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信息 |
重访包豪斯 对话先锋派
嘉宾:
周诗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重访包豪斯”丛书联合主编。
王家浩|建筑与艺术批评人。“重访包豪斯”丛书联合主编。
张欣悦|艺术理论硕士,《立体主义》译者。
马以秀|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读硕士,参与翻译《立体主义》。
罗佳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读博士,《无物象的世界》译者。
岳媛|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活动时间:11月13日下午13:00~16:30
活动地点:杭州天目里 茑屋书店B1活动区域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398号天目里4号楼B1
参与方式:限40人,活动免费,需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凭报名信息(可提前30分钟入场)
扫描二维码报名
参与须知:活动名额有限,报名后请务必按时出席,活动开始30分钟后将停止入场,报名后请务必按时出席,报名实行一人一票制*请勿携带外食和饮料*活动中请佩戴口罩
活动预告|
*本次对话活动共三个单元,听众可自行选择时段
重访包豪斯:从舞台出发|13:00-13:50
主讲人|周诗岩
主持人|王家浩
从包豪斯到先锋派|14:00-15:30
主讲人|张欣悦、马以秀、罗佳洋、岳媛
包豪斯情境:现代?后现代?后历史?|15:50-16:30
主讲人|王家浩
主持人|周诗岩
今时今日,人们对现代主义时期包括包豪斯在内的诸多先锋派运动,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凡是声称与历史断裂的运动,将注定把自身做成“历史”,因而显得自相矛盾。这种说法不算错,但也不真。
包豪斯短暂的十四年与魏玛共和的命运休戚与共。魏玛共和是民族国家体系崛起后相互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周期转折的产物,更是共产主义国际革命早夭的历史后果。令后人唏嘘不已的魏玛文化并非身处什么煌煌盛世,而是形成于内外交困的十几年。这段进程充满不稳定因素,最终导向自身覆灭。
包豪斯十四年图解|上|选自《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包豪斯在开创之际从未想象过会存活如此短暂就被迫关闭,但如同魏玛同时期其他的学派那样,他们也从未在所处时代和后续的辗转中幻灭。德国魏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艺术家在当时和此后都以不同方式显现出对历史和社会的持续关注,他们当中,有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和他的学派,通过历史回望探测人类精神的表现历程,有法兰福克学派,以批判性的展望,追究人类社会何以会从光明复归野蛮。他们并不因此放弃希望,“正因为绝望,希望才被给予了我们”。反观包豪斯,正是对完整性的渴望,将不同的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行动连通到一起,让回望、展望和渴望共同构成独具张力的场域,形成历史性的合力。在这个意味上,包豪斯的遗产不再固化于某种特定风格的现代产品,不再定格于声名远播的个体艺术家和明星设计师,而是流转在以自身为中介汇聚的思想星丛之间——从它曾经联合起同时代先锋派共同出版的“包豪斯丛书”,到此后一次次借助历史之镜重新连结的“当代实践”。包豪斯十四年图解|下|选自《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包豪斯丛书”[Bauhausbücher]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丛书由格罗皮乌斯和莫霍利-纳吉合编。计划总共推出过四十五本选题。但是由于组织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直到1930年,最终实际出版了十四本。包豪斯丛书并没有将其视野局限于设计与艺术,而是一份综合了艺术、科学、技术等相关议题并试图重新奠定现代性基础的总体计划。“包豪斯丛书”本身就是一场与先锋派的对话。而“重访包豪斯”丛书是以“包豪斯丛书”的译介为开端的出版计划,也是受后者激发的一次面向未知的“冒险”决断——去论证“包豪斯丛书”的确是一系列的实践之书、关于实践的构想之书、关于构想的理论之书,同时去展示它在自身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部署,以及这种部署如何对应着它刻写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设计”。包豪斯这一理念原型是现代主义历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而陆续出版于1925至1930年间的“包豪斯丛书”(Bauhausbücher)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重访包豪斯丛书将这一系列历史档案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野中,将包豪斯理念转译到当代社会环境中,翻译与解读曾经的文本,并加入当代学者对包豪斯的研究,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等价关系。本丛书包括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人的写作和当代包豪斯研究三个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包豪斯的深入研究,并指向未来的社会反思与实践。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Grundbegriffe der Neuen Gestaltenden Kunst著|[荷]提奥·范杜斯堡
译|谢明心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欧洲先锋派艺术运动中,荷兰风格派与包豪斯、达达与构成主义等先锋派群体相互作用、理念交融,对同时代欧陆艺术家尤其是德国先锋派影响巨大。本书由风格派创始人提奥·范杜斯堡所著,于1925年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六册初版,与同期出版的蒙德里安《新构型》共同展现了风格派的核心理念。本书的写作阶段正值作者与蒙德里安、J.J.P.奥德等人一道创办《风格》杂志之际,面临着公众的抨击,也与其他荷兰艺术团体频发论战,范杜斯堡将本书献给“朋友和敌人”,即点明此文本的对话与论辩之义,是理解风格派的重要一手文献,从中可以一窥同时代先锋派艺术运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面。中译版在1925年初版的基础上,另附1918年风格派第一份宣言等档案文献,以提供丰富的先锋派语境和多重历史文本的参照。▼ Malerei Fotografie Film译|温心怡/校|周诗岩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包豪斯转型时期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14册包豪斯丛书(1925—1930)的联合主编之一。这位匈牙利艺术家以新媒介、新材料和动态光影的各种实验著称,然而他更深层的关切,则总围绕人基于生物学基础的可能性,尤其是人借助新技术所能开创的新关系。在本书中,莫霍利-纳吉首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念,并且通过特殊的排印形式让全书的视觉效果成为其光学构型观念的一部分。在H.M.温格勒和雷纳·班纳姆等关注先锋派思想潜能的学者看来,这部出版物和几年后问世的《从材料到建筑》充分体现出莫霍利-纳吉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偏好与特性,正是这种品质让它们“甚至比作者去世后出版的名作《新视觉》和《运动中的视觉》具有更持久的独特价值”。
▼ Die Gegenstandslose Welt著|[俄]卡兹米尔·马列维奇
作为俄国先锋派艺术的“领袖”,马列维奇的著述和艺术作品备受20世纪初欧陆艺术界的关注。“包豪斯丛书”第十一册《无物象的世界》[Die Gegenstandslose Welt]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有关马列维奇无物象的艺术观念以及至上主义理论的著作。这本书包括“绘画中的附加元素导论”和“至上主义”两部分,马列维奇自认为它是为配合柏林个展的“精简读物”。尽管包豪斯内部对马列维奇的观念颇有微词,但这本书的德译出版向欧洲世界打开了一道理解马列维奇思想乃至现代艺术之俄式理路的大门,而这一层面的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依然可以说是根本而有效的。著|[法]阿尔贝·格莱兹
译|张欣悦
《立体主义》作为包豪斯丛书第13册,问世于1928年。作者阿尔贝·格莱兹是20世纪初法国立体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建构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一,以当事人的视角回顾立体主义的发生史,论证其反叛文艺复兴透视传统的创作实践和观念基准;其二,通过诸多艺术家的画作直观呈现立体主义的内在演变;其三,针对当时的形式危机,阐明立体主义构型活动的应有之义。立体主义曾经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中发挥过源起性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杰出画作和少数大师的名望,在客观上遮蔽了曾激发这场运动的复杂观念和社会视野。本书作者阿尔贝·格莱兹曾于1912年和另一位画家梅青格尔共同撰写了立体主义第一份长篇宣言Du“Cubisme”。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值立体主义的影响已经遍及欧洲诸先锋运动之时,格莱兹针对日益固化的偏狭理解,以数篇文章做出理论回应,重建愿景,遂成此书。中译本在初版基础上,增补作者与梅青格尔合撰的长篇宣言,以丰富文本的历史语境,揭示其中立体主义理念的动态变化。▼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Oskar Schlemmer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唯一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The Paradox of Bauhaus: Critical Point of the Avantgarde著|周诗岩 王家浩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则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艺术先锋派的数次遭遇。▼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Stage of Oskar Schlemmer著|[英]梅丽萨·特里明厄姆
译|张靓秋/校|周诗岩
本书是当代西方研究包豪斯剧场的代表性成果,聚焦于包豪斯大师奥斯卡·施莱默的绘画、编舞和剧场作品,通过准确的理论视角和精彩的作品分析,阐明这位包豪斯舞台工坊的领导者在设计和现当代表演领域发挥的历史作用,并将施莱默的非凡实践视为包豪斯的空间探索与当代舞台乃至当代伦理、美学和社会相关联的重要纽带。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对于所有涉猎二十世纪先锋剧场、行为艺术,以及现代德国实验剧场和魏玛时代表演史的研究者尤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