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可凡:俗世里的传奇

曹可凡 夜光杯 2019-09-22


分寸,是周小燕先生留给世间最后的艺术箴言,也是她毕生的行为准则,更是创造俗世传奇的人生底色。
作者与周小燕教授
因为拍摄一部纪录片,得以重返曾经实习过的“瑞金医院”。步入院史陈列室,仔细端详墙上悬挂着的医学大家照片,诸多往事袭上心头。
“瑞金医院”脱胎于“广慈医院”,内外科均实力雄厚。内科由邝安堃教授领衔,名医云集,外科同样如此,只是风格不同,分“法比派”和“英美派”。“法比派”大都留学法国和比利时,灵魂人物为傅培彬教授。董方中教授则是“英美派”中坚力量。尽管人生经历相异,对疑难杂症和医学理念各抒己见,却又相互尊重,绝无门户之见,可视作“和而不同”典范。不管来自哪个派别,老师们对操作流程都有严格规范,譬如打结一律用左手,即便像阑尾那样的小手术也必须按规则切口,来不得半点马虎。曾经有幸随傅培彬教授参加一台“疝气”教学手术。傅教授一边操作,一边询问局部解剖,我们若一时答不上来,他也决不斥责,而是耐心解释,直至学生弄懂为止。至于董方中教授,我们没能听他授课,却也常常会在医院里见到他的身影。在“瑞金医院”实习,时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教授们的着装大都比较朴素,但董方中教授却开着一辆红色跑车出入医院,且西装笔挺,左侧上衣口袋还放着一块白手口袋巾,气宇非凡。从其他外科医生口中得知,彼时的董方中医生被泛美航空公司聘为高级医学顾问,待遇与其他医生自然有悬殊。据说:“董方中医生的上衣口袋里始终放着一支牙刷,就是为了随时外出会诊。他查房时也总是西装革履,斯斯文文。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但一旦上了手术台,立刻化身为‘棺材板里能救活人’的神医,‘出神入化’的快刀手。”只可惜,无缘亲眼目睹。
董方中教授
很多年后,偶然看到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两对夫妇微笑着面对镜头,左边是董方中和太太李杏芳,右侧竟然是张骏祥周小燕。这两对夫妇究竟是何关系,百思不得其解。待“可凡倾听”开播前夕,前去采访周先生时,方才知道原来董方中医生是她亲舅舅,但年龄相仿,只差3岁。当年,张骏祥与周小燕结婚,便借董方中医生家办了一桌喜宴,招待亲朋好友。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音乐学院举办追思会,说及家中两代人和周恩来的友谊,小燕教授激动不已,忽然呼吸窘迫,晕倒在地,幸亏董方中医生及时赶到医院,与其他医生通力合作,这才使小燕老师转危为安。
董方中夫妇(左)和张俊祥周小燕夫妇
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当董方中先生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圣玛利亚医院深造时,周小燕正在巴黎备受煎熬。抗日战争爆发,刚满20岁的周小燕以一曲《长城谣》,激励无数抗日志士。小弟弟德佑未满19岁便牺牲于抗日运动,为防不测,小燕与大弟弟天佑一起远赴巴黎求学。前往巴黎途中,站在船头,扑在栏杆之上,周小燕凝视着翻滚的波浪,心中默祷,期望自己未来的生活如同大海一般,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不想,一语成谶。到法国没多久,巴黎沦陷,纳粹铁蹄肆意践踏法兰西大地,战火四起,所以,小燕先生常打趣道:“The war follows me everywhere。”和弟弟一起逃难过程中,弟弟突发阑尾炎。由于断电,手术无法进行,弟弟在冰水里泡了一夜,转成肺炎。一个年轻的生命瞬间陨落,小燕遭遇人生最低谷。而在此时,萧子升和凌卓,一对慈爱的夫妇出现在了小燕的生活之中。萧子升是诗人萧三胞兄,与毛泽东、蔡和森同为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得意弟子,人称“湘江三友”,因其性格温和,毛泽东称其为“萧菩萨”,彼时在巴黎李石曾创办的中国国际图书馆任馆长,其妻凌卓为画家,文学造诣高深,林语堂评论她“口未尝出一恶语,手未尝作一恶事,心未尝起一恶念,她天性之厚也。”这对菩萨心肠的夫妇用慈悲与爱温暖着小燕日渐枯寂的心灵。也是在萧子升凌卓家,小燕有缘与潘玉良相识,也常应邀前往潘玉良画室做客,潘玉良居住在拉丁区的一个阁楼里,宛若歌剧《波西米亚人》里的场景,画室里有不少裸体素描,以及少量几幅油画。在小燕记忆里,潘玉良笔下的景物人体与其长相简直天壤之别。潘玉良也给小燕画过一幅肖像,可是小燕觉得不像,竟未取回,直到多年之后,这幅肖像才随潘玉良其他遗作,一起回归故里。
潘玉良画周小燕肖像
周先生晚年开启艺术第二春,忙于声乐教学,桃李满天下,但也不得不抽出时间照顾年老体弱的丈夫。张骏祥先生为体位性低血压所困扰,有时,身体位置稍一变动,就会昏厥,危及生命。为此,周先生总不离开骏祥先生半步,曾多次舍弃担纲国际声乐大赛评委机会,但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长城音乐会”,周先生竟奇迹般登临长城,身着黑底红花旗袍,与学生共同吟唱《长城谣》。当“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旋律响起,数千羽白鸽凌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直播结束,周先生又匆匆赶回上海,以免骏祥先生担心。
长城音乐会
当生命之舟慢慢驶向终点时,躺在“瑞金医院”的病床上,周先生常会回忆起与骏祥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譬如有一次周先生登台演唱,得知丈夫会来欣赏,故演唱时用力甚猛,结果遭骏祥先生“讥讽”,“那简直是声嘶力竭,鬼哭狼嚎。”周先生起先感到委屈,但细细琢磨,觉得丈夫说得在理,艺术要讲究分寸,太过与不足,均会损伤艺术的完整性。说完这则轶事,周先生冲我笑了笑:“艺术要有分寸,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分寸,是周小燕先生留给世间最后的艺术箴言,也是她毕生的行为准则,更是创造俗世传奇的人生底色。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7月高点击率美文:

上海人的熟小菜

弄堂里的回味

高高的跳伞塔

哪吒:带着“烟熏妆”的魔童

一双筷子的家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