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
寻文明古迹,探文化瑰宝。学校今年继续开展“深度文化之旅”专项实践活动,共组织5支实践团队,前往湖州、台州、金华、丽水地区,开展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梦三月松花岸
梦醒提笔绫绢扇
——财税学院赴湖州实践服务团
✲ 湖州 ✲
财税学院“绢长映墨着古色,绫短轻摇盈新风”实践服务团赴湖州探寻绫绢非遗文化。带着对绫绢文化的好奇,实践服务团先后参观了绫绢研究所、绫绢民间博物馆、湖州博物馆、绫绢工艺品制造厂等地,并且采访了研究所副所长杨健先生、工艺品制造厂厂长莫建强先生、国家级非遗绫绢传承人周康明先生。通过走访,实践服务团了解到绫绢工艺的复杂多样、绫绢应用的广泛以及绫绢的发展现状。
实践服务团在学习绫绢知识后,进行了绫绢的手工创作,制作了绫绢荷包、绫绢书衣、绫绢书签等。多彩的绫绢与布匹、纸张结合后,散发出一种别致的韵味。在一针一线中,实践服务团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过程的趣味性,绫绢制品的魅力所在。
最后,为多样化宣传绫绢文化,实践服务团在湖州少年宫举办了“绫绢课堂”。课堂上,实践服务团为小朋友们讲解的绫绢发展史、制作流程、功能应用等,并通过趣味问答奖励绫绢制品、亲身手工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思考和实践中学习绫绢知识,奖励中提升学习绫绢的热情。通过本次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学习,小朋友们在实践团的绫绢课堂中,深深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绫绢织造技艺的精巧,感动于现代传承者们的工匠精神。
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会计学院赴金华实践服务团
✲ 金华 ✲
会计学院“巍巍婺州窑,漫漫传承路”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了金华市,实践团队小组成员到达陈新华婺州窑陶瓷艺术馆,同陈新华大师之子陈珩展开访谈。在访谈中,陈珩向成员们介绍了婺州窑发展现况及当下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并就手工发展与机械化工业生产二者的关系抒发了独到见解。
成员们有幸走入生产车间,一览古婺窑火的生产流程。婺州窑的生产工序有着72道,但古婺窑火公司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将人工和机器巧妙结合,形成道道生产流水线,使繁杂的工序得以简化,同时保证了陶瓷作品的质量和传统工艺。一个看似简单的小茶杯,要经历原料配制,拉坯利坯,补水,第一次烧制,上釉,第二次烧制等多道工序才能安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缔造者,有责任有义务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成员们了解到婺州窑发展的前景和困境,希望能够为婺州窑的传承发展做一些微薄的贡献,让婺州窑重拾光彩。
钿螺巧点江千里
沙砚精搏卢映之
——会计学院赴台州实践服务团
✲ 台州 ✲
会计学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访干漆夹苎工艺传人”实践服务团齐聚台州,走进神宗道源——天台。成员们通过拜访国清古寺、博物馆历史寻根、佛教城实地探访等系列活动,寻觅非遗技艺,触摸文化内核,深入了解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状况。
实践团有幸采访到干漆夹苎技艺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汤春甫先生。他谈到了与干漆夹苎工艺结缘的契机和匠人必须具备的坚守初心。他还谈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流传,必须与市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让技艺可以养活手艺人,唯有手艺人的生活得到保障,技艺才能最大化留存于世。正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使得干漆夹苎工艺虽历经千年仍充满活力。
实践团成员走访天台当地民众,调查百姓对干漆夹苎技艺的了解程度。实践团的采访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在当地百姓的叙述中,成员们了解到,当地人对干漆夹苎这一名词有些许陌生感,但提及佛教城、佛像造艺技术时,当地百姓的眼神立即出现了骄傲与熟悉之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金融学院赴丽水实践服务团
✲ 丽水 ✲
金融学院“深度文化之旅”调查团赶赴丽水遂昌展开关于昆曲十番乐器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昆曲十番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十番传承人和非遗研究者对昆曲十番现状的阐述和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在平昌广场对听戏的路人进行简短的采访以及对十番传承人赖加富和黄加法先生的访问,成员们在事先简单的了解基础上,对昆曲十番在民间的传承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昆曲十番的传承投入不少的精力与资金,但是由于十番技艺属口口相传,学习难度大,同时青年一代忙于学业,对于传统乐器的喜爱渐少,十番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程度。
被列为非遗文化的昆曲十番,看起来正在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所有被采访者都对未来几十年内昆曲十番的现状持有积极的态度。正如赖加富先生表示的:“我们团队收到外出表演的任务,所有人二话不说赶过去,专业的人都说,农民工兄弟,好样的!”遂昌昆曲十番是小山村走出的非遗文化,都是一代代朴实淳厚的农民们口口相传的,它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传承是无与伦比的。
剪纸铺平江
雁飞晕字双
——数科学院赴台州实践服务团
✲ 台州 ✲
近日,数据科学学院赴台州临海“剪纸探源”调查小组进行了以“统现代数理创新之踞,探临海剪纸艺术之径”为主题的深度文化调研之旅,小组成员们通过问卷普查,传承人采访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分析了临海剪纸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创新性的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为了收集资料数据,小组成员们来到了紫阳街,在这条千年古街上,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走访当地居民,调查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临海剪纸的了解。此外,小组成员们在剪纸传人张秀娟的指引下,参观了临海市的两个剪纸博物馆,对进馆人数、剪纸销售情况的数据进行了统计。
根据三天的调研与访谈,调研团队从自身所学知识出发,形成建立剪纸数据库和计算机扫描生成图样的想法,并依此制定了具体方案。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在国家主导、政府推动的秩序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临海剪纸将会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大数据+剪纸的新思路,也将会为剪纸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抓手。
绫绢纤巧,昆曲悠扬
无不蕴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员们会作何感想呢
微 感 言
一次历时一周的与绫绢织造的相遇,对于我们而言,是明白了一项技艺的精巧,一种丝织的魅力。但是那种在岁月变迁中默默坚守的寂寞,大概只有将一生投入的人才能懂得。在春去秋来中,以一日十公分的速度,延续着绫绢织造的长度。而面对时代变革时,平衡着传承与发展的重量艰难前行。一代又一代的绫绢人执着的选择了这条道路,之所以将美好的青春舍得,是因为对她的付出值得。
——财税学院 叶浩闻
ξ ξ ξ
在此次对干漆夹苎技艺不断探索发现的道路上,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了该技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意义,以及汤大师等老手艺人为了发扬技艺而作出的创新与努力,“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就像掌握干漆夹苎这门技艺需要至少二十年,前二十年是孤独,是寂寞,是烛光里低头雕刻的清瘦脸庞,后二十年,受得了寂寞,守住了本心的你,终将迎来天台山漫山遍野的杜鹃。
——会计学院 叶芷楠
ξ ξ ξ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在了解婺州窑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婺州窑在发展中的困境。手艺与文化传承的道路漫漫,它需要的不仅是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群众的支持。只有更多地去关注像婺州窑这样的非遗文化,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期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会计学院 吴炫逸
ξ ξ ξ
在此次深度文化之旅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幸福。阴雨不断但运气不错,从公交偶遇到实地入户被热情迎接,这些大概都是遂昌给我们最深刻的幸福感。三天的调查行程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遂昌昆曲十番的魅力,不止在于十番本身,更在于那源于农民传承者的赤忱之心,尽管只能依靠原始的口耳相传,他们也从未放弃过这一艺术的传承。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新的传承力量需要出现,不仅仅对于遂昌昆曲十番,对所有的非遗文化,我们这一代青年要做的,便是切实地去守护、去传承。
——金融学院 巫思扬
ξ ξ ξ
这次的深度文化之旅,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以临海剪纸为代表的非遗传承的不易。任何非遗文化想要传承下去,都必须有自身的“造血功能”,而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消费。非遗的传承中也有太多无奈,有时候,艺术的境界追求和市场需求是有偏离的,需要在生存的环境里与现实妥协。非遗文化数字化是未来非遗传承的新模式,非遗的宣传,不仅需要市场的推手,更需要以数据库为代表数字化的运营。如何正确建立数据库,最大程度上保留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宣传数据库,为非遗开发更广阔的传承空间,这都是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反复推敲的。
——数科学院 徐飞
五千年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成为世界之林的一朵仙葩
看今朝
浙财学子深度探寻非遗文化
守望世界文明瑰宝
【5】我校在校友会2019世界十大权威大学排名(中国财经类高校)中位列第七位!
来源 | 校团委
编辑 | 吴双双
浙江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新浪官方微博:@浙江财经大学
欢迎来稿:5990546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