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感受的贪爱执着中解脱出来 | 感受与四圣谛

印度内观研究所 Metta 2022-08-24



感受就是我们实践四圣谛及八圣道的工具;借由了知无常的特性 (anicca-bodha),我们才能从无明(avijja)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实相:涅槃(nibbana),免于痛苦,超脱身心(nama-rupa)、感受的境界。


*



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要素,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里佛陀开示说:



对于那些亲身体验感受的禅修者,我所教导的就是 ——

苦的实相(苦谛)、

苦生起的实相(集谛)、

苦止息的实相(灭谛),

以及灭苦之道的实相(道谛)。


(Vediyamanassa kho panaham bhikkhave,idam dukkham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samuday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ti pannapemi. )






佛陀在这段开示当中明确地指出,唯有亲身体验感受(vedana),才能彻底了知并实践四圣谛。他并进一步以感受来阐述四圣谛:



不论我们所经历到的感受为何,都是苦。

(Yam kinci vedayitam, tam pi dukkhasmim.)



不仅苦的感受是苦(dukkha vedana),即使愉悦的感受 (sukha vedana) 或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a —— 不苦不乐受)也都是苦,这都是因为它们具有无常的本质,生起灭去、无常(anicca)就是受的本质。



每个乐受都带有苦的种子,是因为它迟早都将灭去。



然而,我们是如此的无知,只要愉悦的感受一生起,我们就生起贪爱的反应,全然不知无常的真实本质。因而导致痛苦:



贪爱乃是痛苦的根源。

(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 )



贪爱不仅是苦的根源,其本身就是苦。只要有贪爱,痛苦就生起。






佛陀解说四圣谛的第二圣谛 —— 集谛 —— 并不以贪缘苦(tanha-paccaya dukkha)说明,反而是以苦的生起(dukkha-samudayadukkha-samudaya)做解说。换言之,贪爱不仅是痛苦的先决条件,其本身与痛苦更是形影不离 。在贪爱是痛苦的起源 (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阐述中,二者同样重要已相当明显。


贪爱与苦确实是同时生起的(sahajata)。一旦贪爱生起,便失去心的平衡,焦躁不安,因而经历到痛苦。同样地,当感受生起而有所执取,就是痛苦。


故举凡法的修习所提及的受,都被视为是苦受,因为如果无法觉察无常的本质,那麽即使是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此,不论是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佛陀都将「受」视为「苦」的同义词。





佛陀一再地强调这个与四圣谛相关的实相,并在「经集」(Suttanipata)「二种随观经」(Dvayatana Sutta of)中如是说:


所有苦的生起都源于受 —— 这是第一随观(anupas-sana 观,不断的观察)。

寂灭诸受,不再生起痛苦 —— 这是第二随观。


(Yam kinci dukkham sambhoti sabbam vedanapaccaya ti, ayamekanupassana. Vedananam tveva asesaviraganirodha natthi dukkhasssa sambhavo ti, ayam dutiyanupassana. )



第一随观是不断地观察感受为苦。第二随观则是超越受、触(phassa)与六种根门(salayatana)的实相。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的人)到达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境界,涅槃的体验。到第二随观时,禅修者终能体悟灭尽定的实相 —— 受灭而苦灭,也就是超越感受的境界。




佛陀还在经集中说到:


不论从身体内部或外部所经验到愉悦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这一切都是苦,都是虚幻无常的。禅修者应了知身体上只要有接触,感受生起即灭去,了知受灭的这个实相,才能免于贪爱,到达完全解脱的境界。


(Sukham va yadi va dukkham, adukkhamasukham saha; ajjhattam ca bahiddha ca, yam kinci atthi veditam. Etam dukkham ti natvana mosadhammam palokinam; phussa phussa vayam passam, evam tattha virajjati;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



禅修者完全建立这个实相,便能从感受的贪爱执着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受灭(vedana-khaya)的境界(这是在第二随观所能达到的涅槃境界)。 到达阿罗汉(arahatta-phala)果位的禅修者已破除一切欲望(nicchato)、成就了般涅槃(parinibbuta),完全地解脱。



因此,为了能体验及了知 ——


苦的实相

(dukkha-sacca,苦谛)、

苦生起的实相

(samudaya-sacca,集谛)、

苦止息的实相

(nirodha-sacca,灭谛),

以及灭苦之道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道谛)



—— 就必须从感受着手并了知:


感受的实相

(vedana-sacca)、

感受生起的实相

(vedana-samudaya-sacca)、

感受止息的实相

(vedana-nirodha-sacca),

以及灭受之道的实相

(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




受相应三摩地经 (Samadhi Sutta of Vedana-samyutta)中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专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的佛弟子,

以智慧了知各种感受,其生起与灭去,以及诸受灭尽之道。

到达感受灭尽(经验到感受的所有范围,并且超越感受)的禅修者,

是挣脱所有贪欲束缚,获得完全解脱的人。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nicchato parinibbut-o'ti. )



佛陀又进一步说明,修持八圣道 (ariyo atthangiko maggo-the Noble Eightfold Path)的目的,是为了解感受,并达到受灭(vedana-nirodha)的境界:


身体的感受可分为三种形式,哪三种呢?

就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为了彻底了知与寂灭这三种感受,

禅修者应该修持八圣道。


(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 Imasam kho, bhikkhave, tissannam vedananam abhinnaya parinnaya parikkhayaya pahanaya... ayam ariyo atthangiko maggo bhavetabbo'ti. )



感受就是我们实践四圣谛及八圣道的工具;借由了知无常的特性 (anicca-bodha),我们才能从无明(avijja)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实相:涅槃(nibbana),免于痛苦,超脱身心(nama-rupa)、感受的境界。






文章来源:《内观文集》原文标题:“感受与四圣谛”。

更多文章请参见中国内观网 - “法的开示”一栏:vipassana.sutta.org 

摄影:Daniel Casson





《内观》

作者:

译者: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翻译小组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2015.3


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老师的教导

内观(V i p a s s a n a)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 —— 内观方法 —— 的了解。








Metta

上海内观旧生微信公众号


内观介绍


愿每个人都能在一生中,拨出十天的时间来修习内观。

只有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它是什么。

透过实修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安详、解脱。

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内观课程不需要费用,随喜就好。

了解更多关于内观禅修 

·点击这里·


国际内观中文网  http://www.dhamma.org

中国内观报名网  http://ng.81355.net

少儿观息报名网  http://ctc.81355.net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内观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