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财这些事,媒体又扎堆报道!




媒体看浙财



3月

春风吹绿了浙财的土地

我遇见你清澈的眼眸

而你行色匆匆

是否错过了什么


01

       浙江财经大学 勤育时代“弄潮儿”


        在美丽的钱塘江畔,伫立着这样一所年轻的高校,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印迹一路成长。自1974年开始办学至今,45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浙江省1/3的财税干部、1/4的银行高管和1/4的高级会计师。被誉为浙江财税系统的“黄埔军校”、会计师的摇篮、金融人才的沃土、企业家的殿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省首推专业“准入准出”制

  浙江财经大学根据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个性化”的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省内首推专业准入准出制度,打破了以往相对固化的专业修读和培养模式,构建自由灵活的专业转换“立交桥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教授表示,为了更加“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校在“以生为本”的精细程度上做了更多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浙财大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学校希望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把浙财学子培养成具有财经思维、人文情怀、健康身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政辉说,“准入”制是把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各专业(类)公布准入门槛,只要达到某一专业(类)的准入要求就可申请进入该专业(类)修读。“准出”制鼓励交叉、融合跨类修读多个专业,把毕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达到某一专业的准出要求,就可以申请从该专业毕业,允许更灵活的毕业路径。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个性化教学平台,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了学术拔尖类、跨学科复合类、创业就业类三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业规划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修读。

  在李政辉看来,建立“一流本科”的核心就是跨学科人才培养。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就读,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还设置了“人工智能”“创业管理”等微专业课程模块,学生修读完成一个完整课程模块,可以获得学校印发的微专业证书。

  思政教育与特色展馆融合

  外交官进校园开启“全球导航”

  作为以“文”为特色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浙财大一直在积极探索。学校秉持“文化荣校”战略,相继建成全球唯一并得到诺贝尔基金会第一家授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全国唯一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全国高校唯一的外交官进校园展馆,以“三馆”文化为主线,创新文化载体,打造文化品牌,依托特色展馆载体,实现学术、科研、文化、环境相结合的多维文化育人体系。

  连续20年实施“综合导师制”,对学生“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连续22年开展“外交官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吴建民、戴秉国、沙祖康等近30位知名外交官进校开展国际形势教育,对高校思政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被学生们评为“每个浙财人在大学4年必听的讲座”。

  连续13年锤炼“感恩文化”品牌,以“充满爱,传递爱,延续爱”为精神引领,创办自强协会、开设“一元钱”基金,积极开展各类感恩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爱的馨香溢满校园。

  久久为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浙江财经大学在浩荡春风里更显生机勃发。

  当被问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历久弥新的“秘诀”时,学校党委书记李金昌教授笑着说:“秘诀就是——弥新历久。”

  在“弥新历久”的理念指引下,浙财大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地从内容方法、理念手段等方面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深入实施“五个三”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共同绘好“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学校突出“五心”,着力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让年轻学子的心与学校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个体与整体的生态式融合与共生成长。

  智慧教室成学生“打卡地”

  互联网+让课堂“活”起来

  “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尺讲台”,或许将不再是高校课堂的标配。黑板中嵌入高清液晶电子屏,桌子像“积木”一样随意拼接,上课可以名正言顺地“玩手机”……近日,浙江财经大学的“智慧教室”已成为大学生新晋的“打卡地”。

  走进浙财大科技实验楼E506,这间集物联网智控教室、精品录播教室、互动讨论教室、同时异地教学等多位一体的“智慧教室”里,数据科学学院的刘磊老师正在上微积分课。

  “大家用手机打开我发来的链接,然后摇一摇手机,被选中的同学上来回答问题。”刘磊的这句开场白令不少学生活跃了起来。随后,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在投影屏幕上作答。

  台下,没被选中的同学则在平台上匿名提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在台上学生完成题目后,这些问题被刘磊一一投放到教室前的大屏幕上,由全班一起来解决。

  “我们把手机作为课堂中的一件教具,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上课时刷微博、玩游戏。”刘磊说,更重要的是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被取代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大大增加。

  临近下课,令学生们惊喜的画面又出现了——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随即一些学习中的公式、例题等直接发送到了手机上。不仅如此,老师写过的板书也都能全部保存下来,学生不会再因为疲于记笔记而漏听了老师的讲解,学习效率极大提高。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趋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数据缺失的现状,2017年末,浙江财经大学引入了“雨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并在部分学院开始试点。

  “‘雨课堂’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业绩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让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课堂学习效果反馈,从而针对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会计学院袁怡闻老师说。

  打造“三高三全三特”

  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创新创业方面,浙财大也颇具特色。学校创业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着力打造“高度科学、高度融合、高度开放;全员参与、全方位改革、全体系管理;财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即“三高三全三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浙财大学子顺应创业时代的浪潮,踏上创新创业的新征程。

  创业学院院长尤利群表示,在浙财大,创新创业课堂是每个专业学子的必修课。“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利群说,创新创业思想已经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像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浙财大都是全省每年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

  由24名学生组成的“星期天”创业团队,专门教人实现民宿梦。这个团队已经获得全国财经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计划项目立项等多个荣誉。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尤利群说,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一大批财经领域的领潮儿脱颖而出,硕果累累,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体现新作为。李金昌表示,作为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接下来,学校将紧密围绕“两个高水平”建设要求,扎根浙江大地,突出财经特色,狠抓内涵提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谱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不断努力前进。


媒体:浙江日报、浙江在线



   02.春风细雨入课堂 润物细无声



浙财大智慧教学改革再上一层楼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ACCA专业的俞子琪像往常一样走进《Performance Management(F5)》的教室,习惯性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微信并对准了大屏幕上的二维码,在任课老师袁怡闻的指导下,她熟练地在弹框中输入一串特殊的数字,只听“叮”一声,手机提醒她已成功加入课堂。

  如此奇怪的场景还出现在《程序设计基础》的课上: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王杰和同学们一起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紧紧盯住投影屏幕上的微信头像滚动,随着老师的一声停止,王杰看见自己的微信头像停在了屏幕最中央。他略有紧张地起身离开座位,在同学们大呼“吓死我了”的热闹氛围中慢步走向讲台准备分享他的课后作业。

  原来,这些都是通过一款基于PPT和微信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完成的。课前,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预习课件发送至学生手机,便于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可在PPT内插入涵盖主观、客观、选择、投票等内容的课堂习题,开启实时弹幕便于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随机滚动微信头像抽取学生参与课上答题。同学们还能随时点击PPT上“不懂”,让教师随时得到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上课进度。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趋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数据缺失的现状,2017年末浙江财经大学引入了“雨课堂”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并在部分学院开始试点;2018年末,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务处在做了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师生的需求后,合作完成了雨课堂专业版的部署实施工作。

  “雨课堂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业绩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让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课堂学习效果反馈,从而针对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会计学院袁怡闻老师表示。她认为,雨课堂完美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问题,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课前、课上、课后全覆盖的教学及交流在线平台,提供了全面立体的数据支撑。信工学院的朱凌老师对此也表示赞誉:“它帮助改善了传统教学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效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双语课程《Performance Management(F5)》是会计学(ACCA方向)专业系列课程中一门实务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仅仅使用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的积极性往往难以被调动起来。“使用雨课堂后,互动答题与投屏分享、弹屏、‘不懂’数量统计等技术的使用,的确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了使用专业外语交流并解决业绩管理问题的情境,让原本枯燥的专业知识讲授更富有趣味。”袁老师补充道。

  “课上每一分钟都不敢放松,根本无暇玩手机呀,课程内容讲完紧接着就是习题演练,偶尔还有滚动头像点人回答问题,真的是太刺激了!”俞子琪同学表示。不同于传统生硬的理解,课堂上她感觉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不仅能与老师主动互动,还可以随时反映自己的接受程度。课时弹幕数量的增多也能看到大家学习热情的高涨,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格外生动。

  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为教学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这也是浙财大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做出的重要一步。据悉,2019年1月,学校现教中心已结束了雨课堂平台部署与数据对接工作,并完成了全校30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安装,本学期该教学工具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为推广阶段。3月,学校将以培训下学院的形式,到各个学院进行专场培训和推广。


媒体:新浪网、中国教育在线、杭+新闻、浙江在线、杭州网、杭州日报、浙江教育报、浙江24小时、青年时报、中国经济网、钱江晚报



03.浙财大教工餐厅向学生提供“外卖”


解决课时调整后的午饭问题 

  中午可以不用走回学生餐厅吃饭,凭预约在教工餐厅直接领取快餐。开学没几天,浙江财经大学的不少学生在为学校的“神操作”点赞,他们说,这真的是一件省时、省力、省心的大好事。

教工餐厅的自取“外卖”

  “坐在教室里就能下单,下课走过去就能吃到热饭菜,这来来回回还省了我不少时间。”浙江财经大学16工商管理的徐薇刚从学校教工餐厅吃完午餐,这顿饭,她满脸笑容地评价为“方便又健康”。“以前时间不够经常点外卖,还会担心饭菜是否新鲜,今天是人生中第一次点学校餐厅的‘外卖’,我完全放心。”

  徐薇告诉记者,点餐操作还很方便。“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在线订餐’标识,进入商品选购页面选定你所需要的套餐——菜系荤素均匀搭配,颜色配置精致诱人,菜单价格更是便宜实惠。选好商品后只需进一步完善个人身份信息,即可通过校园卡或微信在线支付。指定时间内,你只需凭借手机提货码到教工餐厅进行线下取餐,便捷省时。”

记者了解到,开放的订餐服务可选择7元、9元、12元三个档次的套餐。浙江财经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郑飞告诉记者,三个档次的套餐分别对应的是一荤一素一汤、一荤二素一汤、二荤一素一汤。“当天的订单,上午11点半前都可以预订,餐厅大厨会根据预订情况专门制作。以保证同学们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解决课时调整后的午饭问题

  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宿舍与食堂距离教学楼步行时间约10分钟。一直以来,教工餐厅在工作日的中午并不向学生开放。

  “这个学期,我们也是配合学校的教学作息时间调整,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郑飞说,按学校的教学作息时间,第五节课下课时间更改为中午12点10分,第六节课下课时间延迟到下午1点。尽管学生餐厅午餐最晚营业时间调整至下午2点,但考虑到学生午餐的实际情况,教工餐厅在中午时段推出了网络预约订餐服务。

  “教工餐厅离学生教学楼距离最近,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用餐前后花在路上的时间,而且考虑到中午12点过后学生肚子会饿,所以我们采用了快速取餐用餐的方式。”郑飞说,为了这一点,寒假期间,学校多个部门进行了协商,进行了全面的准备。比如说菜品的选择,通过调查学生食堂的情况,选取学生点击率较高的菜式;预订系统也是测试了多次确保无误才正式上线的。

  “本周才推出,每天的预订量基本上维持在100份左右。”郑飞说,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主要是很多学生还不知情。“有一天中午,预订量40多份,结果还来了约60个学生说也想吃。”

  郑飞说,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会通过走访学生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改进。


浙财大微后勤推出的菜单

媒体:浙江24小时、浙青网、杭州网、青年时报、中国教育在线、杭+新闻、浙江在线、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浙视频、人民网、澎湃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4.

拿下全球单科考试第一名

这个女生是怎么做到的?

  高绩点,奖学金,ACCA课程……组成了她充实的学习生活;听老歌,爱旅行,去支教……支撑起她绚烂的课余生活。在近日的ACCA《税法》(F6)考试中,浙江财经大学学生李科颖打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优秀考生,获得全球单科第一名。

  李科颖是浙财大会计学院2017级本科生,她平时成绩优异,专业课平均绩点高达4.46,在校期间曾获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决定要考ACCA证书后,李科颖便下定决心要“死磕到底”。备考期间,李科颖给自己制定了严谨细致的学习计划:把知识点按不同税种分类,然后一一弄懂每种分类的内容,掌握每种分类的知识点算法,最后在大脑中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找对学习方法实在太重要了!以前我花大量时间学习,一整天纠结于小块知识,搞得精神倦怠,收效甚微。摸索到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走得这么远。”她说,自己还有一定的题海战术,通过不断刷题查漏补缺,帮助回顾重点知识点和细小的易忽略的知识点,并保持写题“手感”。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此,李科颖说,牺牲健康来学习不可取,她更愿意早睡早起,每天保持7-8小时的健康睡眠。备考时,为了调整心态,她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看励志书籍和《阿甘正传》之类的电影,每天给自己加油鼓劲。


美女学霸浅谈成功经历

媒体:杭州日报、杭州网、杭+新闻、青年时报、杭州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浙江在线



05.足球踢得好一样能进热门高校

  教育部调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 足球成唯一的“双轨”招生项目 目前浙江有9所高校开设足球项目 中国美院、浙商大等预计明年开始招收新生

  足球踢得好,能成为考大学的“敲门砖”。近日,教育部发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高水平运动队新增项目以足球、冰雪运动为主。

其中,足球项目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校增加至181所,其中浙江增至9所,包括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

  足球项目还成为唯一可“双轨”招生的项目。所谓“双轨”招生,意为高校体育类专业已涉及的项目,仍可招收高水平运动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体育特招生”。

从小到大练球从未中断 过关斩将考入心仪大学

  身高176厘米,体重70公斤,标准的运动员身材,20岁的吴邦铨,现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是该校第一个以“足球特长”特招进来的。吴邦铨笑说:“能考入心仪的浙财大,真要感谢足球。”

  吴邦铨在学军小学读二年级时接触足球,后来被体育老师相中,进入校足球队,开始了足球生涯。每天放学,都跑到操场上和小伙伴们踢球,酷寒严暑,未曾停歇。进入文澜中学后,吴邦铨的球技突飞猛进。初中毕业时,他凭借足球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学军中学。训练依然不间断,每天下午都练,周末还有训练和比赛。

  学军中学足球队堪称浙江省的王者之师,八次参加省中学生足球比赛六次夺冠。吴邦铨是主力队员:“队里气氛非常融洽,教练很负责,对我们帮助很大。三年里,我的足球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高考,吴邦铨选择了体育特长生这条路。去年3月15日体育统测,那天下着小雨,湿滑的场地让不少学生发挥失常,吴邦铨却发挥正常,在传球、带球等基础测试和实战比赛中表现抢眼,每个项目都拿到第一名,再加上文化课成绩也不错,顺利进入浙财大。

目前报考的考生不多 高水平运动员则更少

  从目前的高考规则看,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既为足球项目考生提供了升学通道,也为普及提升足球项目开辟了途径。

  去年,浙财大通过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招收了2人,浙工大招收了11人(其中女足3人),学校对这些学生的足球运动及综合素养都相当满意。

  昨天,记者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院校招生办了解到,已经确定开设足球项目,预计明年开始招收新生,招生名额尚未确定。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根据考生的运动成绩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运动成绩不同,优惠政策也不同。

  “目前正处在足球运动的成长期,考生数量相对较少。”浙江某高校招办主任有些无奈地说,其中符合要求的考生则更少,而现在开通足球项目招生的高校越来越多,会导致各高校生源可选余地不大。同时,根据招生规则,每位考生可参加多所学校的测试,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生高校最终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数量不足。

   “期待通过高校‘指挥棒’的作用,让更多热爱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有用武之地,让中小学校园足球进一步推广开来。”这位招办主任告诉记者,他非常期待更多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

解决好苗子的升学通道 与校园足球政策一脉相承

   足球是唯一一个可“双轨”招生的运动项目,“双轨”对于提高竞技足球水平是否有帮助?

   此前,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幅增加招收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是与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一脉相承的。扩大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招生规模,解决好苗子的升学通道,为校园足球在中小学进一步的推广奠定基础。

  在一项“中国足球想要强大起来,你认为什么最重要”的调查中,47%的参与者将票投给了“校园足球”。对此,浙江工商大学招办主任王忠华也觉得,高校建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对于提升大学生体质十分有利,对提升我国足球竞技水平也有帮助。

     还有观点认为,足球运动有特殊性,其社会影响力、关注度要高于其他运动,中国足球的水平目前还比较落后,保持足球“双轨”招生,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要让那些喜欢踢球但没有进入职业俱乐部的孩子,可以在大学圆其的足球梦,从中也可能会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孩子,让整个足球行业受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多了,整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氛围才能越来越好。



媒体:杭州网、杭州日报



06.舞蹈也可以智能教学

浙财大艺享团队 打破艺术入门的次元壁

  随着“抖音”、“快手”等APP的走红,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如果能在这样发现新鲜事、有趣的段子的同时也学会一门艺术,不亦乐乎?浙江财经大学一批学生组成“艺享”团队,用“短视频”的形式,对舞蹈进行智能教学,打破舞蹈入门的次元壁。

  这个名为“艺享”的团队,由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学生王轲创办,团队的14名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涵盖金融、经济、信息管理与工程等,分为产品研发部、市场营销部和新媒体运营部,负责APP开发、产品渠道拓展、合作单位开拓和公总号运营等工作。

  “艺享”创造了一个基于视听识别技术的艺术教育分享平台。在“艺享”APP的首页可以看到各种舞蹈乐器表演视频的推荐,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定制个性标签。同时“艺享”采用智能教学,利用三维全景的画面,用户可以自由调节画面比例,寻找合适的角度。在用户上传自己的学习视频后,系统可以通过检测,捕捉用户动作的变化,并进行智能打分。用户可以根据打分结果和大数据分析,抓住要点进行更有效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师生交互问答模式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智能化教学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还大大降低了艺术入门的门槛。

  “我们走访了30余家艺术培训机构,了解了许多同学的学习经历。我们发现舞蹈的学习成本高、入门难、缺乏交互是市场上一个难以解决的痛点,让许多人都对舞蹈望而却步或者是半途而废。”谈及项目的背景,负责人王轲这样说道,“而我们想做的就是借助短视频、智能化教学等形式,颠覆传统的艺术教学形式,改变一代人学习艺术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乃至让世界知道中国也可以输出一款人性化、高酷感的智能艺术教学品牌!”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团队成员看了上百篇相关论文,采访大量舞者,还任用原腾讯公司微信服务器开发工程师王宝春为产品研发部的技术总监、华为资深程序员杨迁为副总监。同时,他们还走访请教了国内知名舞蹈大咖CC老师和《这就是街舞》的冠军韩宇。目前团队已申请两项专利。项目仍在测试在,就已经获得杭州蜂步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与20余家鼓社、乐器社等线下培训机构签订合约,公总号的的第一篇推送便获得上万阅读量。

  “通过这个项目,我认识了更多热爱创新创业的伙伴,对智能科技有了更多了解,接触了更多艺术元素。”谈及项目,团队的成员颜家辉觉得获益良多,“现在我们中的许多大学生使用游戏或是视频APP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然而沉迷其中却会娱乐至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寓学于乐,在娱乐中也收获些什么呢?浙财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我们能学而思,思而求索,在创新中学会课堂之外的知识。”

  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陈明晶为团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对接方面的帮助。团队的成员也结合这个项目的经验,获得全国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艺术与心灵共同起舞,‘艺享’,我们会走得更远”王轲说。


艺享app

媒体:浙江在线、杭+新闻



07.

浙财大与省立同德医院达成合作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治疗工作。

  同德医院将安排心理医生进校园做宣传讲座,帮助学生克服病耻感,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浙财大心理问题学生去同德看病享有绿色通道,保证学生发生危机事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技术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志愿者去医院开展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让他们站在心理健康的第一线锻炼成长。

  此次签约不仅保障了需要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实现快速、高效的咨询、转诊和治疗,还确立了同德医院在浙财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专业指导,为今后浙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再添助力。

  浙江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黄金娟表示,大学期间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在该时期,大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个人全面发展。学校与医院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与同德医院的合作是学校“三个七”心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

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到生活,浙财大“三个七”心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得到深入实施。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特色心理课程,形成必修课、选修课、二课堂相衔接的“菜单式”课程架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依托“浙财大微学工”公众号和电视、广播、橱窗等网上网下资源,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聘请专业医师,设立心理辅导站和咨询室;采用网络、电话和现场等预约途径、日间和夜间值班两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完整的心理工作体系,多方位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学生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


媒体:钱江晚报、新浪网、中国教育在线、杭州网、人民网、杭州日报



08.高校拉横幅欢迎学生开学

内容包含知否、流浪、追梦“三体”

        2月25日开学第一天,在浙江财经大学校园中,出现了数条幽默风趣的开学横幅,受到同学关注。横幅多用的最近比较火的影视剧台词,配上开学祝福,包含知否、流浪、追梦“三体”内容。据了解,该活动由学校校团委主办 ,为迎接新生开学特意制作的横幅,给新学期返校的同学们送上真挚祝福。横幅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认为该形式非常新颖,为学校点赞。


👉详情请戳👈

媒体:中国青年网



09.浙江财经大学与杭州海赢科技校企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2019年3月14日下午,浙江财经大学与杭州海赢科技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星教授一行及杭州海赢科技有限公司CEO应庞怀先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杭州海赢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跨境电商行业的领头企业,率先与浙江财经大学合作成立跨境电商实战基地,既能促进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也能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造福社会的功能,对于双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会上,杭州海赢科技CEO应庞怀先生分享了关于如何准确解读跨境平台的系列数据,他表示,数据是最直接的言语,通过对数据的了解和分析,能够获取想要的准确信息。产品的选择、产品的曝光、店铺的成绩等等都可以在数据中显示。应总以速卖通平台为例,给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解读后台数据来调整整个店铺的运营计划。

        分享结束后应总表示希望以签约仪式为新的契机,努力实现学校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和学生参与的良好氛围,为跨境电商行业输送更多高精准人才。

        随后,杭州海赢科技Lazada负责人聂风在会议上就Lazada平台特点及市场环境进行了精彩分享。

        截止目前,Lazada平台已经覆盖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6个国家,拥有超过40万卖家、数千个品牌合作伙伴和逾100个物流合作伙伴。

媒体:中国贸易新闻网



10.

研一学生发表全英文论文

入选国际权威文献检索系统

  风力发电越来越普及,但是风什么时候来,速度如何?日前,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和工程学院的一名研一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写了一篇全英文论文,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个问题。这篇论文还被刊登在中科院SCI-TOP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上。

  “这篇论文考虑了各气象因素之间空间和时间的特征关系,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风速时间序列进行预测。这个论文模型能显著提高风能发电过程中风速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对提升风能发电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最为重要的一个,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能在这个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得到权威认同。

  论文第一作者陈勇本科读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去年9月成为该校研究生,学习管理统计学。因为硕士研究的方向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时间序列预测。在读研后的半年时间里,他在张帅和张文宇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这篇论文。

  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里啃海量的数据和文献,是他的常态。早上8点半之前到校,晚上10点后离开实验室,没有周末和假期。

  但这些远远不够。陈勇说:“有些东西,是实验室和文献给不了的。学术的研究,还应该要开阔眼界,在别人的身上去学习和积累。”所以,忙碌的学习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论坛。“即便只是一个旁观者,但在那些著名的学者身上,我也感悟到许多做学术的态度;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也学到很多专业上的知识,这对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完成初稿后,两位导师又悉心指导进行论文修改,整理行文的思路逻辑和语法。经过反反复复修改,整篇论文的写作前后花费一个多月,共30多页。

  “陈勇是我们学院首个入学半年就能发表这样高水准论文的学生,实属不易。”导师张帅肯定地说。

  除此之外,陈勇还在SCI四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1B论文。“我觉得做科研,只要够踏实,够努力,就能做出成绩来。”陈勇感悟道。


媒体:钱江晚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



11.浙财大这门课爆热了

考勤率200%的课堂是什么模样?

         “下午3点,我就来教室了,真怕占不到前的座位!”

         6点开始的课堂,提前3个小时就有人来占座,刚过5点,偌大的教室已经坐了过半的学生。正式开讲前的1个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其他高校。

         这个场景出现在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民法总论》的课堂上,上课的老师不是“网红”却比“网红”还红——老师的名字叫严城。因为他,原本最多只能容纳64人的教室,不得已一换再换,更换为可容纳180人的教室。可即便这样,教室仍显得局促。

上课需抢座 半数学生选同一导师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2018级的有200多名学生。在今年的选导师阶段,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老师限额只能选4位同学的情况下,都向严城表达了想选择其作为学业导师的心意。

         “严城老师要求很高,有时候会要求学生读一些英文法律原著,但我还是想成为他的学生。” 法学院非诉实验班的陈沛儿告诉记者,她会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成为严城老师的学生。

         一名听完严城民法课的学生这样说:“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只接触到法理学,只觉得懵懵懂懂,对于法律仅仅是粗浅的理解。这学期上了严城老师的课以后,开始接触不一样的法律思维,体会到法学世界和自己原来认知里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以前从没想到的世界观,真正的感觉到自己是一名法学生。” 

         面对这样的选择困境,严城也拿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既然有这么多学生想选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要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每年除去自选的学生,他还会挑选其他20多名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小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与自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关于这个学习小组,严城介绍说,只要学生具备刻苦努力的品质就可以进入,重要的中外文献资料、重要判决和案例研习方法都会不定期共享。此外,他还会布置很多额外学习任务,并且要求小组成员每周都要通过PPT进行一次汇报,用这个方法来及时了解学生的一周学习情况和下周学习计划,共同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 

         面对如此广泛的受众,严城依然努力做到细致,对每一次的互动交流都很在意。“我在网络上问他问题的时候,他回我的第一句永远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一句——‘丫头,你是最棒的’,然后才开始解答我的问题。”来自法学院的麦热哈巴同学说,“我非常喜欢上严老师的课,他讲课会把书上的每一个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从不照本宣科,给我们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我每次听完他的课,就会有一种再学习的冲动!”

法条随口报 工作生活里都是围绕学生

         “这个问题要用到合同法第373条第1款第1句。”

         讲台上,严城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们就满是崇拜、敬佩的眼神。

每部条文数百的《民法总则》《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等民商事法律,他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时可以信手拈来,重要法条的条文数字和内容从无差错,令人拍案叫绝。 

         严城回忆起自己在德国读书时的一段难忘回忆:他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精准说出《德国民法典》中的上千条条文,令他大为震撼。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能对法条如此熟悉的人背后,到底花了怎样大的功夫。

         在琢磨法条的过程中,他发现,法律条文并不是文学,条文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序列,记住各编章的首尾条文,其它条文根据自身的构造逻辑再记忆就容易得多了。“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能让枯燥法条的记忆变得易如反掌。”他总是告诉学生,背条文不是法律人最重要的使命,但一个职业法律人对法条越是熟悉,他解决起问题来也就越得心应手。

一节课程的备课时间有多长?

         对于严城来说,这是不确定的,每一天都要为下一堂课做准备,不光要查阅各国多语言的最新法律知识、随时更新课件内容,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贯彻“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教学方法。课程准备的越充分,学生就能更容易的融入课堂,授课的时间永远是那固定的几个小时,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设计教学框架,就能在普通的三节课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备课其实是一件蛮辛苦的事,之所以不觉得那么痛苦,只是因为明白所做的事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的学生让我看到了我如此付出的价值。”严城还说:“虽然我们的出身不是一流名校,但我的每一堂课始终以国内顶尖水平的课堂为标准向你们呈现出来。”

         法学院的同学对于听严城上课的感受这样说道:“每次上严城老师的课我都感觉非常紧张,时时刻刻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句话含金量都很高,如果有一段没有听到,思路就会跟不上。严城老师还会随机点名回答问题,跟学生进行有趣的互动,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刺激,更多的是充实,总觉得两个多小时的课一下子就过去了。” 

慷慨解私囊 为莘莘学子助推人生

         当老师的这些年里,严城每年都要资助几个学生。早些年,每年都有10名学生感受到严城的特殊关爱,现在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可严城还是坚持着,有一次,专门花了3000多元,买了书送个给困难学生。

         “我本来就出身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解决不了学费问题,我的老师帮我特别多,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明白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严城补充道,“我没有办法给我的老师更多的回报,我现在这样做,就是我的老师培养我最大的意义。”

         除了经济上的帮助,严城还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重大考试的辅导培训。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挂名其他导师的学生,一直跟着严城学到底,最终考研或者实现其他目标。在严城看来,只要能帮助到这些一门心思向前冲的学生,他并不在意学生的挂名导师是谁,也不管是哪里来的学生,只要来找他,他就尽可能提供最大的帮助。

         “有天晚上严城老师给我们上民法课,上完课还跟我们在聊天群里互动,解答上课时一些同学没听懂的问题,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忙到十点多才吃的晚饭。” 陈沛儿同学说,言传之外的身教,令学生们感动。

         “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我做学生的时候希望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现在我就要努力变成我当初希望的那种人。”严城说。


媒体:浙江新闻、浙江24小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在线、新华社



12.在杭大学生每月多少钱才够花

        “妈妈,我要涨生活费了,第一个月欠了同学300块钱。”在杭州下沙某高校就读大一的王郦同学,在微信上给母亲提出了“要求”,而她每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元。“我让她说花在哪里了,她却说不上来,2000元一个月还不够花,真不知道她在干吗,她姐姐读大学的时候才1000元一个月。”王郦母亲向记者“吐槽”。
         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开销也水涨船高。动辄上万元的电子设备、每月上千元的生活费,让不少家长感慨压力大。
         上大学一个月要多少生活费才够花?大学生消费有哪些特征?近日,时报对在杭高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部分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超七成月均消费在1000元到2000元
  ◆近75%的同学有超支情况,聚餐、衣物、美妆等超支比例较高
  ◆大学辅导员:要阻断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树立正确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现象
         月均消费集中在1000元到2000元 16.98%的同学超过2000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1378条有效样本,其中男生403人,女生975人,涵盖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各占一半。
         “我属于兜里不论多少钱都能活下来,都能花完的。”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大二学生王凯涛笑着说,他去年整学年消费了2万元左右,其中包括父母每个月给他的1500元,还有自己在暑假做家教每周赚的1000元。
         “我对数字不敏感,看中了就买,不会货比三家。”王凯涛说,他大一的时候差不多每个月只花1000元,但后来开始点外卖,花销就大了起来。“我光饮食这一块,一个月就要1000元左右,食堂午餐差不多是10元一顿,点外卖就要20元左右了。”
         据调查情况,大学生月消费多集中在1000元~2000元,占比72.65%,不过也有16.98%的同学超过2000元,甚至达到3000元以上。
  学习培训支出大的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他们到底把钱花在哪儿了?哪几项支出最大?
         “聚餐花钱稍多些,我们一般过生日、脱单、开学、期末等特殊情况会聚餐,聚餐一般轮流买单。”王凯涛说,此外他每月固定健身消费30元,游戏充值每月100元不到;平时很少买衣服,没有换了才会买;在大家争相购物的“双11”,王凯涛只买买纸巾、沐浴露之类消耗日用品,还给爸妈买衣服、鞋子,大约花2000元。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大的支出项是饮食,占到了100%,但在学习培训方面花费支出大的,只有19.81%。
        从年级上看,有个有趣的现象,大二的学生消费最多元,学习培训上的消费较其他三个年级最少,娱乐、美妆类消费最高。大一、大二、大三的娱乐消费占比均显著高于大四,而大四的旅游消费、交通通讯占比远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大四学生的聚餐次数相比前三年有所下降,大二是最喜欢聚餐的年级,大三其次,大一再次。“大四了要么准备考研要么找工作,哪有心思娱乐。”去年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的吴同学说,他大四时,同学基本各顾各忙着,除去毕业旅行之外,都一门心思找出路了。
最受欢迎的交通方式是地铁 网约车使用频次高于出租车
        在出行方式上,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方式颇受欢迎,网约车的使用频次比出租车更高,最受欢迎的出行方式依次是地铁、公交、共享单车。大一到大三,乘坐出租车、网约车的频次依次上升,但大四乘坐出租车、网约车的频次下降。
        “与大一相比,要经常去实验室(从紫金港校区到西溪校区),使用出租车和网约车的频率大幅增加,一个月要五六百元。”今年大三的浙江大学物理专业曹同学说,他每个月在饮食上花500~600元,零食300元,外卖200元,而交通费就有600元。
         近75%的同学有超支情况
        每天记账的人仅有22.64%

        消费如此多元,钱真的够用吗?据调查显示,近75%的同学有超支情况,其中有12%的同学经常超支。
        “超支这个问题,要怪胃。”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厉辉说,她喜欢美食,常一个人去好看的、推荐的餐厅尝试,饮食花费较多,有时一个月达到两三千。“我学校在滨江区,旁边就是全城有名的‘垃圾街’,好吃的太多了。”
        此外,厉辉超支的主要项目还有买包和买衣服及美妆。“我去年买口红花了差不多1000元,美瞳大概三四百元,加上粉底、眉笔、眼影等,一年下来大概五六千元。”厉辉说,这部分的超支她一般用花呗,不向父母额外要钱。
        王凯涛超支则是在去年11月,他们寝室4个人都是11月过生日,那个月他超支了500元用于请客吃饭,用了借呗,没向父母要钱。同样,浙江财经大学大二宣思帆同学超支也是因为请客吃饭。“很多人去AA制,和舍友或关系好的同学会轮流请客,每个月聚2~3次,人均100~300元不等。”宣思帆说。
        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送礼、聚餐、请客等)、衣物服饰、美妆、旅游、电子数码、专业学习、校外培训等支出是超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不仅在大学生消费中占大头,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长。此外,在超支后,59.7%的同学会选择借助花呗等平台,占比最高,有47.22%的同学会选择找父母“借”。
        王凯涛虽然属于有多少花多少的类型,但却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哪里。调查显示,在1378名同学中,完全没有理财观念的同学不多,但理财观念较强的同学也不多。制定完善用钱计划的仅52人,大多数都是一边花一边打算,还有104人想花就花。完全不记账的有444人,每天记账的有312人,其他基本都是想起来或者有大额支出时才记。
  ◎生活费来源
        超支了就向父母要求增加生活费 65.09%家长表示有需求就会增加
        超支的最大原因,从调查看或许和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费管控不严格有关系。65.09%家长只要孩子有需求就会增加生活费,而只有5.66%的家长很严格,不额外给孩子生活费,
        “每个月差不多花费四五千元,我妈看到卡里余额少了,就会给我打钱,也不问我用来干吗的。”浙江农林大学大三的余同学说,一般和同学出去吃饭都他请客,出去玩他买单。“我就是觉得这些钱无所谓的,大学了还不能好好玩一玩吗?”
        浙江传媒学院大三的钱同学也算“高消费人群”,最高时一个月花了1万多元。“从小家里不管我,只要我要钱就给,周末约朋友去市区玩,偶尔喝个酒蹦个迪,开销总是大一些。”钱同学说,他大一时试过最少一个月能花多少钱,答案是700元。“整天窝在寝室不出门,吃食堂,就只要这么一点钱,但我干吗要过得这么苦呢?”钱同学说。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家长的管控不严格,部分学生除了对于专业用具或其他对学习有帮助的支出外,因为攀比和从众心理而要求加生活费,如男生想买一部苹果手机、一双AJ球鞋等请求增加生活费,女生中也有因购买化妆品和服装希望增加生活费的。
        35.85%的人会选择自己赚钱 年级越高父母提供的比例越低
        当然,也有生活费不是都从父母那直接索取的。浙江财经大学大三会计专业的黄同学在校月消费基本在1000元以下,黄同学的父母生活费管控较严格,只在有学习等特殊需求才会给,黄同学本人也是秉持着“能省则省”的消费观,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坚持勤工俭学补贴平时零用钱。
        “我每月生活费父母供给65%,另外35%来源于自己,其中校内勤工俭学15%、奖学金20%。”黄同学说,平时会在行政楼教室值班,收入为15元每小时,240元每月(偶尔300元),奖学金5000元到8000元不等。“父母常问钱够不够,我都说够,不够就用花呗解决。”黄同学说。
        厉辉也是,虽然她常超支,但每个月勤工俭学能赚400元以上,暑假时去当暑假班的老师,一个月赚了3000元,周末也做家教,60元每小时。“没有特别的赚钱目的,只是为了体验和增加经历,有时受同学影响一起打工,他们有的做微商或当模特,月入有的能到上万元。”厉辉说。
        像黄同学和厉辉一样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或做兼职的同学不在少数,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校外的家教兼职,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有35.85%的大学生选择自己赚点钱。
        调查发现,年级越高,父母提供的金钱占生活费比例越低。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环境已较为熟悉,有能力获取一定的兼职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年级越高,知识与见识也随之增长,也有一定的能力胜任兼职岗位;此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和社会接触越多,也越不再好意思频繁向家里要钱。
  ◎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
        准确自我定位 理解父母的不易 帮助树立用之有度、用之有用的消费理念
        “总体而言,学生对生活费的使用有一定把控,但也有个别同学的消费观还不成熟。”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辅导员夏新兴说。
        在夏新兴上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中有一个关于大学四年花费的讨论,有的同学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计算生活费时会精打细算到一日三餐的花费,一个月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也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优渥的同学,生活费在2000~3000元不等,甚至一双运动鞋就要2000多元。
        “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消费自然不同,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产生攀比心理,这对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发展都将成为负担。”夏新兴表示,目前网购、外卖等平台使得学生的消费渠道更快捷更便利,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让学生的消费感觉降低,学生难以良好地控制消费,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甚至会引发校园贷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为此,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会开展理性消费的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在日常的主题班会和谈心谈话中也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父母的不易,助力学生培养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农村,走进偏远地区去感受生活的艰辛和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用之有度、用之有用的消费理念,拒绝高消费和盲目攀比。
        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 阻断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
        “‘隐形贫困人口’已不再是社会人的专利,本应相对纯洁的校园也被伪精致和攀比消费渗透,男生迷恋AJ,女生收集全色系口红,商品崇拜正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形态。有的学生标榜独立前卫,奢侈品成为身份、品位、自我认同的密码,有的同学沉迷追星,明星“小红书”成为他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指南,殊不知这都无形中让自己陷入‘债务危机’。”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杨玉奇表示,目前有些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不能完全归咎学生本人,它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如全媒体时代,商家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低、易受暗示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又比如父母家人对孩子一味的物质满足和宠溺,让孩子养成不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学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阻断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开展德育大讲堂或者感恩教育等活动,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媒体:中国教育在线、浙江24小时、新蓝网


出品:浙财新闻





【1】超超超厉害!今天我们必须粉一下这位浙财后勤人!

【2】课堂重新定义?浙财给你最新解释!

【3】都挺好!这几位浙财师生也都火了!

【4】浙财晚睡调查 | 爱高分,更要爱自己!

【5】必看!浙财这两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完全开放,免费学习~


来源 | 浙财新闻

编辑 | 旷鸣顶 许琰 莫琳佳

责编 | 金昱如 焦旭坤 吴雨洛

浙江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新浪/腾讯官方微博:@浙江财经大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