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笔记 | “镀金时代”的妖术大恐慌

2017-04-13 周彦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主页菌语

孔飞力的名作《叫魂》讲了一个牵连甚广,却虎头蛇尾的“妖术”故事。下层民众脆弱的生存环境;官僚系统自我保护的惯性选择;皇帝对信息的渴求和“打破常规”、加强君权的努力,以及他对“妖言惑众”阴谋的长久疑虑……随着故事的讲述,这些都被作者从浩繁的档案材料中,抽丝剥茧地揭示出来。

其实“神秘力量”引发的群体性恐慌始终存在,它可能照出盛世背后的阴影,也可能透露政治运行里的隐忧。今天主页菌推出的读书笔记,希望再次引发你对历史的思考。


周彦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1768年正处在“乾隆盛世”,距离令整个中华帝国沮丧的鸦片战争,尚有72年之久。从后世史家的书写来看,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早已走出了明末的崩溃和战乱的阴影,恢复了元气:尤其是江南地区,商业繁荣发展,经济生机勃勃,甚至乡村地区也加入了手工业市场的网络;从美洲引入的玉米、甜薯等新作物支撑着人口迅速增长,伴随废除强迫劳役,百姓“除贱为良”,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自由劳动力。


这样的盛世之下,“叫魂案”只是一片小小的阴影,如果不是孔飞力先生从浩瀚繁杂的档案中抽丝剥茧,还原其面貌,也只不过是浩瀚史料中的零散砂砾。但如果身处1768年,这件妖术案无疑是席卷整个帝国的大事件。


“妖术”首先在江南发端,人们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摄取其魂魄,被叫魂者会立刻死亡。从当年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举国为“叫魂”不安:民众忙于自保,人心惶惶,各级官员穷于追捕、审讯嫌犯,乾隆皇帝则寝食难安,力图弄清其背后的凶险阴谋,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清剿。折腾到年底,当军机处大臣见到了从地方提来的要犯、重新讯问时,却发现线索混乱不清,证据漏洞百出。最终,军机大臣们发现,所谓“叫魂”案件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没有一个“妖人”能被抓获,没有一个案件能被坐实,有的只是屈打成招、造谣诬陷。沮丧之余,乾隆皇帝只能下旨停止清剿。   
      

作者并不满足于只是讲述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而是揭示其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以及政治事件的历史意蕴,考察所谓盛世之下的社会心态,描绘妖术何以跨越不同的阶级界限而传播、不同的行动主体之间又如何互动(尤其是君主官僚体制的运作)。


“妖术”背后的群体性恐慌


妖术案的谣言起源于民间歹人由于个人私欲而诬陷他人。1768年初春,浙江德清县慈相寺香火冷落,县城附近健圆山的观音殿则香火鼎盛,嫉妒心促使慈相寺的和尚起了歹念,散布谣言,说是包工不遂的石匠在通往观音殿的路上布下了妖术,在观音殿祭拜的人不但不能获得庇护,反而遭到毒害。由于民间本来就普遍相信匠人有施法害人的魔力,这个谣言迅速传播,并添枝加叶,最终演变成对叫魂妖术的恐慌,传遍了江南的城镇和村落。

      

“叫魂”的民间叙事,集中关注了由陌生外人引起、因灵魂丢失造成的突发而随机的死亡。事实上,人们怀疑、并且施以暴力的对象,几乎都是乞丐和游方僧这些社会底层的流动人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诬陷他人、冤冤相报的故事层出不穷,由此,孔飞力先生撕开了所谓“盛世”的外壳,为我们展现出了更为生动丰富的、民众所经历的“盛世”。
      

尽管总体来看,商业繁荣发展,经济欣欣向荣,但这种发展是极端不平衡的,对普通百姓来说,所谓“盛世”并不意味着可以从中致富或者获得更加安全的生活。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让农村家庭能够生存下去,但为了勉强糊口,也必须最大限度地投入每个人的劳动力;地区之间巨大的贫富不均,则造成人口流动的加剧,即便富庶如江南地区,大多数百姓感受到的,仍然是更加拥挤的生存空间,和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不管是商业的发展还是人口流动,总有一部分人会被完全排除在生产性经济活动之外,沦为乞丐或下层的道士僧人。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不得不四处游荡,作为没有正统家庭背景、不知底细的陌生人,又往往和各种法术和神秘力量联系在一起,自然成为人们怀疑和恐惧的主要对象。
      

司法制度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为完善。一个县官在公堂之上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拷打嫌犯,即便造成死亡,也不过是象征性的责罚,普通百姓很难指望从腐败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中得到任何保护、捍卫自己的权利。因此,一旦当官府发起对妖术的清剿,普通人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牟取私利——以叫魂的罪名来恶意中伤他人,成为一种突如其来的权力。孔飞力先生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妖术既是一种权力的幻觉,又是对每个人的一种潜在的权力补偿”——这种歇斯底里的丑陋现象,反映出来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无权无势的状态。


“叫魂”案的政治运作


当然,“叫魂”妖术成为一个举国瞩目的事件,主要还是整个政治体制运作的结果。如果说民众恐惧的是妖术带来的生命威胁,君主恐惧的,则是这一事件对满洲统治的威胁,官僚们则担忧由此造成的社会动乱影响仕途,以及如何应付君主不切实际的要求。

      

在事件的早期,掌握了更多信息的地方官员很快判断这只不过是民间迷信行为,诬告者很快得到惩罚,无辜者则被释放,民众也得到了警告。既然案件已经处理完毕,那就没有必要告知皇帝——毕竟地方安静无事,才能说明地方官的治理功绩,一旦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迹象,则是地方官的失责。但皇帝本人还是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得知了这一事件,叫魂案件中涉及到的“剪辫”意象,触动了满人统治者敏感的神经——他认为,即便“叫魂”是愚民的迷信,但背后很可能存在更大的阴谋团体,旨在挑动民众对官府的仇恨,伺机谋反。
      

弘历本来就对官僚体制积弊痛恨已久,对官僚们存在深深的猜忌,而地方官员这样重要的案件瞒而不报,“化有为无”,让他大为恼火。于是,他打破了官僚体制的常规运转,对官员们大肆施压,加重刺激,对他们办案的速度和力度层层加码,对行动迟缓的官员则刻薄训斥。 在这种压力之下,冤假错案、屈打成招,乃至无辜者枉死的事例层出不穷。直到最后深受信任的军机处大臣亲自审理,方才结束这一系列荒唐的清剿运动。 


君主官僚体制中的博弈


这似乎说明,君主权力的任意专断导致了叫魂案件持续发酵,但孔飞力先生的描述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与其说这是专断权力造成的恶果,不如说是在当时的君主官僚体制下,专制权力和常规权力博弈的产物。


在组织制度上,官僚体系作为一个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发展出其内在的机制和规则制度来处理日常事务,而这种常规权力的发展,必然对君主的专断权力造成威胁。一方面,君主不得不使用成文法规来约束官僚行为,确保他的臣属为他的利益服务;但另一方面,君主又关注于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超越官僚体系的权力和自主性。

      

两者间的内在矛盾和紧张导致了,在君主官僚制中,权力不可能建立在规则和程序之上,这为非正式制度的产生打开了大门。中国官僚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在录用、委派、流动、晋升、考察诸方面有着成熟完整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以同门、故里、同事所构建的人情关系网络繁衍交错,绵延不衰。尽管我们称之为“非正式”制度,但官僚体制的日常运作受此影响更大,常规的督查、考评反倒流于形式,官员能否晋升、是否被责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的喜好;而“官官相护”的关系网,则使得官僚体制往往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操纵君主。
      

弘历显然意识到了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专制权力的威胁,但他要与之对抗,也只能依靠强化与官员之间的个人关系,而不是常规的渠道和正式规则。因为专制权力和常规权力此消彼长,处于常规渠道之时,当君主忙于处理官僚体系产生的如山文牍,面对文件起草人提供的有限选择时,“繁忙的君主会发现自己的作用只不过是文件处理机中的一个齿轮”。因此,不管是机密的信息渠道(“密折制度”),还是上层官员的政治任命,都有着浓厚的、个人化的互惠色彩。这些高级官员及时准确地向君主递送机要情报、为君主分忧解难以表达其忠诚和感恩,而君主则报之以信任和荣宠,也一手决定了他们宦海仕途的未来。
       

弘历对“叫魂”案发动清剿、层层加压,同样是打破官僚体制的常规权力、加强君主控制力的举措。周雪光称之为“运动型治理”,其突出特点是(暂时)打断、叫停官僚体制中各就其位、按部就班的常规运作过程,意在替代、突破或整治原有的官僚体制及其常规机制,代以自上而下、政治动员的方式来调动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和注意力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是,这种专断权力的行使也不是任意的,从常规过程到运动过程的切换需要时机和借口,“政治罪”就是一个完美的契机。
     

“政治罪”包括了所有形式的谋反,如宗教异端、文字诽谤或公开的造反。“叫魂”由于其危险的“剪辫”意象、潜藏在背后的妖人异党、在民间诱发的恐慌和混乱,被弘历定性为“谋反”。孔飞力指出,常规的贪渎腐败仅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政治罪”危及了王朝制度的基础。因此,针对“政治罪”开展政治动员、对整个官僚体系施加压力,就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通过“政治罪”,弘历得以打破官僚们用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常规方式,“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同官僚们直接摊牌”,以清剿妖术的表现来赏罚官员,从而强化自己对官僚的控制。
      

事实上,从常规控制到非常规手段的转换,说明君主的绝对权力正在削弱——当君主需要借助非常事件或手段来强调自己的专制权力,就表明他已经无法在常规领域内对官僚实行有效的控制。但非常规手段亦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一旦开启,在“向上负责”的体制中,官员纷纷趋于听命,可能偏离原本的目标,打断社会正常节奏,造成失控的局面。在“叫魂”案中,皇帝本人的谕旨要求官员不得伤及无辜,不可轻示刑囚,但又必须严密搜寻、全力清剿。由于“妖人”并不存在,加大激励强度只能诱导官员通过作假来达到自上而下的预期,最终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冤案,和无辜枉死的受害者。


推荐阅读


END

编辑 | 潘雨晴  傅婧琳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