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艺术】胡智锋、陈寅|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生态格局之变

胡智锋、陈寅 社会科学战线 2022-04-25

胡智锋教授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传媒艺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品类”,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进入融合时代,传媒艺术又进一步生成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两大族群。其中,传统传媒艺术以影院电影、传统广播艺术、传统电视艺术和传统视频艺术等艺术品类为代表,新兴传媒艺术则以网络电影(包含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剧、网络视频艺术及其他一些融合状态的新媒体艺术品类为代表。作为一个新兴而庞大的艺术族群,“传媒艺术深刻地影响了人类艺术的格局和走向,成为当前人类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来源”。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在融合时代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打破了传媒艺术原有生态格局,形成了两种形态的传媒艺术彼此交融、相互提升的全新艺术景观与发展状态。


融合:传媒艺术生态格局变化的重要背景
“融合”是当今传媒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探讨传媒艺术生态格局变化的重要背景。
从显性层面观察,当今传媒艺术生态格局所体现的“融合”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平台融合三个层面。
1.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传媒艺术的制作技术、传播技术的融合上。以影视、视频为主要代表的传统传媒艺术的制作技术呈现“线性”特征,即影视和视频的策划、编创、拍摄、制作等流程都是“线性”的,影视、视频的传播也是“线性”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的特征有二:一是“线性”传播是一个无间断的流动式的传播过程。雷蒙·威廉斯认为电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程”。传统电视一旦关机便接收不到节目,除非电视台重播,否则无法再次观看该节目;二是“线性”传播的互动反馈不强。尽管有收视率调查等可参考的反馈数据,但依然不能充分把握和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无法充分体现观众的话语权。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制作、传播技术已经无法体现自身的传播优势,也无法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个性化、智能化的全新诉求。
新兴传媒艺术的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呈现“非线性”特征。以数字化电脑合成技术为主要制作手段,新兴传媒艺术从信息采集开始,所有环节,包括传输、编辑、制作、传播等都在PC软件系统和信息系统中融合处理,由一个平台合成。传媒艺术的制作、传播由原来的“分体化”状态转变为“一体化”方式,真正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等元素的再造、实体和虚拟的杂糅。在新兴传媒艺术中,时间和空间被重新建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如网络广播电视可以由观众自由点播,节目的互动反馈机制也更为灵活有效。
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带来了移动通信(4G/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超高清视频(4K/8K)等全新的技术形式以及众多的新媒体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传媒艺术的呈现形式,并引发传媒艺术领域的全方位变革。
以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近两年来,其着力展开“5G+4K/8K+AI”的战略布局,以高新科技为依托,不断推进技术和艺术、技术和媒介的深度融合,率先推出全国首个上星的4K超高清频道,并在电视节目中融入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以此提升舞台效果和视觉效果。如在202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中,首创“4K伴随高清制作模式”和“虚拟网络互动制作模式”。一方面,在直播拍摄中便能形成超高清和高清视频信号同步输出,以智能联动带动实时制作,进一步提升了制播效率和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在节目制播过程中实现了VR视频的全环节介入和一体化呈现,使节目的特效与内容无缝对接,从制作技术层面实现了晚会节目的全要素智能化制播。
2.媒介融合
传统传媒艺术领域中,无论是广播、电影还是电视,都有独立的传播介质和媒介系统,广播以声音媒介为特色,电影和电视则形成了以影像媒介为主的视听媒介系统。而在融合时代背景下,传媒艺术的传播介质和媒介系统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形成了“媒介融合”的全新状态和格局。在融合背景下,无论是传统传媒艺术还是新兴传媒艺术,都不再只有单一纯粹的媒介形态,而是有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网络等众多媒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多种媒介交融的全新媒介形态。媒介形态的交融不但没有遮蔽传统传媒艺术的特色,反而为传媒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比如,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介的融合使得声音媒介的独特魅力在互联网时代重新释放出来,同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听众;传统电视艺术也在不断丰富拓展自身的融媒表现形态,打造电视与网络相融合的短视频节目、新媒体直播节目和融媒体产品等。
“媒介融合”突破传统传媒艺术的独立介质状态,打通独立单一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要素,形成彼此具有强关联性的全新媒介系统。作为融合时代传媒艺术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媒介融合”并未将传统传媒艺术视为陈旧落后的艺术形态,而是将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各自的优势充分释放、有效结合,打通媒介之间的边界甚至壁垒,进而形成全新的媒介形态与艺术形态。
3.平台融合
传统传媒艺术拥有各自独立的传播终端和组织平台。比如,广播的终端是收音机,组织平台是广播电台;电影的终端是影院屏幕,组织平台是电影制片厂或电影公司;电视的终端是电视机,组织平台是电视台。
在融合时代,传统传媒艺术的终端平台彼此分隔、壁垒森严的格局被打破,呈现多元化的全新格局。从接受终端来看,电视节目或电影可以由多个终端共享,在传统电视端、网络端、移动互联网端等终端同时播放,形成“多屏共振”的平台融合新局面。从组织平台来看,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组建为标志,全国大部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合并后,大力推进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促进多媒体融合形态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方兴未艾。长久以来,县级行政区划的媒体建设冗杂重复,不仅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平台功能,还产生了资源浪费等诸多弊端。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则将原来彼此独立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组织平台融合,并重点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让地方媒体的信息能够有效传输给基层百姓。
平台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传媒艺术的传播范围,增强传媒艺术的传播力度,特别是“多屏共振”的全新格局使传媒艺术的优质内容得到更好的释放,真正实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


新格局: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融合发展
在新环境下,传媒艺术呈现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全新生态格局。从电影、电视和视频艺术的发展路径观察,传统形态和新兴形态在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媒介和平台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并呈现出融合发展后的全新态势。
1.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
在高新科技和互联网的介入下,电影艺术在融合发展中呈现全新景观,先后诞生电视电影、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等新兴电影艺术形式,其制作、放映和宣推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1)技术融合下的电影艺术发展
在融合背景下,高新技术不断介入电影制作领域。影院电影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等环节均实现了向数字化的全面转型,使影院电影从胶片时代走入了数字化时代,完成了制作技术上的一次华丽转身。此外,特效技术水平、工业化生产标准的不断提升成为影院电影品质的重要保障,4K超高清技术、5G技术等全新技术形式也引发影院电影的创新探索。比如,2019年《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华诞》在全国70家影院同步播出,这是中国首次将4K超高清信号引入院线;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的演出也实现了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
高新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电影放映领域,促使电影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升级。比如,4K修复技术使众多经典老电影焕发了全新的风采,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技术、高技术格式放映技术、巨幕系统技术等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影院电影的发展提供助力。
(2)媒介融合下的电影艺术发展
电影和之后产生的电视、网络等媒介形态相融合,不仅使传统的影院电影在不涉及版权问题的情况下呈现在电视屏幕和网络平台上,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赏自己喜爱的电影作品,而且还诞生了电视电影、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等全新的电影艺术形式,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是传统影院电影和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移动社交媒介等相融合的产物。
电视电影、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等全新电影艺术形式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并以其独特的制作传播特征、艺术审美特色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伴随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发展而形成,是电影和电视媒介深度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电影不只是通过电视媒介播放,它们之间的媒介元素在交流碰撞后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独特的艺术成果。同样,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诞生的微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也丰富了传统电影的融媒表现形态,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艺术品类,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院线电影遭遇冲击,而网络和电影的融合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比如,院线电影《囧妈》在网上免费播出,网络大电影的票房收入有所突破。但从总体上看,新兴的电影形态均未对传统影院电影形成根本性的挑战和冲击。这也进一步说明融合背景下传统影院电影和新兴网络电影是相互提升、共同发展的。从目前状态来看,网络电影虽处于发展初期,但作为一股极具潜力的力量不容忽视。新兴网络电影和影院电影各具优势,都是不可替代的电影艺术形态。
(3)平台融合下的电影艺术发展
传统影院电影是在电影院播放并由电影制片厂拍摄出品的艺术形态。但进入融合时代,电影的组织平台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国营电影制片公司、民营电影制片公司和互联网电影公司“三足鼎立”的基本生产格局。以乐视影业、阿里影业、腾讯影业、豆瓣影业、小米影业、爱奇艺影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影公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
电影的放映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众多个性化、人性化的观影服务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拓展与优化。比如,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的出现及其逐步规范化,“24小时影院”“移动电影院”等观影服务的陆续推出等。
电影的宣发渠道逐渐向互联网社交平台迁移,短视频平台、新媒体直播平台(如“直播带货”等)、票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如影评和评分等)等都呈现深度融合的状态,为电影拓展了宣发渠道和消费市场。
2.电视艺术的融合发展
传统电视是典型的线性传播,在新环境下已不具备传播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端的受众大量流失。而传统电视在与互联网的交融中,逐渐呈现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视频化等全新特征,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网络综艺、网络剧等新兴艺术品类在融合中产生、发展、成熟。
(1)技术融合下的电视艺术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满足观众的个性化、智能化、互动化收视诉求。以8K超高清技术为代表的显示技术的大幅改善和逐步普及,将会带动观众重回电视大屏端,以优质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收视体验,重构电视审美特质和电视生态格局。AR、VR技术不仅在电视屏幕上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的结合,而且极大提升了电视的影像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比如,在近几年的央视春晚中,每年都会有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的创意类节目亮相,呈现沉浸式视听效果和奇观化美学风格。
(2)媒介融合下的电视艺术发展
从媒介角度看,“台网融合”“大小屏协同联动”成为当下传统电视获得全新发展契机的重要战略选择,传统电视的内容不仅能在网络媒介上得到全面呈现,而且还产生了诸多全新样态,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推出融媒体产品成为电视融合创新的常态化举措,集合文字、图像、影像、网络等多元媒介形成全新的融合形态电视节目,为传统电视获得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泛关注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比如,总台央视在疫情期间推出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融媒体直播节目,并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同步播出,打破了传统电视直播的样态和方式;央视春晚在自身IP基础上推出衍生性融媒体节目《春晚进行时》《@春晚》等,有效规避了传统电视交互性不强的弊端,拓展了春晚的内容呈现和传播形式;文化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则在结合电视媒介呈现内容的基础上,推出包括H5、微信公众号文章、短视频、音频等在内的融媒体产品序列,使节目中的每一首诗歌都能在新媒体平台实现多点到达,产生裂变式、跨屏式传播效应。
传统电视在与网络媒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诞生了全新的艺术品类,比如网络综艺和网络剧等。网络综艺和网络剧,一方面脱胎于电视综艺和电视剧,与电视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又凭借网络媒介的思维和特性,逐渐形成特有的规律与特色、价值与功能、风格与趣味,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来,网络综艺涌现出《乐队的夏天》《中国有嘻哈》《幸福三重奏》《忘不了餐厅》《这!就是灌篮》《令人心动的offer》《一本好书》《见字如面》等众多高质量节目,网络剧也产生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庆余年》《白夜追凶》《最好的我们》等优秀作品,以优质多样的内容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观赏诉求。
(3)平台融合下的电视艺术发展
从平台角度看,传统电视节目是由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但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加,电视内容生产的平台不断拓展,社会传媒制作机构、互联网公司、新媒体平台等纷纷加入电视节目制作的行列。电视制作平台的深入合作和深度融合促进了电视节目品质的提升,极大地激发了电视行业创新创造的活力。
2019年年底,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正式上线。“央视频”的推出标志着传统电视行业正向着互联网平台迈进,展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新的平台突破传统电视以频道为聚合、以栏目节目为结构的平台形式,在充分体现传统电视在直播技术、视听效果、内容资源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以社交账号为聚合、以视频类别为结构的全新平台形式。
3.视频艺术的融合发展
传统视频主要包括家庭影像、组织机构影像(宣传片)等,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满足的是特定范围和特定群体的需求,主要以线下的内容呈现为主,属于社会化而非媒体化的视频形式。而传统视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则产生了以网络视频(含短视频)、互动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兴视频形态。
(1)技术融合下的视频艺术发展
从技术角度看,视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社会化视频的专业化、媒体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以往需要通过高端数码摄像设备和视频拍摄剪辑技术才能创作视频的情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依靠个人智能手机等设备便能进行拍摄和传播,成功降低了大众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分享艺术的门槛,为圆梦“人人都是艺术家”创造了技术条件。
(2)媒介融合下的视频艺术发展
从媒介角度看,传统视频主要通过群体传播媒介和组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只有一部分优质或特殊的视频可以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播放,大部分视频散落于民间,发挥着特定的媒介作用。进入融合时代,这些社会化视频经互联网媒介渠道成为网络视频等新兴视频形态,由社会化视频升级为媒体化视频,甚至可能变身“网红”视频。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的出现生成了全新的影像艺术效果,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个人和社会机构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伴随创作门槛的不断降低和交互感的不断提升,互动视频也成为视频创新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视频平台开始探索互动视频,使互动视频成为视频融合发展一个最具潜力的领域。
(3)平台融合下的视频艺术发展
从平台角度看,网络视频平台(含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极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兴视频平台。从个人到组织机构,乃至媒体机构纷纷入驻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兴视频平台,以此拓展自身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在平台的聚合下,网络视频形成了类别化的传播形态,涉及资讯、文娱、生活等领域,展现出包罗万象的全新视频景观。
以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兴视频平台成为文化艺术类视频内容重要的展示和传播平台。据抖音数据报告,2019年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曲、影视等艺术类别的短视频数量破亿,艺术类视频播放量超5431亿次,被点赞169亿次。同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也透过新兴视频平台得到显著提升。抖音、快手等纷纷推出海外版,拓展海外市场的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短视频艺术作品以其生动鲜活、个性突出等特色突破文化交流障碍,形成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比如,李子柒的美食文化短视频,以新兴视频的形式有效释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海外获得极大关注。截至2019年12月,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近800万,100多个短视频的播放量大都在500万以上;2020年,经典歌曲《一剪梅》通过网友个人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起模仿传播的热潮。
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来审视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等新兴视频形态,虽然它们并不都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其中很多内容的创意、构思、叙事、呈现等都已达到准艺术状态,甚至有些足以和传统视频相媲美。同时,新兴视频形态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广泛推广,成为文化艺术样态在当代的最佳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之一。


辩证看待传媒艺术生态格局之变及其未来发展


1.看待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两种片面倾向
面对传媒艺术生态发展的全新景观和格局,人们看待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态度和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歧,形成了持有不同观点的“传统派”和“现代派”。
“传统派”认为传统传媒艺术是主流,占主导地位,盲目否定现代的新兴传媒艺术,认为新兴传媒艺术的内容品质和艺术水准不高,甚至认为其不具备艺术审美价值;认为网络大电影粗制滥造、天马行空,网络视频比较浅薄低俗,网络剧不如电视剧内容扎实,网络综艺也没有电视综艺内涵丰富,新兴传媒艺术领域迎合市场和追求流量的商业化倾向较为明显,遮蔽了新兴传媒艺术的艺术属性和审美属性。
“现代派”从全新的角度出发观察传媒艺术,但又盲目认为传统传媒艺术都已经过气,比如,“电视将死”的论调便曾甚嚣尘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影视行业造成较大冲击,影院无法正常营业,影视剧拍摄无法正常进行,一定数量的影视企业因无法维持生存而注销关闭,而新兴传媒艺术在互联网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传播作用。于是,“现代派”便对以影视为代表的传统传媒艺术的发展前景愈加悲观,认为只有新兴传媒艺术才能代表传媒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传媒艺术确实一度陷入创新发展的困境,其制作理念、方式、手法等较为陈旧,传播的介质、渠道和方法等也较为单一。疫情期间更是暴露了传统传媒艺术的短板与不足。有媒体甚至以“严冬未过,春寒又至”来形容疫情下的影视行业。与此同时,新环境在给传统传媒艺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融合发展的机遇。以融合发展理念为驱动力,传统传媒艺术在借助互联网及新兴传媒艺术优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技术融合、媒介融合和平台融合,在与新兴传媒艺术的融合发展中将会获得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融合发展是当今传媒艺术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面对传媒艺术在融合时代的全新生态格局,“传统派”和“现代派”的观点都不够全面,甚至有失偏颇,不利于辩证看待传媒艺术的融合发展。
2.辩证看待传媒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
传统传媒艺术内容制作生产经验相对成熟、体系相对完备,但其理念和方式较为保守、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和受众的新需求,在疫情期间甚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传统传媒艺术正在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融合的新格局,如8K超高清技术促使电视内涵和外延进行内外双向构建。电视在新的终端和技术下释放出独特魅力,影院电影在聚合式观赏和生活文化的消费方式上仍具有独特作用,家庭和机构的传统视频作品作为内部群体化的分享,虽没有完全社交化、网络化,但其内容样态和传播方式仍别具一格,呈现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即使新兴传媒艺术发展势态良好,传统传媒艺术也不可能完全被取代。
新兴传媒艺术代表着融合时代传媒艺术发展的前沿,展现了技术、媒介、平台融合的形态与成果,但其内容和艺术品质参差不齐,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内涵品质相对浅薄,存在一些制作低劣、叙事功底不扎实等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与传统传媒艺术在艺术和审美层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需要看到新兴传媒艺术的现有问题是新生力量必然经历的阶段性问题,需要肯定新兴传媒艺术在成长中的进步和成果。
总之,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各有优长和问题。在融合背景下,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的创新发展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比如,从影院电影和网络电影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影院电影是无法替代的。影院消费和互联网视听消费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电影工业的投入决定了必须线下和线上多渠道发行以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单纯依靠互联网发行难以收回成本;另一方面,网络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线电影同等重要,是电影行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而不再是院线电影的补充”,未来网络电影的高速发展将给电影产业带来巨大增量。
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不是简单的“谁消灭谁、谁替代谁”,二者在融合中不断深化、相互提升,面对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的发展变化,需要辩证看待二者关系,以免由于观念偏颇阻碍传媒艺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传统传媒艺术和新兴传媒艺术只有在融合中扬长避短,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生成全新的传媒艺术景观,使传媒艺术族群释放更大的艺术活力。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4期


责编|刘扬

网编|陈家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