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避免「三分钟热度」,找到人生的「热爱」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19-10-30

1

很多人说,自己做事总“三分钟热度”。

从心理学角度看,什么是“三分钟热度”?

下面这张图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通道模型。

它正好描绘了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时,随着技巧的提升和挑战的增长,他对这项活动的体验发生了什么变化。

假设这张图所描绘的是小明打网球的情景。

刚开始时,小明不懂任何技巧,他唯一的挑战是把球打过去,这是A1。这种挑战没什么了不起,但小明还是打得很愉快,因为难度正适合他粗浅的技巧,但愉快的感觉不会持续太久。

这个阶段,小明所感受到的愉快,就是刚接触一项新事物时的“前三分钟热度”。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让小明的“热度”消失了呢?

原来,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的技巧进步了,原先只是把球打过去的挑战,对他来说太小儿科了,于是他感到厌倦,这时,小明所处的阶段就是A2。

又或者,他碰到了比他熟练的对手,使他发现要接住对方的球是个挑战,这时,他对自己拙劣的技巧产生了焦虑,这时,小明所处的阶段就是A3。

前三分钟热度,是刚接触新事物时的浅层乐趣,这种乐趣,会随着你在这项活动中的不断深入而消失。

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厌倦,有可能是焦虑,这两种感受,就是通常所说的“热度过了,不再感兴趣”,有些人会因为这种消极感受而放弃继续投入。

那么,那些继续坚持下来的人,经历了什么呢?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他在厌倦(A2)的位置,要重拾乐趣只有一个选择:增强挑战,确立一个跟技巧难度相当的新目标,例如击败一个技巧比他高明的对手;如果他感到的是焦虑(A3),重拾乐趣就需要加强技巧。

所以,对一项活动有兴趣,甚至热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 要么,就是永远处于A1阶段,只要你不感到厌倦,就可以在很多活动中体会到A1的乐趣,这种状态的外在表现是,兴趣广泛,浅尝辄止,但自得其乐;

  • 要么,就是经历喜悦、厌倦、焦虑等一系列复杂感受之后,发现了这项活动的深层乐趣,而获得的心流体验,到达这个阶段的兴趣,可以称得上是热爱了。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两岁会哼歌,三岁唱得有模有样,去妈妈同事家,摸了钢琴都不想走。于是他那做美术老师的妈妈,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

他这么喜欢,学钢琴的时候怎么样呢?不想练琴,被他妈妈打得想放弃。

你看,这就是兴趣的真相,一开始不管多喜欢,当你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时,挫败感和厌倦感从来都不会少。

那这个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呢?当然是被他妈妈逼着继续学琴。但随着他学习的深入,他越来越能体会音乐的乐趣,音乐,成了他自觉的追求。

他14岁时,父母离异,但是躲在音乐世界的他并没有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回忆说:“12岁到16岁是我最开心的几年。”

这个人是周杰伦。

不少人对热爱有种误解,认为一旦找到了那件事,我就会满心欢喜,不知厌倦;相反,如果没有持续这种状态,那这件事就不是我真正热爱的事。

事实是,热爱,不是这个东西给你带来了多少次愉悦,而是你为它投入了多少次自我约束。


2

有人说,我的爱好是电影和音乐。

然而,如果你没事就刷个片子,带着耳机,这不是爱好,这是消遣。

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古典老师将“兴趣”分为3个层次:直观性趣(感官性趣)、自觉兴趣与潜在兴趣(志趣)。

  • 觉得火锅好吃、电影好看、游戏有趣,都是感官兴趣。

  • 觉得火锅好吃,开始研究火锅的制作工艺、食材调配、火锅文化,从而成为一个业余鉴赏家或大厨;觉得电影好看,开始研究电影的历史、剧作理论、剪辑节奏、拍摄技巧,并写出专业影评,拍出精彩短片;这是自觉兴趣。

  • 而在自觉兴趣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以一项活动为终身追求的事业,这就是志趣。

浅层的兴趣,不能长久,也不能带来浑然忘我的深刻乐趣。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也介绍了乐趣的3个层次,以音乐为例:

  • 聆听音乐最初是一种感官体验,我们对什么声音会产生愉快的反应,完全受神经系统中的基因控制。

  • 下一层次是“联想式”聆听。在这个阶段,听者必须培养根据声音模式,拟想感情与意象的技巧。

  • “分析式”聆听,是听音乐最复杂的阶段。此时,注意力已经脱离了感官与情节叙述,转而投注在音乐的结构元素上。此时,听者会以批判、对比、评估的方式去聆听。一个人一旦培养了“分析式”的聆听技巧,享受音乐的机会便呈几何级数增加。

兴趣的层级理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热爱永远建立在精通基础上。


3

世上还存在一种“无趣之人”,他做什么都讲究「投入产出比」,只有知晓了一件事有什么好处后才会去做。

这是一种功利的兴趣观,它的背后,是深刻的不安全感与焦虑。功利的兴趣观危害无穷。

首先,会极大地扼杀我们挖掘兴趣的动力:

当每一个行为都必须在系统里置换出有用的结果,兴趣这个老师就彻底被开除了,随之而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更无从谈起。

——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其次,功利的心态会造成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会导致我们做每一件事时,将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无法投注到活动本身,从而难以体验美妙的心流。

上文中,我多次提到“心流”。但恐怕你对“心流”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这里先解释一下:

心流,是人在专注于一项任务时,所达到的浑然忘我的状态。

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几个前提:

  • 任务有挑战性,同时,当事人也具备完成挑战的能力;

  • 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反馈,让当事人能够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

  • 当事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心流中没有反省的空间,一旦当事人投注精力到自我反省、评估得失上,心流状态就会被打断。

因此,心态越功利,心流体验越少;心流越少,乐趣便越少;乐趣越少,收获和成就感也就越少;而成就感越少,乐趣就变得更少。如此恶性循环,那人自然不会爱上这项活动。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讲了一个相似的道理:

那些非常害怕在考试中犯错的学生,成绩可能真的会更糟糕,原因就是他们感到了焦虑。为什么会这样?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容量都浪费在监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得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错了?),而分配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则较少。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将其用于自我监测和评估事件的投入产出比时,便不能将它投注于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中。

所以,功利心是兴趣的天敌


4

总结一下:

  • 经历三分钟热度后就放弃,是因为我们没能经受通向更高层次乐趣所必经的焦虑和厌倦。

  • 热爱永远建立在精通基础上;世上根本不存在无需任何努力,就能体验到乐趣的兴趣和热爱。

  • 功利心是兴趣的天敌。

因此,我们该如何寻找那件热爱的事情呢?

首先,前三分钟热度消退后,再坚持一下,不要因为厌倦和焦虑就放弃。即使真的要放弃,也要弄清是什么原因。

放弃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起码我们能知道,自己在某个领域真的没有天赋,即使坚持了很久,试了很多方法,也没有进步。

其次,尝试那些你直觉认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重复上述第一步。

第三,当你决定投入一项活动时,不要评判,不要反省,不要自我怀疑,将注意力投注在活动本身。

也许你还想看

15 June 2019

让你上瘾的性格测试,从心理学角度看真的靠谱吗?

● 你的人生也许会因这本书,真的有所改变

● 怎样最大限度地「从失败中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