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人歌颂成功者时,这位「失败」的小说家为失败者立传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文/一碗甜豆花

01

“失败”的小说家

有人形容理查德·耶茨,是“一位如菲茨杰拉德定义了爵士时代的失落感那般定义了焦虑时代的失落感的作家”。

但耶茨活着的时候,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中学毕业后,他没读大学,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受海明威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

他参军去了法国,但不幸在部队染上肺炎,病治好后从德国退役,回到了纽约。

22岁时,他结了婚。没过几年,就带着军队发的肺炎补偿金举家迁到欧洲。

到欧洲后,他啥也不干,在租来的小屋里不停地写作,给《纽约客》投稿。但《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

在欧洲期间,妻子与他离了婚。

写作10年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发表,并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起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之前写过《革命之路》的推荐,看这里:《革命之路》:流沙之上的中产生活

但这部小说在当时并未引起轰动,也未能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他从欧洲回到美国后,当过记者、公司职员、创意写作班老师,写过剧本,做过枪手,但生活一直贫寒。

他还染上了烟瘾和酒瘾,生命的最后10年,他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最后死于肺气肿及并发症。

他在世时,作品备受主流文学圈好评,却不被大众广泛接受。直到他去世9年后,他的短篇小说集才成了畅销书。2008年,改编自《革命之路》的同名电影由莱昂纳多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一时风靡全球。他的作品再一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耶茨在世时一直未受广泛关注和重视,对此我一度觉得很困惑。因为他的作品通俗性和可读性都很强,几乎没有人读过前几页之后不会一直读下去。

但后来我想到一个理由,也许说得通:耶茨写的都是关于失败者的凄惨的故事,但在一个人人焦虑的时代,人们也许更愿意读励志鸡汤,好给自己打满鸡血去面对惨淡的人生;他们不大愿意听一个作家说“人生皆苦”,也对“失败”这样的主题避之唯恐不及。

02

为“失败者”立传

你可能会说:关于失败者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想至少有3个原因,我们需要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首先,阅读失败者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很多人的失败,都是由性格、习惯决定的,知道别人为什么失败,可以提醒自己注意性格和习惯上的缺点。

其次,被时代抛弃的失败者,值得被人们记住和缅怀。有些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TA做错了什么,只是因为TA比较不幸运,尤其在社会、科技急剧动荡的时代,很多人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变成了落伍者。历史的宏大叙事不会为他们书写一笔,但文学可以为他们立传。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成功、比较幸运的人,那么,关于失败者的故事,能为你提供一个窗口,让你从弱者的视角去感知世界。通过这种感知,你会多点同理心,也会对命运赋予你的幸运充满感恩。

理查德·耶茨这位“失败”的小说家,写过一部关于“失败者”的小说集——《十一种孤独》。

其实,要说《十一种孤独》里的主人公都是纯粹的失败者,也有些夸张,他们只是在经历着人生中的“低谷时期”:

即将结婚的年轻男女,却在婚礼前一夜感到迷茫、动摇;

患肺结核的丈夫和年轻妻子之间愈发生疏,丈夫康复遥遥无期,妻子像被判了无期徒刑;

曼哈顿的年轻白领被公司炒了鱿鱼,再一次体会到失败的滋味;

为小报写稿却一心想当作家的小记者,与上司发生冲突,丢了工作;

古板严厉的小学老师,在圣诞节给学生们准备了惊喜礼物,以笨拙的方式表达她的好意;

退伍老兵为了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做了一晚上的荒唐事,最后还动手打了人;

怀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两个美国年轻人,在戛纳偶遇一位出色的钢琴师,最后却发现钢琴师是个奴颜婢膝的人,因而对他失望透顶;

一心想出版一本书的出租车司机,寻找了一个又一个枪手为他写故事,却屡屡受挫,始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耶茨笔下人物的失败,都能追根溯源到他们性格的局限性:他们有的过于软弱,从不敢面对真正的挑战;有的过于自负和轻狂,从不反思自己的缺点;有的性格冲动;有的玩世不恭;有的整日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如耶茨所说:“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03

为什么失败会成为宿命?

耶茨的作品,总有一种“宿命论”的味道。

这从他最著名的两部作品《革命之路》和《复活节游行》中都可以看出来,主人公因自身性格的局限性,而走向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在《十一种孤独》这部小说集里,《自讨苦吃》这一篇最生动地体现了“性格导致悲剧”这个主题。

沃尔特是曼哈顿的一个小白领,但由于工作表现不佳,他有预感:自己将被辞退。

这天下午,强烈的第六感告诉他,“最终的谈话”终于要来了。虽然内心早已七上八下,但他装得很镇定,因为他觉得,即使失败,也要体面。

在等待“最终的谈话”时,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最爱玩的一个游戏——装死。这个游戏是这么玩的:一个小孩从山坡上冲下来,跑到某个固定的地点,就会受到其他小孩的伏击。被“击中”后,这个小孩就要表演受伤、滚下山坡、死亡等一系列动作。评价游戏者表现优劣的指标,是他们的形体姿势是否逼真、自然。

沃尔特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游戏呢?因为他在这个游戏中的出色表现,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预言——

首先,他特别乐于和善于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每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打击,他就重复游戏中的行为:倒下,逼真地装死;

其次,他从小就喜欢玩那种不用动脑子也不费力的游戏,这种习惯延续到长大后,他喜欢从事的工作也都是不用动脑子也不费力的类型。

顺其自然,体面地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了他一种生活风格。甚至无需否认,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对他诱惑力太大了。



与上司谈话时,沃尔特表现得既得体又识大体;谈话结束走出上司办公室后,他保持住了风度和尊严。

但刚出办公大楼,他就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一直以来,他太习惯对一切顺其自然,生活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从未主动争取过什么,也没习得什么拿得出手的真才实学,而且他也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可以做什么。

他打了几个电话联系职业中介和能介绍工作的朋友,但是一无所获。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不把失业的事情告诉妻子,假装正常上下班,等找到工作再把失业的事告诉她——他想像一个“真正的男人”那样独自承受痛苦。

于是,他到图书馆消磨掉了这天下午剩余的时间。在离开图书馆时,他回忆起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成功”——追到了心仪的女孩,那个女孩现在成了他的妻子。

但等他回到家,他没能控制住,“表演”很快就露了馅,他不得不坦白真相。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从童年的游戏癖好,到成年后事业上的失意,耶茨写出了沃尔特性格中那注定导致失败的因素——懦弱。沃尔特懦弱的性格让他安于随波逐流,逃避真正的挑战,因而从未有过真正的成长,在现实的打击面前不堪一击,久而久之,他甚至患上了“强迫失败症”

撒切尔夫人有一句至理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文学作品中如此,现实中亦如此。

我大学时曾读过易卜生的一个剧本《野鸭》。主人公雅尔马是个心怀绚丽梦想和宏伟计划,却很少付诸实际的人;他还总是得过且过,随时准备在困难面前退下阵来,因此虽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

这么多年来,雅尔马的形象时不时会浮现在我脑海里。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可以说,对他的分析和审视,改善了我“耽于幻想却不行动”的性格。

给读者以警示和提醒,大概是文学作品除审美价值外最大的实用价值。但愿这部关于失败者的小说集能给你一些启示。

END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一般周末更新。

也许你还想看

21 July 2019

● 《革命之路》:流沙之上的中产生活

● 最懂女性的诺奖得主:她像面镜子,照见了女人的内心隐情

● 豆瓣8.6,通宵读完,这部“现象级”小说写尽了成长的残酷真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