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实现新跨越② | 这五年,质量立校促发展,人才培养展新貌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实施“质量立校”发展战略,按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和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五年来,学校内涵建设显著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认可度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显现。
顶层设计 做实人才培养多通道
学校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人才培育的全新模式。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启动了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新的大类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特色育人、高质量育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原则,把全校45个本科专业分成17个专业类进行培养,设置“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个性化培养”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设立通识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四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平台。18版培养方案全面升级转专业制度,实行准入准出制;搭建复合型、跨学科的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增设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三课堂,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新设通识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短学期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凸显了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育人特色。
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浙江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完善学校-学院-导师三级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为抓手,强化选题、开题、指导、预答辩、匿名评审和答辩等各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学位论文盲审、抽检,构建“严出”质量标准;修订《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严格课堂教学;建立完备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潜心治学;开展覆盖全部学位点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其排名情况作为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调整为4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为3年,保障研究生自主学习时间。
学校扎实开展“三风”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出台《“正作风、树教风、抓学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学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举措,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切实推动“三风”建设常态化。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位授予条件,严把毕业出口管理,加大学术诚信教育,塑造品行端正人才,将学业管理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为国育才 提升人才培育新层次
2020年,本科毕业班2016级国贸英华班成绩闪亮:英语六级通过率超过90%,考研升学率高达52%;同年2016级会计精益班30人中有14人考上研究生。这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缩影,更是学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创新等领域和环节开展建设与改革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做好入口质量管理,2020年录取数达3959人,比2016年增加了364人。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自2017年始,我校省内普通类专业计划完成一段率均为100%,省外分批次省份我校所有专业均列入重点批(第一批)招生,重点批覆盖率100%。《中国大学录取分数排行榜》(2019 版)显示,2008-2017年10年间我校录取分数总排名位列全国第65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7位,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第1位。
做好出口品质把关,学校保持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年平均就业率达95.97%,位居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近三成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和深造层次持续提升,年平均深造率达21.07%,年平均增长率达25.03%,2020年总深造率达28.09%,其中国内深造者中考取“双一流”高校占比为11.79%,出国(境)深造者中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高校占比为34.77%。
做好过程关怀协助,学校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并积极探索以“立德树人,助人自助”为中心的“大资助”,努力构建全方位资助育人新模式。五年来,资助项目从15项增长为23项,资助总额增长29.82%,人均助学金额度达7800元,累计9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助率达100%。
搭建平台 支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五年来,学校学科、学位点和专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分别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和前30%。应用经济学连续进入软科最好学科全国排名前10%,统计学接近全国前10%。学科精度排名进入全国百强名单,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列第9位。学位点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和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专业、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5门课程已经完成国家一流课程公示。
学校成功将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改造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探索商科专业认证,会计学等三个专业获英国注会白金级认证、加拿大注会合格级认证等三大国际权威注会协会认证;金融学本科项目获CFA(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高校项目认证等,加快形成和强化了在省内外同层次同类型专业中的领先优势。《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显示,多数专业类及本科专业竞争力排名持续提升。其中,2个专业位居全国前5%;8个专业位居全国前10%;22个专业位居全国前20%,专业优秀率达49%。学校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比例占全校招生专业总数的44%,有超过60%的学生进入一流专业学习。
“十三五”专业调整概览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
课堂改革 开拓优化教学高速路
课堂上,会计学院ACCA专业的俞子琪像往常一样打开微信并对准了教室大屏幕上的二维码,熟练地在弹框中输入一串特殊的数字,只听“叮”一声,手机提醒她已成功加入课堂。在《程序设计基础》的课堂上,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王杰紧紧盯住投影屏幕上的微信头像滚动,随着老师的一声停止,他的微信头像停在了屏幕最中央,随后他走向讲台准备分享课后作业。
这样的场景在学校的课堂随处可见,学校通过引进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工具、加快建设智慧教室、举办在线课程设计培训、编制在线教学指导方案、举办“互联网+”课堂教学大赛等多轮驱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改革的深度融合。在线开放课程和“翻转课堂”成为老师课程建设的自觉,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建“慕课”,财经类核心课程“慕课群”已基本建成,与省重点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互联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在每一堂课上进行着融合。
实践育人 涵养家国情怀显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广阔舞台。学校坚持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学科竞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载体。通过搭建“知行浙江”社会调研项目、田野调查基金和挂职锻炼项目等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让广大研究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博文明理、精学致用、学术为基、创新为魂”为主题,精心打造研究生“博文节”,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开设研究生“博文大讲堂”,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学生人文情怀。
学校每年资助50万元,实施“研究生科研训练计划”,计划包括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研究生科研项目和研究生暑期“知行浙江”社会调研项目等三部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研训练平台;每年资助50万元,实施“研究生励学奖励计划”,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学科竞赛、研究生出国(境)学术交流、考上博士研究生等进行重点奖励;每年预留不少于10%比例的学科建设经费,实施“研究生学术交流计划”,支持研究生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开拓思路 对外合作办学拓渠道
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桥梁纽带,已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举办中加会计学本科教育项目、中美市场营销本科教育项目、中英金融学本科教育项目以及中新应用金融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后邀请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入学校“诺奖工作站”。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立国内首个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现有在校留学生462名,其中学历留学生413名。
积极拓展继续教育合作办学,优化25个校外站点布局,成人学历在籍学生750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400余期,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积极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渠道。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提升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探索实施研究生国内访学新机制,选派研究生赴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并予以学分互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签订中东部六所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在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生校际交流与访学、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校际互送、导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追求卓越 人才培养质量获好评
近日,在第十二届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会计学院学生林飞腾的作品《浓缩时间印记,记录城市蝶变——延时摄影师的光影日记》获得了金奖,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五年来,学校本科生共获得学科及创新创业类竞赛国际级奖项48项,国家级奖项191项。提及成绩的取得,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尤其强调学校实施竞赛项目负责人制的作用。
学校实施竞赛项目负责人制,落实“一院一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拼搏在竞赛场内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中,2015-2019年我校共获奖115项,排名全国高校第201位,在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排名第8位,四年排名持续上升。
学校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成果初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本科生升学率从2015年的9.38%上升至2020年的28.09%,位列浙江省属高校前三;毕业生薪酬水平一路攀升,《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显示,我校本科毕业生薪酬水平从全国高校第86位(2016)提升至第71位(2020),稳居全省高校前列,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有效支撑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与地方经济发展同向同行中彰显出鲜明的财经人才培养特色。
近五年,研究生发表一级期刊论文15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50余项,获评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优秀学位论文近10篇,获评3项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0余个案例被认定为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1个平台入选浙江省高校实践育人示范载体,工作案例入选浙江省“三全育人”优秀工作案例,研究生平均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考博率达5%以上。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青春赋能 乘浪远航 | 2020年“榜样的力量”本科生颁奖典礼举行
喜迎党代会 • 实现新跨越① | 这五年,政治引擎赋动能,党建领校谱华章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张紫琪 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