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都累得像条狗”?过劳背后的真相了解一下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今天给你推荐的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的阅读中最想推荐给你的书目之一。

这本书研究的主题,特别契合我们时代的症结:

  • 我们时代的“过劳”是怎么回事?它与20世纪的过劳有什么不同?
  • 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会有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与过劳有什么关系?
  • 人生意义的缺失,与过劳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本哲学书籍。
看了我上面的介绍,你可能会以为,它是一部恢弘的哲学专著,有着严谨的逻辑分析论证。
实际上,它只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书中充满了作者“独断论式”的观点,以至于有读者评价它为“哲学呓语式的扯淡”。
这本书还有个特点,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弊端——它只谈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大概是因为,并没有什么解决方案。
但我依旧觉得它很值得一读,因为它犀利、敏锐,展现了一种独辟蹊径的观察角度。这还是一本“唱反调”的书,可以弥补我们单一认知视角的局限。
这本书就是《倦怠社会》。
01
过劳时代
关于过劳的成因,前人已有论述。去年出版的《过劳时代》便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代表著作。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5年,至今已经再版20多次,作者是个日本人。但日本的过劳问题一直没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见过劳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很棘手。
书中论述,全世界都进入了“过劳时代”。究其原因,作者归结了4点:
经济全球化,造成劳动力的全球化竞争;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相比,相对较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不具备成本优势,容易被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替代;为了在竞争中获得工作机会,较发达国家员工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
信息技术发展,笔记本、智能机等信息设备大规模普及,模糊了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的边界;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某些工作的难度,使得这些岗位只需要兼职人员就可以完成,如此一来,很多正式员工可以由非正式员工替代,雇佣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
消费资本主义,刺激了个人的消费欲望,以至于所有人都需要挣更多钱来满足欲望;为了挣更多钱,人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力度。
近年来,政府放松了劳动管控,造成兼职员工、派遣制员工等非正式劳动者人数不断增加;劳务形式的多样化,造成工作时间的两极分化,30多岁男性正式职员的过劳趋势因此愈发明显。
《过劳时代》对过劳问题的研究,更多专注于社会经济的角度,而《倦怠社会》一书,则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解释了过劳的原因。

02
主动过劳,何时成了社畜的新选择?
科技媒体36氪曾发起过一项关于工作过劳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多数人迫于工作量大、加班文化等客观压力而过劳,但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因责任感、晋升要求、工作价值等原因选择主动过劳。
我自己在几年前刚工作时也是个主动过劳者:初生牛犊,一腔热情,把工作当做自我实现的方式,特别容易被各种推崇工作价值的鸡汤带情绪,坚信“玩命工作是年轻时最好的修行”。
我的朋友圈中,更不乏自驱力强、每天给自己打鸡血的工作狂人。
主动过劳,似乎正在成为职场中的新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呢?
《倦怠社会》给出了解释这个现象的一个视角:我们的社会已经由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变成了“功绩社会”,生活其中的人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
规训社会重视禁令、规范,它强调的是人“应该”做什么;而功绩社会重视计划、内在动机和自发行动,它推动生活其中的人主动去思考“我能够做什么”。
功绩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个社会存在一种集体无意识——渴望将生产最大化,渴望提升整体的效率,也就是说集体渴望着“更快、更强、更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功绩主体不断剥削者自己。
在我们追求进步的文化中,“自驱力强”总被认定为一种优点,因为对于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来说,它必不可少。
但在这里,作者揭示了关于“自我驱动”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自我驱动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剥削,意味着通过燃烧自己,去达成目标。
《奇葩说》有一集的辩题关于“上进心”,颜如晶发表了一番观点很扎心,她说:
我们很上进,但我们不知道上进心的尽头在哪里;这样上进的人生,就像不断被上紧发条,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松弛一下。
不加节制的上进心就像一个欲望的黑洞,诱惑着人不断向前、更进一步,没有终点,没有尽头。
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功绩社会中,在过度狂热中燃尽自身、剥削自己的人的写照么?


03
主动过劳背后的两条鞭子
你可能会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功绩社会中的人进行着自我剥削?
我搜罗出作者散落于全书各处的观点,找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两个答案:社会普遍弥漫的将健康价值绝对化的价值观,以及,过于完美的理想自我造成的积极压力。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健康价值的绝对化?
媒体常常调侃90后这代人,年纪轻轻就开始保温杯泡枸杞,早早步入了养生阶段。
为什么这代人这么看重养生,我想只有一个原因:怕死。
那些最有动力主动过劳的,往往也是最怕死的年轻人,因为“人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即更多的资本能够创造更长久的生命”。
这就造成了一个吊诡的现象:为了活得更长久,为了未来过上富足生活,社畜们选择了主动过劳;但过劳,容易致死。
因此,在过劳的同时保持身体的基本健康,成了每个职场人需要平衡的跷跷板。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透露出整个社会将健康价值绝对化的价值观:生存,成为我们唯一的目的;健康成为我们唯一的追求。
“为了生存,人们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而不再关心如何更好地生活。
“尼采早已预言,在上帝死后,健康便将成为一个新的上帝。
再说第二点,什么是理想自我造成的积极压力?
功绩社会有一个特点:过度亢奋,过于积极。它鼓励每个人“是的,你能行”,给人造成“我无所不能”的假象。
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一个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变得更好、更强。
那个“更好的自己”对我们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压力,它暗示着“我”不够好。
但“更好的自己”又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鸿沟,让我们消沉疲惫,也让我们产生自我攻击。
这就是精力枯竭、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成为21世纪流行病的原因所在:病人对自身施加暴力、剥削自我。自我形成的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还让受害者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感之中。
结语 
《疲倦社会》这本书虽薄,电子书不过一百页出头,但我扎扎实实看了三四个小时,第一遍没看太明白又看了第二遍。
它是一本又丧又“没用”的书,它生生地扯开生活中“正能量”的假象,让我直视自身存在的匮乏。
但它也让我意识到沉思、沉浸于深度无聊、拒绝过度刺激、享受闲暇,对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至关重要。
这本清醒之书,推荐给你。
也许你还想看

28 October 2019

● 正经历“¼人生危机”的我,被这本通俗哲学书治愈了

● 拜托,别再用「完美主义」折磨自己!

● 清华大学赠大一新生的这本名著,到底好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