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发布】罗湖医改为何被译成6种语言,推向全世界?这场大咖议事专场告诉你
要问大家伙平常最担心什么?
“生病”肯定是头一条
而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罗湖医改想要实现的也正是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一起看看罗湖医改走过的这些年
罗湖医改始于2015年,罗湖医改四年以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造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条,成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样本,世界卫生组织以6种语言通报罗湖做法,“罗湖模式”正式走入世界视野。
在罗湖
你能享受到的健康福利可是相当的多
▼
“如果(罗湖)有老人得认知障碍没有及早发现,走失了,这是家庭医生的严重失职。”
“我们提出,让辖区居民不会到癌症晚期才发现。发现早、干预早,可以延长生存期。”
“我们有十几万在校的中小学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患者,而要培养成健康的群体。”
这些都是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最新发布透露的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7月13日,罗湖“双周发布”在两周年之际,联合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举办特别专场——“健康罗湖·健康湾区”,围绕湾区医疗发展建言献策。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不仅有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关于罗湖医改的最新发布,还邀请到医疗领域的院士、博导和专家、专业政协委员等多位“大咖”点评罗湖医改,为健康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与会者一致认为
▼
地处深港合作前沿的罗湖,凭借罗湖医改的优势,正不断探索健康湾区的“实感”操作。在实操阶段,跨境医疗人才执业审批流程优化、中医药协同发展、医保疗制度和用药衔接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地优质医疗资源在大湾区汇聚,专家们期待,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为大湾区居民提供高水平、便利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说:“罗湖医改模式,在大湾区大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探索推广。三地医疗协同发展,健康湾区值得期待。”
如果你想现场感受一下
“大咖”们的精彩发布和议事内容
我们还为你留好了直播通道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以进入哦
人民网直播
网易新闻直播
首先,我们一起跟着孙喜琢院长
了解一下罗湖医改
你会发现它正实实在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先来了解几个数据
▼
少生病——
2017年、2018年,罗湖区的水痘发病率比深圳全市低了一大截。在罗湖上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必学的一课是“洗手”。正确洗手,可以有效预防多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少住院——
罗湖区因为严重糖尿病而住院的病例,在2017年开始掉头朝下,有明显的拐点。医改启动两年,慢病防控的效果显露出来了。
这些正得益于以让居民
“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为目标
的罗湖医改启动
5家区属医院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立了紧密型的医联体——罗湖医院集团。集团检验、放射、设备供应只有一个部门,在行政管理上只有一个人事、一个财务。一体化的机制可以让专家、家庭医生共同协作,为辖区104万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和预防服务。
新改革的推出离不开医疗保险突破性的改革:原来的制度下,患者越治越多,医院越来越大。新的医疗付费是把居民所有的医疗保险预期花费打包交给罗湖医院集团,居民越健康,越少得大病,医院也越得益,医疗保险也越可持续。
罗湖医改还有一个重要落子点
便是全科医生
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家庭医生
这是实现居民健康的一个核心点
目前,罗湖医院集团拥有280名优秀的全科医生,罗湖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拥有数已经达到了4.78名,远远高于全国和深圳市的平均水平。
丹麦、澳大利亚、瑞典的家庭医生定期到罗湖来提供全科医学服务与培训,罗湖家庭医生不仅能力水平得到提升,还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英联邦体系的经验、北欧先进家庭医生服务的理念。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罗湖社康中心硬件设施也明显改善。
罗湖提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社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只要有人群的地方,罗湖医院集团的家庭医生都会出现,推动医疗保健。在学校,校医室已经由家庭医生来接棒,给孩子和老师们提供家庭医生的保健服务。
我们提出来让罗湖区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发病率能够尽快降下来,让罗湖区居民不得晚期癌症。如果不幸罹患癌症,要让他的生存期更长一些,这样就达到老百姓对健康追求的目标。
——孙喜琢
不止是促健康,罗湖还注重强基层
4年来,罗湖医改成效显著
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年均增加34.22%
大家不再扎堆去大医院看病
医疗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罗湖)实现了分级诊疗,这就是医改成功的标志。
——顾东风
四年来,罗湖医改也获得了一些肯定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在深圳召开现场会,将罗湖医改定位为全国城市医联体的一个典范,进行推广。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期刊以6种语言向全世界推介罗湖医改。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
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
其实,罗湖也一直在不断探索
01
其中,门诊患者已由2016年的10406人次增加到2018年19145人次,住院患者也由2016年的241人增加到2018年的393人。
02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罗湖医院集团黄贝岭社康为在黄贝岭村养老的9名港澳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为2人提供了家庭病床服务。
03
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密合作
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显现
“这是我们向港方999救援中心转送的第一名患者,我们的存在,就是要给旅客一种安全感。”医务室医生赖东波说。
广深港高铁开通当天,罗湖医院集团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内地口岸区医务室开业。截至2019年5月14日,医务室共接诊503例,游客个案211例,工作人员就诊292人,外伤患者101人,其中与香港999消防救护队交接转运患者27人,转回内地患者20人。
与此同时,大湾区的优质的人才、医疗机构等
也不断在罗湖落地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荣授院士刘子建与罗湖医院达成合作意向,成为罗湖医院集团产前诊断首席专家,每周一次来医院指导培训专科医生。
在多位名医的加盟和支持下
这项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
2018年,罗湖医院集团成为中华胎儿基金会培训基地,多地著名专家多次来指导教学,已培养近1500名学员,全面提升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及亚洲产前胎儿医学水平。
同时,罗湖医院产前学科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产前诊断中心(筹备)开展复杂双胎的产前诊断及治疗,实现深圳市双胎治疗领域零的突破,产前诊断和胎儿宫内治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不少疑难病患慕名打“飞的”前来诊治。
罗湖医院集团能够站在深圳,放眼大湾区、放眼全中国,引入其他地方的优势资源,为居民量体裁衣,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顾东风
除了人才
大湾区医疗机构也在罗湖落地
位于罗湖佳宁娜广场的
深圳万治门诊部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深圳万治门诊部,立刻会被充满童趣的设计吸引,诊室是瓢虫、蜜蜂的造型,受到孩子们欢迎。医师提供港式的特色医疗服务。香港内科医生陈儁迪周一至周五坐诊,诊金是600元,每天平均有5—6个病人看诊,其中四分之三是内地病人。“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买单。”
万治门诊部与罗湖医院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罗湖医院集团为其提供医学检验服务和X光诊断、CT诊断、磁共振成像诊断、核医学诊断、超声诊断等医学影像检查服务。
深圳万治门诊部负责人袁清表示
罗湖医院医院集团仪器设备先进,专业技术水平让我们放心,这样优质、高效、就近便利和安全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所看重的,这也促使我们门诊部能及时开业。希望今后能在培训、医疗救治等方面继续拓展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健康产业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推动湾区医疗技术服务的交流
湾区中医药领域深度合作
湾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活动现场,专家和委员们也积极建言
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周晓梅,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6位嘉宾,和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一起,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优化医疗人才跨境执业审批流程
1
行医执照每一两年要再申请一次,每次都需要我所有的证书,还要去公证、去体检。特别是多点执业的时候,每个点都要做相同的事情,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麻烦了。
——刘子健
这是刘子健遇到不小的烦恼
与他一样,在跨境执业上
遇到麻烦的港澳医生不在少数
专家和委员们有何看法呢?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执照申请、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需要9个标准文件。在大湾区时代,我们可不可以大幅度缩短这类审批的时间和程序,为更多专业人士跨境交流提供便利?”孙喜琢说。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卫生服务有公共资源的特性,不是简单的市场环境竞争,在大湾区共享资源一定要规划先行。”王虎峰建议在大湾区做一些顶层的设计,优化申请手续,让真正想来的人和需要服务的人更好地、更快捷地衔接起来。“你产前诊断的专家引进没批下来,孩子已经生出来了,这就不符合需求的实际。我们要把服务真正做到位,既可望又可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
像刘子建这样的资深名医,可以依托相关医院建立引荐制度,对引进专家进行审核,并通过数据共享、互联网技术简化审批流程。顾东风表示:“既然住酒店可以刷脸,过海关是刷脸,为什么名医就不行呢?”不仅是港澳,包括国际顶级专家,只要居民需要,都应该加快这样的审批流程,甚至可考虑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区,建立名医准入大名单和机制等。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5G技术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湾区医联体,把大湾区内的优势资源都利用起来。”黄险峰则建议,对大湾区前100名的医院和前100名的专科进行排名,指点患者找医生找医院。可以借助技术汇聚资源,例如远程专家会诊、远程手术等,让医生不用再多地奔波,又可以满足居民的需要。
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2
梧桐山下,一座崭新的中医院在罗湖矗立。2018年12月27日,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院开业。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该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中医优势专科。
罗湖计划,将以中医院为核心带动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发展。同时,正在研究出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立足深圳东部,将成为大湾区中医药事业强有力的新支撑。
大家纷纷表示
这方面大有作为
广东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
秦鉴认为,内地的中医药研究规模大、起步早,而香港中医药研究成果显著,两者可以结合开展队列性的、大型的研究。他还指出,目前广东虽然是中医药强省,但原创性的研究还不够多,希望深圳能够加大中医药的科研资助,将眼光放长远,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
顾东风建议,对中医药应该用一些新的手段技术提炼开发,除了做好中医诊疗之外,还应该结合医院的临床基础,开展新的标准和临床试验研究。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孙喜琢介绍,罗湖医改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在罗湖区中医院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将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如开办粤港澳中医培训班,运用技术实力建设港澳名中医馆,打造针灸联盟等。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王虎峰认为,大湾区很可能在中医药合作上有突破。国家要建立中医药的国际标准体系,完全可以从打造湾区标准开始,打造出国际标准。大湾区同根同文,香港、澳门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中医中药打造国际标准,大湾区正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的试验基地。
深圳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
“岭南有非常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黄险峰提出,香港是全世界人均中药消耗量最大的城市,但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内地,在大湾区在国际标准方面要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应用,还应该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当中去。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周晓梅
周晓梅认为,可以考虑在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健康管理与文化于一体的中医药生态产业园区或特色的花漾街区。
建立三地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
3
在医疗资源、产业协作之外,能否突破机制障碍,让大湾区内的医疗制度实现有机衔接;药品、医生等医疗资源能否有效流通,也是市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他们又怎么看呢?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我们讨论湾区协同发展,标准的统一制定和认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王虎峰提出,医疗共享必须要有一个支撑平台,通过平台建立一套湾区的标准体系。如果湾区标准试验成功,未来还可以往国际推广,形成国际标准。
药品的跨境使用
也是大湾区医疗协作面临的难题
以港大深圳医院、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等香港医疗机构为例,一些香港的常用药没有在内地注册,没有办法开给病人使用,困扰着医患双方。
活动现场
大家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
深圳市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周晓梅
周晓梅提出,深圳应该着手在自贸区建立医生诊疗平台。不管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医生,只要在自贸区内的诊疗平台开具的处方都可以享受国际化的用药需求。
深圳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对接和衔接也是大湾区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跨境、有福利不能携带过来的问题。现在深圳也有一些试点,例如港大深圳医院的长者医疗券,香港居民可以到深圳享受。”郭万达建议,可以在特定的医院建立试点,在医疗制度衔接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
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
孙喜琢则认为,可以参照自贸区的模式,建立三地责权利一体化的医疗机构,香港的保险、澳门的保险、广东的保险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使用,医生可以充分流动,也争取第一时间使用到最好的药物和耗材。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顾东风
顾东风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有价值:追求健康的生活、追求健康的预期寿命,这是湾区居民的公约数。如果可以设立一个大湾区定点的医院,执业的资质、行医的条件、治疗的方案能够得到大湾区各方的认同,将真正为塑造健康湾区贡献力量。
在让人民更健康这件事上
罗湖医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信,未来在健康湾区建设上
罗湖也能作出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期待吧~
信息来源:罗湖“双周发布”、南方日报、深圳晚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统筹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精彩回顾
4、"垃圾分类"还能这么玩"?小小督导员上线,后面还有隐藏彩蛋哦~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