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 Dialogue|关于内卷与反内卷、建立学术社交网络,她们这样说
编者按:
作为尚处求学阶段的学生,该如何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学术社交网络?面对日益“内卷”的社会环境,该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并达到自洽?带着问题与期待,女孩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Ada Dialogue 中聆听前辈的分享、提出当前的困惑、交换彼此的故事。
11 月中旬,微软亚洲研究院 Ada Dialogue 第七期成功举办。本期活动邀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数据、知识与智能组的主管研究员黄丹青、副研究员于智薇为女实习生们分享了她们的经验与心得,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孙丽君也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Ada Dialogue 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特别为女实习生们举办的交流活动,期待通过帮助女实习生与女研究员、工程师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来帮助她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Ada Dialogue 第七期活动现场
本期嘉宾
黄丹青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于智薇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有意识地建立学术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也是重要渠道
Q: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学术社交网络?
于智薇:
疫情之前,线下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所,在讨论学术之余一起观光,社交会很自然。如今许多会议转变为线上模式,频率大大降低,也没有线下会议中天然的亲切感。所以现在许多学术社交主要基于社交媒体,许多研究者会在账号中分享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同领域其他研究者会点赞并留言分享观点,由此能够认识许多同一学术圈的人。当你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别人也有相关计划时,就会产生合作机会。
对于实习生而言,微软亚洲研究院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线下社交场所。研究院的科研氛围非常好,大家处于同样的阶段、有同样的目标,可以自然而然地交流科研兴趣、申请经验等话题。研究院也有一些科研交流社群,比如大家会分享写论文的注意事项,也会举行一些活动,邀请研究员们做分享。
我以前也没有很注重社交,但现在发现当想要超越并行的、零散的研究,把领域内的人聚集起来做更大的事时,社交其实非常重要。我是从其他领域转到知识计算相关领域的,领域内有很多比我更资深的研究者,我会主动联系他们去问问题。有效社交能够帮助大家少走弯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一些论文之所以发表出来是因为分比较高,但这和它是否有意义未必等价。想要知道其中潜在的“坑”并进行方向选择的话,真诚的交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智薇
黄丹青:
我在博士阶段也没有很重视社交,反而是在工作之后才意识到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蛮内向的人,我也不会很热情主动地和别人建立关系。但与普通社交网络相比,科研网络更注重技术含量而非社交属性,不需要刻意维持关系。
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有几个想分享给大家的点。首先在社交中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明确对方的研究方向及其在科研方面的聚焦点。交流也需有来有往,自己要有内容可以拿出来说,不能只是对方单向输出。
其次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科研社交网络,比如有的实习生的导师会主动联系研究院进行交流访问。我博士的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工作后转向智能设计领域,跨学科的研究非常需要和设计专业类的人交流。我在刚入职的时候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同事的行动以及研究院时常举办的研讨会让我意识到是需要主动和人交流的。后来我会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清华美院来交流的时候主动报名、做展示、添加联系方式等等。公司还有一些 Mentorship 的项目,以前我觉得聊人生、聊职业规划这些比较虚的内容作用不大,今年开始参加之后感觉收获还是很丰富的。对于这种技术之外的活动,大家可以带着问题去交流。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建设个人品牌,主动给自己贴上合适的标签,增加可见度。比如有些会议海报上会贴演讲者的个人网站二维码,列清自己的方向和成果,这让才能让别人在有相关机会的时候能够联想到你。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黄丹青
Q:自己平时会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一些大牛,该如何能和他们建立联系?
于智薇:
如果你们的事情是一致的,自然有机会进入对方的视野;如果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也没有必要刻意建立联系。社交是自然发生的事情,拥有共同目标时自然会碰到,强行创造机会也只会造成尴尬场面。当然关注大牛的账号并学习是可以的,并且要善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推荐功能,巧妙运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了解科研资讯。
不做无谓的内卷
热爱是最大的科研驱动力
Q:内卷和反内卷,我该如何选择?
于智薇:
作为研究者,在时间分配上会比较自由,但想要做好研究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我认为“想卷”还是“不想卷”这件事是有自由度的,如果你对自己的目标已经问心无愧,剩下的时间自然是可以去玩耍的。有时候大家可能会有一种羞于享受生活的心态,我认为在保证目标、完成工作之余可以给自己放个假。如果你的习惯是弹性工作,也没必要刻意追求今天只工作多少小时、周末一定要休息,可以在不断调试后慢慢形成一个稳定的、令自己舒适的工作生活模式。
如果面临着未来目标和理想状态的不匹配,比如想一年做出一个或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作,又想多休息玩耍。二者并存是不太现实的,这时就要取舍:要么根据当前状态调整目标,要么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主要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专注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了。
黄丹青:
我和我们组都不是特别卷。我个人认为卷是可以的,特别是博士刚开始的一两年,社会环境和同辈成果带来的压力能够逼迫自己做出一些成绩。但要卷对方向,始终记得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不要和同行进行无谓的竞争。要先跟以前的自己比,再根据社会要求设立更长远的目标。
当然是否感受到卷也和时代发展有关。四五年前大家的目标一般是一年发一篇顶会,一年发 8 篇的人可能会上热搜,但现在的情况是一年得 20 篇才能上热搜。我认为科研初期可以追求论文数量,到后面要更追求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整个行业看重的候选人的专业度而非论文数量。
有一些公司或许会存在加班文化,员工难免产生有来自外界的内卷压力。但如大家所公认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科研环境很宽松。我们鼓励课题组之间、产品组和科研组加强合作,在共同的目标下协同前进,因此不会陷入无用的竞争。
Ada Dialogue 第七期活动现场
Q:感觉越长大开心的阈值反而越来越高,该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开心的状态?
于智薇:
完成一件事后允许自己适当休息,完成一个目标后给予自己适度奖励。同时也要拒绝让你不开心的事,比如如果某个课题实在不喜欢也不擅长,可以和老板沟通换题并讲明原因。
黄丹青:
我的自我满足度比较低,会因为一些小事开心,达到自己内心和社会要求的平衡也会开心。
Ada Dialogue 第七期参与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