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到九层楼去

陈苏 夜光杯 2021-07-31

永远的武康大楼,说不尽的九层楼记忆。

一个温煦的周末下午,从话剧中心出来,坐上沪上唯一途经武康路的公交车548路,车窗外的景象令我瞬间产生魔幻之感:窄窄的街上时尚男女浩浩荡荡,各种摆Pose拍照的,网红冰淇淋店前排队的,罗密欧阳台前驻足的……武康路“出圈”也并非一年两年了,不过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眼前的闹猛与其曾经的僻静反差实在有点大。

沿武康路往南的人流,无疑是向尽头的武康大楼汇聚,那是网红打卡地。这座矗立了近百年的船形建筑,如今每天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镜头。对面的花坛一年四季人头攒动,这里有着最佳拍摄视角。在褐色“巨轮”的映衬下,长发飘飘的女孩穿越斑马线,风衣下摆轻舞飞扬,多有范儿。不过要拍出这样的场景,难度越来越大。这个路口人流络绎不绝,国庆期间更是达到每天2万人,出动了交警来优化路口信号灯的“绿信比”。

我对武康大楼的情有独钟,并非它今日的傲娇地位,而是它曾经的市井气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少有人晓得这幢建筑前世叫诺曼底公寓,更不晓得是邬达克的杰作。武康大楼高八层,附近的居民都习惯称之为“九层楼”,应是加上了楼顶平台吧。

那时我家住在武康路和兴国路之间那段湖南路的一条弄堂里。从弄堂出来,往东到武康路右转,过了泰安路丁字路口一百多米,就看到九层楼庞大的有天井的北侧;从弄堂出来往西到兴国路左转,道路尽头迎面可见九层楼巍峨的“船头”。从小囡的视角看,九层楼这艘停泊在武康路和淮海中路夹角的“巨轮”,如同一个神奇的存在,兜兜转转绕不过它。最要紧的是,九层楼南侧底层长廊开着一排店。只要大人招呼一声:“走,到九层楼去!”小囡欢呼雀跃。

九层楼最西端的食品店是小囡最向往的,尤其是冰砖从大冰柜里现身的时刻。如果记忆没重叠,一旁的副食品店卖过熟食。在计划经济年代,熟食可是很奢侈的,只有来客人,大人才会吩咐小囡:到九层楼去!买熟食的队伍在店堂里绕了几个圈,等待百叶包、红肠、烤麸等出现在玻璃柜台里。再往东是一家洗染店,当时普通家庭没有送洗衣服的习惯,不过小辰光对“染”倒是很好奇。一旁的药房是学雷锋的好去处,帮忙糊糊小药袋。文具店小而狭长,小囡们通常只是过过眼瘾。最东端的剃头店也就是后来的紫罗兰,老百姓逢年过节才舍得进去弄个头发。我们在九层楼的长廊里走来走去,不敢贸然走进公寓高敞的门厅,只在门口张张,看电梯哐啷哐啷地上上下下,光洁的石磨地令人感觉凉飕飕的。听母亲说九层楼上住着许多文艺界人士,有次买早点排在孙道临后面,还享受了一回“巨无霸油条”。

九层楼对周围居民就像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地标。从我家到九层楼的三种走法各有其趣。最常走的是从湖南路到武康路右转,也是平日上学的路。转弯角上有家烟纸店,店堂里只有一个女营业员,话梅、粽子糖、盐津枣在玻璃瓶里考验小囡们的意志。只有春游或秋游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让母亲买只酥蛋面包。从小我们管这家店叫“曼丽”。现在它依然在,只是换了容颜和英文名。

另一种走法是从湖南路到兴国路左转,或从弄堂里抄近道到兴国路,两旁房子破落,不过穿弄堂更好白相。说到弄堂,无论从武康路还是兴国路去九层楼,都会经过武康路280弄。这是一条两头贯通的弹硌弄,淮二小学(后恢复世界小学校名)就在弄口。放学回家如果不走寻常路而往兴国路方向走,老房子之间有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窄缝,又暗又脏,但穿越过程如同小小的探险,回到家,脸还是红扑扑的。

还有一种走法与藏着女生秘密的弄堂有关。不知从何时起,女生之间炫耀的不是花花绿绿的糖纸头,而是一种亮闪闪的“商标”。来源就在武康路通向淮海中路的一条弄堂,穿出去没多远就到九层楼的南侧。弄堂里有个车间,伴随着机器声,一版版色彩斑斓、类似塑料的“商标”被加工出来。每枚如长方形书签大小,图案细密,上方圆形貌似LOGO,背面像是银色涂层。有些次品被阿姨随意丢弃,这可成了女生们的宝贝。放学就去眼巴巴地等着,如果捡到成版的,简直眼热煞人;即使是一缕缕的边边角角,编织成小鹿或灯笼,夹在书里也百玩不厌。至今不晓得那些“商标”究竟是什么材质、派什么用场,但带给附近女孩子的快乐是独一无二的。这条弄堂就是现在霞飞别墅所在地。

武康大楼的网红范式依然会持续,九层楼的独特记忆却只属于某个朋友圈。我们在全世界行走,来来往往的终究是过客。每个人梦绕神牵的还是童年走过的那条熟悉的路,那个亲切的名字,它们永远属于精神的故乡。

附录:雨后的武康大楼
沈继章

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旅居上海的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武康大楼外形呈三角形骑跨在武康路、天平路、余庆路、兴国路及主马路淮海路上。从空中俯瞰,它犹如一艘巨轮航行在大上海。

武康大楼颜值高,本身也有着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居住过上海文艺界多位名人如孙道临王文娟夫妇、吴茵、郑君里、王人美等,所以一直是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很多电影的取景地。电影《喜欢你》里金城武和周冬雨看落日的场景就取景于此。

我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又是大楼居住民,十多年来给大楼拍摄了很多照片,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日落日出,总觉得不能完全把武康大楼的神韵表现出来。

“雨后的武康大楼”拍摄灵感来自雨后。曾记得有位摄影师说过,如果你在雨后摄影,那么你一定要利用地面积水拍摄倒影。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每到雨后,我总是去观察寻找拍摄角度,地面积水多与少,拍摄角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拍摄效果。经过多次反复观察与比较,我寻找到几个比较有效的拍摄角度,对于相机的机位经过几次拍摄也摸索到了一些技巧,相机位置尽可能低一些。我是把相机用塑料袋包起来,相机的一部分放置在积水下面,这样拍摄效果最佳。

“雨后的武康大楼”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点在余庆路与天平路交叉点的小花坛边上,这个点地面有些低洼,容易积水,而且积水面积较大,整个武康大楼能清晰地投影在水面上。

“雨后的武康大楼”完整地展示了武康大楼雨后伟岸的身姿与水中的倒影融合在一起,像是一艘航行在海上激流中的巨轮,象征着上海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在看”,给我们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1月高点击率美文:

何菲:籍贯宁波

吃懂腊八这碗粥

池莉:慢慢来比较快

曹可凡:欲说去年事

陈子善:性情中人的一个侧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