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8.8,传记之王这本神作,能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你好,我是一碗甜豆花,跟你聊聊读书收获。

以前读过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一句话:“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我读书少的时候不觉得这话多有道理,读得越多,共鸣越深。

原来,我困惑的所有问题,书中早有答案。



文/一碗甜豆花
当我对人生意义感到迷茫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点亮了我的世界。
这是一本传记集,茨威格一共创作了14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瞬间的特写,其中既有拿破仑、威尔逊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有歌德、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家,还有首次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首批南极探险家这类的冒险家和开拓者,以及无意间肩负起历史重负的小人物。
茨威格被称为“传记之王”。他写的传记,总是既富语言美感,又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还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读得欲罢不能。
其实,我对《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早有耳闻,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直到真正打开它,我只读了2页就被吸引,根本停不下来。
读传记有一个好处,能启发我们寻找人生方向。我们阅读传记主人公面对两难时如何抉择、面对困境时如何行动、在人生最危急时刻坚守什么价值、如何面对得意与失意的人生境况,同时,我们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

1

茨威格其人
用两个词可以概括茨威格的一生:年少有为,晚年凄凉。
他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从小过着上层社会的优雅生活,接受过最好的教育。
他17岁在杂志上发表诗歌,20岁出了第一本诗集,2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他专注于写小说和传记,声名鹊起。
他的朋友圈同样令人咂舌:与爱因斯坦通信,与罗丹、高尔基、里尔克和纪德都是好朋友,与罗曼·罗兰保持了终生友谊,与弗洛伊德结下忘年交。
有名,有钱,有才,青年到中年时期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
然而,1933年纳粹掌权后,茨威格的命运开始转向。他被抄家,他的书籍被焚烧。
二战爆发后,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在德军入侵前就离开了故乡奥地利,开始了辗转流亡的生活,从英国,到美国,最后抵达巴西。
虽然在流亡,但他有旺盛的写作能力,有大批忠实的读者,也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抵达巴西的茨威格本该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但在到达巴西后不到2年,他就和妻子一起服毒自杀了。
如果不了解茨威格为人,你肯定会为他的选择感到大惑不解。但当你走近他就会明白,自杀的行为,恰恰是他作为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在理想失落后,做出的最忠于自我的选择。
在卧室的书桌上,他留下了一封绝命书:
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

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

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

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理解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立场,理解他性格中的浪漫和理想主义情怀,是进入《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一把钥匙。
有了这把钥匙,你会发现,茨威格所书写的不仅仅是“历史高光时刻”,也不仅仅是“英雄人物改变历史”,在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有他的立场与自我表达。



02

南极探险家斯科特:虽败犹荣的开拓者
开拓者与冒险家是茨威格在这本书中描写最多的类型。
开拓者,既包括开探新大陆的探险家,也包括开辟帝国新版图的帝王,还包括应用新技术的商人,以及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者:
15世纪中叶,攻克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拓展帝国版图的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
16世纪初,为逃避追债和法律制裁,而遁入“发现新大洋”不朽事业的巴尔沃亚;
19世纪中叶,在加利福尼亚拓荒、一夜暴富又迅速破产的苏特尔;
首个成立公司,铺设横跨大西洋电缆的商人塞勒斯;
1912年到达南极,最终死于归途的英国冒险家斯科特;
流亡海外,在当时俄国敌对国德国的帮助下回归俄罗斯的列宁。
在所有这些故事中,最与众不同的是《征战南极》这一篇。
1911年,两支队伍向南极发起征途,一支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率领的队伍,另一支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队伍。
结果是阿蒙森先于斯科特5周到达南极。最后阿蒙森凯旋回归,但斯科特带领的5人却在归途丧生。
书中大多数关于开拓者和冒险家的故事,主角都是成功者。但这些成功者并非都是道德无暇的人。
一方面,他们有着大无畏的勇气、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有谋略,有手段;但另一方面,他们性格中也有残忍、贪婪、阴险、寡廉鲜耻的一面。
茨威格让我们看到,这些英勇的人以欲望推动了历史进程,也留下了令后人非议和谴责的劣迹。
然而,在讲述南极探险的故事时,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是采用了失败者斯科特的视角。
他写出了这支探险队的勇敢、坚韧,也写出了他们“虽败犹荣”、“虽死犹生”的悲壮。
茨威格这么评价那支失败却崇高的探险队: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03

导致拿破仑惨败的格鲁希:好士兵未必是好元帅
相比于勇猛无畏的开拓者和冒险家,按部就班、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实在难堪大任。但历史的吊诡在于,有时候小人物会肩负起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重任。
茨威格在这本书中,就写了一个导致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小人物——格鲁希。
格鲁希是何许人?茨威格是这么描绘他的:
一个气度中庸的男子,老实可靠,兢兢业业,当他任骑兵队长时,常常被证明是称职的。然而他也仅仅是一位骑兵队长而已。他从戎二十年……他是缓慢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不能说他没有成绩,但却无特殊的贡献。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


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的牢笼,回到巴黎重登皇位,集结军队向比利时进军时,格鲁希被任命为元帅——正如茨威格所言,格鲁希不是元帅的最佳人选,但此时的拿破仑没有更合适的人可用。
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拿破仑交给格鲁希一个任务——率领三分之一兵力追踪之前被他们打败的普鲁士军队,以防止他们与英军会合。
然而,领到这个命令后,不知变通的格鲁希,却直接导致了法军在滑铁卢的惨败——
当拿破仑和威灵顿军队的交锋进入白热化时,格鲁希率领的军队,就驻扎于距滑铁卢不到3小时路程的地方。对当时的战局来说,哪一方的增援部队先到,就能率先取得胜利。
可是,习惯于唯命是从的格鲁希死守着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因此,即使听到了远方开战的炮声,他也没有前去增援拿破仑。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拿破仑兵败滑铁卢,20年建立的英雄业绩毁于一旦。
一个怯懦、顺从、谨慎、平庸的人,就这样毁掉了一桩伟大的事业。
茨威格把这个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读完让人无限唏嘘,似乎历史的转折真的寄托于这个小人物身上。
但在我看来,历史不会被这一个瞬间所决定,很多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它的走向。而且,真要总结滑铁卢战役失败原因,不该忽略拿破仑用人不当、指挥不当的因素。
拿破仑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激励下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他忽视了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当将军的潜质。
一个好的领导者与一个好的执行者所要求的禀赋截然不同。只有那些勇敢、创新、不拘泥于规章、足智多谋、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是好的将帅之才。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演讲。他所讲的企业家精神,跟将帅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他说:
企业家不是一个好员工。好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按程序办事。如果企业家也是如此,公司肯定完蛋。


放在今天看,格鲁希是一个“好员工”,但他绝不是好的领导者和指挥官。
反观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长处,有些人适合做“专家”,有些人适合做“调节者”,有些人适合做“支持者”。
人生进阶的路不止有一条,找到自己合适的路更重要。


04

理想主义者西塞罗:茨威格的理想自我
在茨威格书写的所有人物中,有一类人最为闪耀——理想主义者。
书中写了3位理想主义者: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西塞罗终身为维护罗马共和民主制而殚精竭虑,在完成所有使命后,自由地选择了直面迫害与死亡。

列夫·托尔斯泰终身践行自我道德审判和人道主义,多年来,他一直以自己的贵族生活为耻,想要摒弃这种生活,却因怯懦而犹豫退缩。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终于狠下决心离家出走,与贵族生活决裂,最后死在了火车站站长简陋的卧室里。

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是个和平主义者。一战后,他极力主张签订能够维持人类长久和平的条约。

但他的理想主义败给了政治现实——由于他的最终妥协,《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提出了苛刻条款,这也埋下了德国仇恨的种子。

茨威格笔下,理想主义者们都在与现实的战斗中落败,这似乎是纯粹理想主义者的宿命。但无论成败如何,茨威格所强调的都是理想本身的价值。这是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天真的一面,也是可贵的一面。
茨威格写出了理想主义者们性格中怯懦和脆弱的一面,也捕捉到了他们精神上最闪耀、最崇高的时刻。
我认为书中关于西塞罗的描写,最贴近茨威格的理想人格。
西塞罗是古罗马政治家,也是罗马共和民主制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在他晚年时,凯撒上位,实行独裁统治,西塞罗被迫退出政治舞台,隐居乡野。
这段隐居生活对西塞罗来说是难得的恩赐,作为“跌入陈腐政治世界中的天生的艺术家”,西塞罗在隐居期间终于找寻到内心的自由,成为“永恒的精神共和国的公民”。
然而,他的自由和平和没能维持太久,陈腐的现实世界又把他拉了回来——凯撒被人刺杀,重新推行共和制的时机来了。
于是,西塞罗走出书斋,重新投入到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他回到元老院,呼吁行刺凯撒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执掌政权;他向民众发表演说,鼓动民众拥护共和政体的重建。
然而,他发现现实不如人意:
行刺者失去了果敢,忧心于凯撒同盟的报复,难以担当执政官的重任;
他曾寄予厚望的民众,也变成了沉溺于吃喝玩乐、只汲汲于利益的墙头草;
整个国家除了他,再没有谁将争取自由和民主的事业当一回事;
这场对独裁者的刺杀,演变成了一场可笑的闹剧。
他认识到,想要改变现实,需要使用权力,发动暴力,而他仅仅诉诸法律、理想和道义,力量有限。
看清现实的西塞罗心灰意冷,他又退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笔端,写下了他最伟大的著作《论义务》。
完成这部遗著后,西塞罗意识到自己最宏大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他怀着直面死亡的勇气,再次投入到现实的战斗中——他又站上元老院的论坛,发表了反对独裁者的言论。
这种公开的反对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三巨头达成政治同盟后,他们首先要铲除的对象,便是独裁统治的敌人西塞罗。
得知三巨头结盟,西塞罗已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他原本可以逃亡到希腊,但他自认为所有使命都已完成,人生已经圆满,因此他决定留下来,迎接最终的命运。
最后,行刺者到来,西塞罗遣散了保护他的家仆,以莫大的勇气凛然赴死。
在全书所有的篇章中,西塞罗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他坚定地践行民主理想,在明知现实险恶、胜算不大的情况下,依旧投入到现实的战斗;
他也明白自己身上更大的使命,所以诉诸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向独裁统治宣战;
当他完成使命,为理想拼尽全力后,他也丝毫不留恋尘世,而是选择尊严地死去,保全了自己面向死亡的自由。
这是一个终身践行理想和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似乎是茨威格的精神写照。

结语
《人类群星闪耀时》描绘了14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瞬间和历史人物,其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
茨威格没有仅以结局评定成败,他所书写的,是勇敢、进取、坚韧、责任等最闪耀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成功者名流千古,也成就了失败者悲壮却无悔的一生。
如今,我们已经变得太浮躁了,习惯以实用价值和功利视角去评判一个人品质的优劣和一件事价值的高低。
但如果你能读一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就会感受到一股清流流过心间,提醒你重建对那些高贵而稀缺的品质的信仰。

END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一般周末更新。

也许你还想看

3 August 2019

● 人人歌颂成功者时,这位「失败」的小说家为失败者立传

● 豆瓣8.6,通宵读完,这部“现象级”小说写尽了成长的残酷真相

● 寒门贵子的失意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