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赠大一新生的这本名著,到底好在哪里?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你好,我是一碗甜豆花,跟你聊聊读书收获。

以前读过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一句话:“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我读书少的时候不觉得这话多有道理,读得越多,共鸣越深。

原来,我困惑的所有问题,书中早有答案。


文/一碗甜豆花
5年来,清华大学每年都赠大一新生一本书,2016年的赠书是《瓦尔登湖》。
随书附寄的致新生信中,校长写道,梭罗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并希望新生们在阅读中体会梭罗“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梭罗是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1845年,他为践行自己的生活观,在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体验自给自足、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散文集《瓦尔登湖》便记载了他在那里的生活见闻和感悟。
对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久闻其名,却不甚了解其内容。今天这篇文章,我就跟你聊一聊《瓦尔登湖》到底好在哪里。

01
被浪漫化的瓦尔登湖与真实的梭罗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曾罗列过出版商关于这本书的宣传卖点:“宁静、恬淡、充满智慧”,“超凡入圣的好书”,“田园的宁静”,“回归自我与自然”……
大概是受到图书宣传的误导,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瓦尔登湖》与“田园牧歌”、“归隐山林”这些美好的憧憬联系在一起。
这些宣传之所以大行其道,大概因为它们契合了读者的“痛点”和预期:大多数人都承受着现代生活的压力和重负,因而特别向往淳朴、简单、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过着朴素生活的梭罗,成了大众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人们在幻想中向往着梭罗的生活方式,又在幻想中,将梭罗构建成了一个“符号”。
如果你读过《瓦尔登湖》就会知道,这本书并不易读。它的译者徐迟也说“本书十分精深,不是一般的读物”。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连续多年的畅销和重复出版,本身并不正常,就好像《瓦尔登湖》作为一种情怀而被过度消费了。
那么,梭罗去瓦尔登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是去隐居吗?他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所表达的核心立场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的一篇文章里一窥究竟,他在《事关梭罗》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他只是想直面生活,想尝试“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看来,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他为探索自我、探索人生真谛的一场“生活实验”。在这场生活实验中,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将它们写进了《瓦尔登湖》这本书中。
他在《瓦尔登湖》中表达的思想,可以总结为2个方面:

反思消费主义,不随大流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成功;

反思工业文明,追求独特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保持个人独立和精神自由。

02
毒舌梭罗对消费主义的反思
《瓦尔登湖》中,梭罗对消费社会的反思俯拾皆是。他的反思主要集中于两点:
第一,人们为囤积物质财富艰辛劳动,却忘记财富本该为人服务;
第二,反思人们“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衡量自我价值”的价值观。
梭罗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人卖命工作积累财富,用挣来的钱买土地、房子、车子,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人们追求过剩的财富,无疑是给自己套上枷锁。从他辛辣的语言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毒舌的一面。
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我到过康科德很多地方。无论在哪儿,商铺、官署抑或是田野,看上去居民们都在用上千种让人惊异的方式自我惩罚。


他所说的自我惩罚是指什么呢?
指人们为了维持体面生活,不得不从事那些在他看来反人性、剥夺自由的工作,并且陷入这样一种怪圈——我需要工作赚钱,赚到钱之后就去买买买;越买,欲望越多,我又需要更多钱,因而不得不更卖命工作。
值得深思的是,人们卖力工作以维持的体面生活,并不一定是必要的。至少在梭罗看来,能够吃饱穿暖的简朴生活已经足够,追求奢华和享受是不必要的,人们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精神生活的改善。
他这么写道:
谁使他们成为土地的奴隶?当人命中注定只需寸土为生计,为何他们却要种植六十英亩的土地?为何自呱呱坠地他们就开始自掘坟墓?他们不得不过着人的生活,推着眼前之物前行,尽可能让一切进展顺利。
大多数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舒适的生活方式,不但没有必要,而且确实妨碍了人类的进步。


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异化”问题,与梭罗的看法有着内在的联系。
什么是“异化”?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钱是维持我们生活的基本因素。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已经赚了自己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却依然在赚钱。对于这种人来说,钱,已经失去了它本来为人服务的功能,而变成了支配人的东西。说得通俗一点,原本钱是人的工具,但现在,人变成了钱的奴隶。这就是很典型的异化。
除了批判人们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外,梭罗对消费主义的反思还体现在,他反对用华服、金钱等物质财富来彰显身份、确认自我价值。
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给稻草人穿上你贴身的大褂,而你却一丝不挂地站在旁边,有谁不会立即向稻草人问好呢?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人们的衣服尽被除去,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他们相应的社会等级呢?


这些文字体现出梭罗内在的真实、坦荡和自信。他认为人的价值,不该由他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决定,而应该由他自身的品质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做出的贡献来决定。
阿兰·德波顿在他著名的哲学随笔《身份的焦虑》中曾写过,现代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就是“身份的焦虑”。它是一种担忧——担忧在一个精英崇拜的社会里,我们会因达不到大众认可的成功标准,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为什么会有“身份的焦虑”呢?抛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从个人层面看,是因为不自信——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因为不自信,我们需要借助外物,比如事业成就、职场title、财富多寡来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因为不自信,怕别人看轻自己,所以需要用很多外在的修饰来抬高自己。
反观梭罗,他是一个完全没有“身份的焦虑”的人。因为他跳脱出了社会对他的评价,建立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他提醒读者,醉心于以物质彰显身份和价值感,只会导致内在的空心化。充实精神世界,建立内在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可。

03
当我们谈“忠于自我”时,到底在谈什么“自我”?
阅读《瓦尔登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梭罗遗世独立的生活观,以及他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强大的自我意志。
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标榜“独特”、“个性”,从穿衣风格到人际互动模式,都追求与众不同。然而,很多看上去的“独特”,真的很独特吗?
毒舌女王马薇薇曾经说过:“人类最可悲的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想要去论证,我跟别人不同。可是恰恰是这种想要论证跟别人不同的心态最相同。你想要脱离大众做不一样的烟火,结果发现满地的鞭炮都比你使劲。”
很多人所谓的“个性”,其实只是一种社会化的自我呈现,是在不知不觉中迎合他人对“个性”的期待。
就像《美丽的标价》这本书中写的,在时尚行业,好的模特除了要达到外形标准,还要努力构建“独一无二的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但实际上,她们所谓的个性,只是在迎合受众对个性的想象与期待。
反观梭罗,他却表现出了真正的独特性。
他没有将自身的独特作为一种商品,去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继而换取实际的利益和名声。
他通过自我省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并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生活方式在别人看来是怪异的。
他摒弃世俗追求,来到瓦尔登湖畔,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并真心热爱这种亲近自然、充满野性的生活方式。
梭罗特立独行的生活选择,体现了他充分独立的自我意志。
如今,做自己、忠于自我,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但所谓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却没多少人真正想清楚。很多人通过追求与众不同来标榜“做自己”。
对此,职业生涯教育专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评价说:“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相反,梭罗早就用行动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于自我”:
忠于自我的前提,是有一个坚实的、可以称为“自我”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核;
忠于自我并不是一味追求让自己开心、快乐、爽的东西;

忠于自我是认清自己每个选择背后的代价;是知道自己看重什么,可以割舍什么。

梭罗选择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希望大家都跟风模仿他,因为“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他希望所有人都能省察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我并不希望别人按我的方式生活,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因为,且不说或许还没等他搞明白我的生活方式,我就又另为自己寻了条路径,而且,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各不相同的人越多越好;我宁愿每个人都认真找寻并追求他自己的——而不是他父亲的,抑或他妈妈的,再不然就是他邻居的——生活道路。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呢?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它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你才会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与现实互动、碰撞。唯有如此,才能将“自我”塑形。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实验,也是他与世界的一次互动和碰撞。通过实践和自我省察,他探索出了他的自我和他的人生观。
也许你不认可他的生活观,但他在实践中省察人生、塑造自我的方式,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借鉴。
结语
在如今这个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瓦尔登湖》难免被神化和曲解,被赋予了一些它本身并不具备的隐逸情怀和梦幻色彩。
比起“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田园的宁静”,“回归自然”这些特质,书中对消费主义入木三分的反思,以及梭罗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自我意志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END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也在建构其它学科知识体系;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

也许你还想看

10 August 2019

● 豆瓣8.8,传记之王这本神作,能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 人人歌颂成功者时,这位「失败」的小说家为失败者立传

● 当下让你爽的东西,长远看为什么会让你不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