年。”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发掘,予力,传承,“微软学者”的初心从未变换,而这些在计算机领域闪亮的获奖者名字,也正是“微软学者”的最佳注解。
2020 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申请资格
· 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或韩国攻读博士学位;
· 获得导师的推荐和至少一名同领域专家的推荐;
· 研究方向与微软研究院相关;
· 2020 年度中国大陆的申请者须为 2017 年 9 月及之后入学的硕博连读或直博生,或 2019 年 9 月及之后入学的普博生。
申请截止日期:2020 年 6 月 30 日
申请办法、评审标准、申请材料等具体要求,详见 2020 微软学者奖学金项目主页,点击“阅读原文”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