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展新说 | 新时代城市记忆存量的蝶变重生

宋晓东 中国贸易报 2022-09-21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开始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发展建设过度追求速度和效率,盲目大拆大建,导致承载着记忆的城市文化空间面临被摧毁和破坏的危机,城市记忆流失的局面异常严峻。





城市记忆作为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记录者、见证者,是人们情感的精神寄托和集中表达,也是激励一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底气。


纵观国内城市更新实践行动,以青岛、上海、长沙、重庆等为代表的城市相继展开“城市记忆保护工程”,基于对文字、照片、影像、实物等的档案管理,合理活化记忆场域,线下通过打造记忆场馆,重塑记忆体验,创新记忆消费,线上在元宇宙中复刻城市记忆空间等形式,不断探索可持续的“记忆+”城市更新策略。


“记忆+场馆”,焕发城市文脉新活力。每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批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见证与遗存。它们既是城市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也是典藏城市记忆的容器。基于这些遗存,通过“老物件”“老照片”等记忆载体,聚合重织记忆片段,具象呈现承载于城市政治、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记忆,打造城市专属的记忆场馆,构建人们关于城市认知的共同记忆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目前,以西安、阳泉、合肥为代表的城市已经尝试开展“记忆+场馆”的城市更新实践,如阳泉市将原市水泵厂改造升级打造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合肥市基于老市政府办公大楼改造的合肥城市记忆馆,均为记忆场馆的打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记忆+体验”,重塑城市生活新场景。记忆之所以美好,在于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旧时场景里。一处处承载了人们童年和青春的老地方,一口口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却的家乡老味道,一位位街头巷尾常年坚守的老匠人,这些濒临消逝的记忆构成了城市市井生活最初的模样,也是城市人群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大拆大建”的开发热潮中,不少老旧风情的场景连同美好记忆一并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为了再现记忆中的城市生活,一些城市开始结合在地文化,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空间体验新场景。例如,位于北京王府井百货的和平菓局就是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为主题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大青砖窄胡同儿、绿皮火车、大戏院、照相馆、老北京小吃等,共同呈现出一幅鲜活真实的老北京生活图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记忆中的叫卖声、广播声,嗅到胡同里煤炭烧焦的味道,坐上那辆曾经承载梦想的绿皮火车重温专属自己的城市记忆。


“记忆+消费”,引领城市经济新热潮。目前,许多城市采用“怀旧”手段,以城市记忆和在地文化为基础,挖掘可以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通过值得追忆的文化情结塑造消费空间,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消费者通过文化体验来找寻身份和记忆,经营者则通过打造一系列典型的记忆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城市记忆的怀旧情结。如今,记忆消费已经成为引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热潮。例如,上海以石库门为载体升级改造的新天地,西安依托盛唐历史打造的大唐不夜城等消费场景,成为城市更新赋能新经济的成功探索。


“记忆+元宇宙”,构建数字记忆新场域。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元宇宙正在以多元的形式渗透到文化、旅游、商业等各领域,尤其在城市更新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在现实世界,记忆是回不到的过去,而在元宇宙中,复刻一个可以生活、社交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城市成为可能。通过VR、AR、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以城市记忆为本底,以元宇宙为场域,打造虚实互融的集文化、体验、消费、娱乐于一体的虚拟空间,在这里,街区可漫游,建筑可阅读,店铺可消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平行时空里的自己,这无疑为记忆的活化提供了无界的场域。


每座城市都需要通过记忆场馆、记忆体验、记忆消费等形式讲述城市故事,寻找那些曾经丰富而生动的城市记忆,打破城市同质化带来的陌生与模糊,重拾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开通白名单。”)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宋晓东 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往期精彩回顾
聚焦 | 上半年中小微企业外贸出口怎么样?这份报告说清楚了……
关注 | 美联储持续加息,新兴市场警惕三大风险
创新会展·项目篇 | 消博会: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商法 | 如何界定外文词汇商标是否构成“不良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