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一瞄 | “中等收入陷阱”的诅咒——拉美经验

2016-04-19 社科院公共政策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主页菌语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路“破十”、“破七’,乐天派坚持这只是经济转型期的”新常态“,无须惊慌;悲观的学者却开始惊呼中国正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太平洋的那一端,拉美国家的经济停滞现象不仅范围广而且时间长,泥足深陷已成定局。曾经“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拉美陷阱“,中国是否可能步其后尘,如今也成了大家心头的疑虑。


围绕时髦名词的争论总能吸人眼球,但对经济现象踏实的研究和剖析才是经济学应有的姿势。殷鉴在前,陷坑不远,今天公号推出的干货文,分析拉美国家的失败经验,值得我们了解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让拉美的今天成为我们的明天。



主讲人:齐传钧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界定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提出,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到达中等收入水平后,长期在该阶段徘徊,而无法继续向高收入阶段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陷阱是个经济增长问题,而且是在特定阶段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世行给出的这个定义不是一个规范的、可度量的经济学概念。比如经济的放缓、停滞要持续多少年才算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后经济下滑,但是三、五年又恢复了稳定,这样的情况能算是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吗?


要理解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何为“中等收入” 。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将全球人口在3万以上的两百多个经济体划分成了四个收入等级: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每年世界银行会对不同等级的收入标准做适当调整。研究发现,摆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是相对容易的,而要想跨越中等收入上升到高收入则很难。打个简单的比方,中等收入陷阱就好比大多数国家能小学毕业(低收入),但是始终上不了大学(高收入),只能徘徊在中学阶段(中等收入)。


主讲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首先是相对性的。不是说经济零增长或负增长,而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比如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落后。其次,它是国民收入长期增长遇到的问题,而非短期的波动。因此他认为,必须分析那些已经陷入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落后,并且持续时间足够长的地区,然后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才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拉美地区的经济表现

在主讲人看来,拉美地区是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该地区的经济衰落持续时间长,波及面比较广,且该地区各个国家间也有很多共性。目前,35个拉美国家中有22个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人口约占到整个地区的90%。虽然此前也经历过所谓的“墨西哥奇迹”、“巴西奇迹”,但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又先后陷落,再难进步。


其经济表现主要有三:首先,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拉美地区经济增长陷入衰退;第二,8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波动加剧,经济出现快速下滑,直到今天还没有什么起色;第三,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危机频发,银行危机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


围绕这种经济衰退现象,学界给出了几种解释。有人认为是“资源诅咒”的结果,即国家拥有大量的某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却反而形成工业化低落、产业难以转型、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的窘境。针对这种解释,可以轻松找到反例,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是物产丰富的资源大国,却并未受到“资源诅咒”的影响。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拉美国家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虽然东亚也存在这个问题,却并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靠。

长期的要素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

据主讲人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下降才是拉美经济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也被称为总要素生产率)是指不包括资本和劳动力输入,其他所有影响产出的要素。


他发现,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减少只是解释经济增长下降的一小部分原因。 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对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拉美地区增长了9个百分点,甚至略高于亚洲和欧洲地区,因此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相对变化也不是主要原因,而人力资本存量低才是拉美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相对停滞与TFP的相对下降在时间和幅度上却是基本一致的,TFP的下降基本解释了经济增长相对停滞的所有其余部分。


影响全要素增长率变化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资源配置效率(即生产的组织形式),另一个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大多数研究到此为止,因为这两个因素都很难通过量化数据来衡量。



主讲人认为可以通过考察资源配置的基础设施,以发现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他选取了三个考察内容:第一,市场的竞争状况;第二,金融可获性;第三,劳动力的流动性。而研发和创新能力则可以通过考察人力资本的存量、质量,研发的投入量、方向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通过考察这些方面,主讲人发现拉美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对国内工业实施长期保护,经济竞争不够充分

上世界30年代大萧条以来,拉美地区多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即通过贸易壁垒,高估本地,限制进口,以发展自己的工业。对国内工业实行过度保护,造成了价格的扭曲——60年代巴西收音机价格是欧洲的三倍,自行车的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企业没有经历国外市场的竞争,成本降不下来。


2. 营商环境交叉,不利于激发经济活力

企业的创建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直接开支成本)很高——程序多、耗时长、注册资本要求也高,特别不利于拉美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


3. 金融可获性差,限制微观经济的创新活动

首先,银行的国有资本控股比例很高,政府对银行控制力强,银行贷款的走向很可能会被政治诉求左右,而不考虑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直接融资规模很小,靠积累的资本发展的家族企业比较多,靠直接融资发展起来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则很难看到。


4. 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规则,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拉美地区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化部门,福利在正规化部门和非正规化部门之间有很大区别,正规化部门的强制性离职金数额太高,约为月工资的2.5倍。由于解雇工人的成本很高,企业不敢扩大雇佣工人的规模,进而导致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非正规部门越来越庞大,导致工人缺乏适当的保障。




研发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拉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差距较大

1960年,拉美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年,美国则超过8年,到2000年,拉美地区也只有6年,美国则达到了12年。


2. 拉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低下进一步削弱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拉美地区的劳动力不仅受教育年限低,从阅读能力、运用数学能力的国际比较数据还可以看出,他们的受教育质量也很差。


3. 拉美地区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且配置不合理限制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拉美地区每千名劳动力中的科研人员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各部门的配置也不同于一般国家,一般国家的科研人员在企业部门的约占七成,其他分布在政府部门、高校,而拉美地区则恰恰相反,七成在政府部门和高校。


4. 拉美地区研发支出偏少和结构性问题始终比较明显

拉美地区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远远低于欧美,研发支出缺口大。研发支出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来自于企业的很少,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相反。


5. 拉美地区基础性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偏少

拉美地区每10万居民的科技论文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综合以上分析,主讲人认为拉美地区之所以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政府之手通过扭曲要素价格进行资源配置。进口替代战略扭曲汇率价格,国有大银行扭曲贷款价格,劳动力保护扭曲劳动力价格——总之,拉美地区通过价格扭曲实现了政府导向性的资源配置 。他认为,如果生产要素有富余,即使政府之手对市场有扭曲,总有新的闲置要素可以加以利用,即使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是下降的,仍然可以实现总量的增长。但如果生产要素到了瓶颈,各种资源达到极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结论:对中国的启示

拉美地区与我国之间存在相似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各自的独特性。相似的一面比如:经济发展还是国家主导,分配不公情况严重,金融可获性差,劳动力市场问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以及财税体制不合理。独特性比如:能源环境方面,我国已到瓶颈阶段,而拉美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结构上,我国2002年就开始出现劳动力绝对值下降,老龄化严重,而拉美人口增长率较高,不存在这个问题;教育水平上,我国较高,拉美地区很落后。


从拉美经验中,中国可以学到很多:比如要让市场配置资源,破除国家主导模式;要改善营商环境,减低经济主体进入和退出成本;要改革教育体制,多样化就学途径以激发创新;要改革金融体制,增加不同经济主体融资渠道;要完善产权制度,激发人才和研发投入须以企业为主。另外还需看清,拉美地区并不是没有实行改革,而是改革因为利益集团的阻挠不断地反复,这一点中国改革要引以为戒。


讨论环节


1. 人力资本不足与创新不够是否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我认为拉美地区人力资本不足受其文化影响比较大。除了精英阶层重视教育,一般父母是不管儿童教育的。最近各国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政府转变了扶贫方式,要求接受扶贫家庭的孩子必须到学校完成一定量的上课任务。目前为止这个计划的效果还不错。


2. 政府扭曲要素配置导致长期经济停滞,是不是受精英阶层的影响?

我更愿意从民粹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扭曲。很多的利益集团并不是精英阶层,而是正规化部门工作的工人阶级,他们短视、不愿意承受改革的痛苦。他们不愿意政府削减福利、投入教育。利用工会的力量,他们可以反对任何一项不利于他们的改革。虽然疾病的合理药方已经开出,但是拉美国家的政治体制(民主体制)决定了他们的国家不能长期服用这个药方。虽然我这个说法肯定会引来争议,但是我认为改革一定要有强权人物,这是第一步,固化改革成果以后,第二步才是引入民主,否则改革会反复。


当然这个说法是有漏洞的,因为这个方法预设了一个哲学王——强势引领大家踏上正确道路,等走到平稳阶段后,哲学王主动退出。这样的预设是有风险的,非洲很多独裁国家就是完美的反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分阶段看,由低向中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必要的,因为此时市场本身很不成熟,但是向高收入过渡的阶段,市场的作用才是关键。因此开明独裁政府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推荐阅读



END

整理 | 徐静婷

 编辑 | 徐静婷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